陸波
金老先生證實,張禿子胡同里曾有一處張文龍的舊宅,而張文龍本人又是禿頂,所以他認為張禿子胡同是這么叫開來的
西直門內(nèi)大街之北側(cè),也就是把著北京城西北角的范圍:西直門內(nèi)大街北到城墻,這是南北;西直門城門到新街口北大街,這是東西。此地曾被稱為“窮西北套”。
清末及民國時期,進入西直門,便是城里,即使貧瘠也是城市景象,沒有田地,有的是街道、胡同、寺廟和商鋪。這四樣便是當時城市構(gòu)成的四要素。哦,還有一樣,水井。民國時期京城只有東直門一座自來水廠,日供水只有5萬立方米,管線300多公里。西直門這里的百姓取水主要靠苦井水和河水,據(jù)說西直門有一座高臺階上的水井,是甜水,后來被某個大戶圈在自家院里,成了私物,而這珍貴的甜水井便是一條胡同的緣起——高井胡同。
西直門內(nèi)大街在清朝是一條御道,皇室出行西郊的必經(jīng)之路,每逢皇室出行必要凈街,黃土墊路,凈水潑街。黃土必須是從城外大柳樹(地名)挖來的好黃土.比較松軟細膩,而水源來自街北官府統(tǒng)一開挖的六座水井,平時上鎖,用時官家打開潑路。那種喧囂而威權(quán)的場面,百姓只能躲起來豎起耳朵聽動靜。而開在大街兩側(cè)的十七條大胡同(路北十三條,路南四條),以寺院及大戶人家宅門為標志,各自延展,勾勒出“窮西北套”的民居脈絡(luò)。
流傳于清末及民國時期的一首太平歌詞,串起來的便是西北套的胡同街道寺廟等名號,姑且稱其為“新街口地名太平歌詞”。由世居西北套的老北京人孫福瑞先生整理(發(fā)表在《西城追憶》上)。
歌詞是:“張禿子槐樹底下乘涼,覺得有點餓,溜達到洪橋下,直奔羊肉床。吃的是燒餅、油炸鬼、面茶,多擱芝麻醬。急忙來到前桌子來把錢換,一不留神踩上屎殼郎。轉(zhuǎn)身來到剃頭棚把頭剃,一心要到獅子廟去上香。不坐轎子騎馬相。穿堂過了前后兩桃園。來到了鐵獅子廟,降香不小心燒著了火藥局、黑塔、永泰寺,引著了草料鋪,勾連了葡萄園、南北草廠。一急之下跑到了崇元觀,半蹲在新街口,一屁股悶坐在蔣養(yǎng)房。越思越想沒有新開路,一根褲腰帶,五根檁上懸了粱。臨死落了個吊死鬼,沒有棺材,只有火匣子把他裝。北廣濟寺、松樹庵的和尚尼姑把經(jīng)念,沒有地方埋,來了后坑把他葬?!?/p>
歌詞里不少是胡同、街道、地名和寺院。它們構(gòu)成了窮西北套的硬件,而生活于此,在此間穿梭奔忙的人們。便是幾代人的煙火人生。
張禿子胡同,其名見清朝《京師坊巷志稿》,1965年并入中教場胡同。張禿子大約是光緒年間人物,居住于此,事跡模糊了。民俗學者張亞群到此地尋訪,找到了祖居新街口的金懷志先生。金老先生證實,張禿子胡同里曾有一處張文龍的舊宅,而張文龍本人又是禿頂,所以他認為張禿子胡同是這么叫開來的。民國后諧音改稱“長圖治胡同”,雅化了。
槐樹胡同始稱于清代,位于東教場胡同與中教場胡同之間,胡同內(nèi)有大槐樹,現(xiàn)已消失。
洪橋位于趙登禹路北口與東新開胡同交界處,如今是地鐵4號線站口。洪橋是橫橋的訛傳,此橋為元代既有的石橋,橋下便是金水河,明代稱河漕,清代稱大明濠、西溝。民國后,河漕改筑暗溝,洪橋埋入地下。
燒餅胡同,民國后以諧音改稱“壽屏胡同”,又稱“壽瓶胡同”。位于新街口六條北大街,現(xiàn)已無存。
油炸鬼胡同在《乾隆京城全圖》中已記錄,最早稱“有鬼胡同”,說是當年人煙稀少,白天都見不到人,晚上更是陰森森,凈剩鬼了。這樣隨口就叫成了“有鬼胡同”,約形成于清初。后來此地以一種叫“油炸果”的類似于今天焦圈的北京小吃出名,就叫了“油炸鬼胡同”。民國時改為“有果胡同”,為有鬼、油炸鬼之諧音?,F(xiàn)已無存。
