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永平
(青海省第五地質礦產勘查院,青海 西寧 810028)
青海省銻礦產資源勘查程度總體較低,依據(jù)銻礦床規(guī)模劃分標準,到目前為止全省共發(fā)現(xiàn)含銻礦產地38處,其中大型礦床1處(石藏寺銻金礦床)、小型礦床7處(東大灘銻金礦床、都蘭縣沙丘溝金銻礦、浪琴—得龍地區(qū)金銻礦、同德縣尕那根鎢銻礦床等);礦點14處;礦化點16處。成礦類型以中低溫熱液型為主[1-4]。其他類型較少有海相火山巖型、變成型等,因規(guī)模小;研究程度低而不具代表性。地理分布在海南—黃南地區(qū)分布較為集中,共分布17處。其他海北、海西、果洛等地區(qū)少量分布。其地理分布見圖1。
圖1 青海省銻礦產地理分布柱狀圖
中低溫熱液型成礦類型的銻礦體受構造控制明顯,礦體多呈脈狀、似層狀、透鏡狀、囊狀、分枝狀及不規(guī)則狀,往往與金、鎢、汞、砷等金屬礦產相共伴生或獨立成礦。金屬礦物一般有:黃鐵礦、毒砂、白鎢礦、方鉛礦、黃銅礦、自然金等。脈石礦物以石英為主,其余見方解石等。圍巖蝕變有硅化、絹云母化、碎裂巖化、泥化、碳酸鹽化、黃鐵礦化等,礦化次生蝕變?yōu)楹骤F礦化和高嶺土化。
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北東部,位于秦祁昆造山系和西藏—三江造山系兩大構造單元的結合部,出露了元古宙以來各個時期的地層和元古宙到喜馬拉雅旋迴早期各個活動期次形成的侵入巖體,有4條以上橫貫全區(qū)的區(qū)域性深大斷裂,經歷了活動與穩(wěn)定、陸地與海洋的時間演化和空間變遷,成礦地質條件優(yōu)越。
青海省銻礦與碎屑巖地層有直接關系;它是該類型成礦物質沉淀的場所,同時也可為成礦提供一定的物質來源,并影響其成礦作用方式及礦床產出規(guī)模和礦石物質成分的組成。主要成礦類型為中低溫熱液型,從青海省中低溫熱液型銻礦床點的圍巖來看,容礦地層主要為三疊紀地層;為含有一套化學性質活潑的碳酸鹽巖和碎屑巖組成的沉積巖系;為青海省主要的銻賦礦地層。主要代表性礦床有石藏寺金銻礦、東大灘金銻礦、稱多縣保日卡瑪銻礦床等。其次在古元古界金水口巖群、新元古界龔岔群、奧陶紀扣門子組、二疊紀地層中也有分布,但規(guī)模較小。
銻礦的形成與巖漿巖沒有直接的關系,但巖漿巖是礦床形成提供熱源的必要條件,為銻礦形成提供溫度、壓力等基礎條件。
青海省銻成礦時代主要集中于印支期,成礦區(qū)帶主要分布于青海省中東部,其中在同德—同仁地區(qū),與銻礦有關的侵入巖,分布在以德欠寺斷裂(區(qū)域上為宗務隆—青海湖南山斷裂)為北界的測區(qū)西南部廣大地區(qū),同仁—澤庫構造漿巖帶是區(qū)內中酸性巖漿巖最為發(fā)育,區(qū)域上為共和—同仁中生代巖漿巖帶的主要組成部分,可劃分為晚三疊世侵入巖侵入期次。同仁地區(qū)大致以中鐵斷裂為界,有北銻南汞分界。汞集中分布于中鐵斷裂一線,銻以石藏寺、赫格楞、顯龍溝銻礦床等為代表。
印支期與中低溫熱液型金屬成礦密切相關的主要為中—晚三疊世(212-242 Ma)花崗閃長巖—石英閃長巖—二長花崗巖—花崗巖類,以I+A型花崗巖為主,形成于區(qū)內晚古生代晚期—早中生代構造—巖漿旋回的碰撞—后碰撞階段。
構造環(huán)境是巖漿作用和成礦作用的重要條件,對熱液型銻礦床的形成,有著不可缺少的作用。對于中低溫熱液型礦床成礦類型來講,除區(qū)域性構造影響外,主要受各種不同形式的次級構造控制。表現(xiàn)為構造活動不僅提供了成礦的動力、通道、容礦空間,而且還提供了一定的成礦熱液。
與青海省銻礦相關的主要為三級構造帶為秦嶺弧盆系;主體地處Ⅳ10秦嶺弧盆系之Ⅳ10-5澤庫復合型陸盆地(T1-2)及Ⅳ10-6西傾山—南秦嶺陸緣裂谷(Pz1)中。主體組分為覆蓋在華力西褶皺基底之上的早、中三疊世槽地沉積的活動型地層,是中三疊世晚期或期末槽地閉合形成的造山亞帶,上述的構造為銻成礦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此外部分銻礦產分布在祁連、東昆侖以及三江地區(qū),分布規(guī)模較小,其特征是主要分布在構造縫合帶或大型巖漿弧(弧盆系)附近,與地質發(fā)展歷史時期的重大構造活動和巖漿活動關系密切。
本省銻礦的成礦時期有呂梁期、興凱期、加里東期、華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以印支期最為重要(圖2)。
圖2 青海省銻礦成礦時代統(tǒng)計柱狀圖
印支期為重要的成礦期,成礦時代以三疊紀為主,全省達27處。主要分布區(qū)域集中在海南—黃南地區(qū)秦嶺弧盆系中。該成礦期主要見石藏寺銻金礦床(大型礦床)、浪琴—得龍地區(qū)金銻礦、同德縣尕那根鎢銻礦床等。另在東昆侖、三江地區(qū)見小型礦床;如東大灘金銻礦、保日卡瑪銻礦床等;礦點(賽欠狼麻鎢銻礦點、治多縣馬蘭山銻金礦點等)。其他呂梁期、興凱期、加里東期、華力西期、燕山期均有成礦,但規(guī)模均較小。
青海省銻礦由北向南的空間分布上依次產于北祁連成礦帶、中南祁連成礦帶、東昆侖成礦帶、西秦嶺成礦帶、阿尼瑪卿成礦帶、北巴顏喀拉—馬爾康成礦帶、南巴顏喀拉—雅江成礦帶7個主要三級成礦帶中。其中具一定規(guī)模的主要分布于下述成礦帶中。主要特征如圖3、圖4。
圖3 青海省銻礦空間(三級成礦帶)統(tǒng)計柱狀圖
圖4 青海省銻礦空間分布圖
1)Ⅲ-26東昆侖(造山帶)成礦帶;