面茶胡同,也是以北京小吃面荼出名,民國后改稱綿長胡同,1965年并入西教場胡同。
桌子胡同始稱于清代,民國后改稱潛學胡同,是原大四條(新街口四條)西接的一條小胡同,已無蹤跡。
屎克螂胡同,為文明雅化,民國后改為“時刻亮胡同”,當年西北套人煙稀少,有大糞場,北邊有屎克螂胡同,東邊有豬巴巴胡同(后改為珠八寶胡同)?!鞍桶汀薄笆嚎蓑搿本褪侨恕⑿蠹S便或活躍在糞便里的蛆蟲。時刻亮胡同已拆遷無存,珠八寶胡同尚有其名,而這里今天恰恰有“萬豐”“萬特”珠寶城。是批發(fā)零售各種檔次珠寶飾品的地方。
剃頭棚為一短巷子名稱,后并人中教場胡同。這里起先緊鄰校場,旗兵和百姓有理發(fā)需要,便形成市井間平民理發(fā)店。
火藥局,指明朝火藥庫原址安民廠,清朝后稱樺皮廠,今仍沿襲“樺皮廠胡同”,位置在一進西直門路北(今立交橋東北)。清初此地依然為八旗火藥廠兼兵器制造廠。清中期后戰(zhàn)爭減少,這個機構(gòu)便遷至新街口北大街的東側(cè),大巷子稱“大火藥局”,一條小支巷稱“小火藥局”,1965年合并一起統(tǒng)稱“光澤胡同”(尚存),但已出了西北套范圍。
原西北套火藥局地界因有鐵獅子廟一座,便以鐵獅子廟為名,今稱鐵獅子巷,在樺皮廠胡同中部靠西,有十幾棟居民樓,為玉桃園一期。
教子胡同,又稱轎子胡同,清朝時便形成,民國沿用轎子胡同。1965年改稱東光胡同,在北京市結(jié)核病防治所東側(cè),南北走向,尚存。
馬相胡同,是西北套一條著名的胡同,名氣很大。1924年京城第一趟有軌電車場就開在其西側(cè),而今天公交車走過西內(nèi)大街亦有“馬相胡同”一站,是居民出街的一條重要通道。如今只剩下胡同口一用途不明的平房小屋,東墻上貼著“馬相胡同”牌子一枚。
穿堂是指連接馬相胡同和西直門內(nèi)大街的小通道,民國后稱穿堂門或川堂門。早已無影無蹤。
桃園在明《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里便有標注,這一帶有干株桃樹,“花發(fā)時節(jié)燦若云霞,堪與東岳廟杏林比美?!焙髞硇纬扇龡l胡同,分別稱為前、后、東桃園胡同?!肚【┏侨珗D》分稱前、后桃園胡同?,F(xiàn)前、后桃園胡同仍在,但說不上胡同,而是玉桃園小區(qū)樓宇之間的通道,平行的東西走向,西起樺皮廠胡同,東至馬相胡同。
黑塔胡同是因歷史上有萬佛寺亦稱黑塔寺而得名。此胡同尚存,西起北草廠,東接新街口四條,其東南側(cè)為結(jié)核病研究所,北為如意里小區(qū)。
永泰寺在高井胡同,位于西直門內(nèi)大街西部路北,一說是高井胡同5號,另說是永泰胡同11號,大致位置在高井胡同北段。2004年拆除。
崇元觀,作為一個地名在橫橋之北延伸到大四條,基本在東新開胡同西側(cè)一帶。這是明朝道觀,規(guī)模龐大,觀名為“崇玄觀”,俗稱曹老公觀,崇元觀,1900年庚子之變后毀壞滅失?,F(xiàn)東新開胡同是一條對接趙登禹路的南北走向大馬路,相交的十字路口有地鐵4號線新街口站。
新街口、蔣養(yǎng)房都是地名,狹義的新街口是指著名的新街口北大街與南大街交匯之處,也是西北套的東南端。蔣養(yǎng)房則已出了西北套,位于西海的南岸,相傳明代年老宮女或者有罪被廢者,便打發(fā)到此地洗衣服,在崇禎皇帝眼里那個妖孽般的熹宗保姆窖氏便是在此地被鞭笞至死的。
新開路特指“東新開胡同”。在西北套地區(qū)有兩條新開胡同,除了今天被擴修為大馬路的東新開胡同,在接近西直門處原來亦有一條稱西新開胡同,已無存。
五根檁胡同今天仍在,也是街區(qū)之間的通道,南有第二實驗小學,北側(cè)有金泰華云寫字樓,此胡同名稱出現(xiàn)于清末。
葡萄院得名比較晚,大約在民國期間,位置在桃園附近,今亦消失在樓群中。
草料鋪原本在清朝時就有,此地有為牲畜提供草料的門鋪,民國時期得名,在西校場胡同西端,1965年并入西校場胡同。
西北套太平歌詞提到的棺材、火匣子涉及老北京殯葬業(yè),京城的確有棺材胡同(后為光彩胡同,在承恩胡同與東智義胡同之間)、火匣子胡同(后改名小石虎胡同,東起橫二條,西到西單北大街)。作為巨大居住區(qū)的西北套,棺材、火匣子行當肯定是有的。
歌詞里的一根褲腰帶,指今天的“闊帶胡同”,亦是明代安民廠故址,曾經(jīng)的清代八旗火藥廠,后形成胡同,似口袋,民國后稱口袋胡同,亦稱褲腰帶。1965年改為闊帶胡同。如今尚存,位于玉桃園小區(qū)一期也就是原鐵獅子巷的西側(cè),西直門立交橋的東北側(cè)。
南北草場,明代稱草廠,在新開路西側(cè)。今天以西直門內(nèi)大街分隔,有北草場胡同與南草廠胡同,是一條南北縱向的交通干線。
北廣濟寺原址就在今天的新街口書店及附近,為明朝建制。為區(qū)別于西四大街西著名的弘慈廣濟寺(今世人稱“廣濟寺”),被稱為北廣濟寺,其規(guī)模、知名度也小很多,民國期間即已荒廢香火,開辦過一所私立普仁小學,利用廟堂普及教育。
松樹庵以寺廟周圍多松柏而得名。《乾隆京城全圖》標注為松樹庵胡同。民國沿用。1965年改稱長青胡同。已拆除。
后坑胡同,位于新街口最北端,新街口七條之北,這個地方原屬于積水潭水面,隨著明朝后積水潭大面積萎縮,這里便成為地勢低洼的陸地并遷來居民,“后”便是相對新街口的后面,亦稱“后大坑”,1965年定名后坑胡同。胡同名字還在,房屋已消失。在人家尚少的年代,這里低洼而近水,春天里鮮花滿地,綠草萌發(fā),曾是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
太平歌詞里沒有提及的新街口路口東北的一大片民居,號稱是新街口頭條到七條的范圍,即今天從即將拆遷的新街口新華書店向北到二環(huán)路的范圍(即原來的城墻及豁口)。這七條胡同長短不一東西走向,其中有的胡同還衍生出一條附屬胡同,與大胡同相交的還有一些非常短但有名字的小胡同,如紅園胡同、駱駝胡同、陽泉胡同等。新街口頭條到二條如今已形成規(guī)劃用地,但在開始新的建設(shè)之前,這一帶有一大片臨時性的城市森林公園。
新街口三條以北,代替胡同的,不是商業(yè)大廈便是居民樓宇街區(qū)。唯有在三條東路口有兩棵古槐,是當年胡同的標志,在風中搖曳出舊歲月的情調(diào)。
圍繞西直門內(nèi)大街的十七條大胡同基本有名無實,玉桃園、如意里、新街口西里、國英園、冠英園(后兩處在路南)等是胡同拆除后的樓房小區(qū),還有一部分稅務(wù)、電信、文化、學校等公共機構(gòu)。在1982年西城區(qū)政府編纂的《北京市西城區(qū)地名錄》中.原新街口街道西直門內(nèi)大街以北的胡同64條、大街3條,而今大多消失,僅剩下的二十幾條胡同,多有名無實。
“窮西北套”的歷史存在百年有余,富貴與貧窮之百態(tài)人生,仿佛百年大夢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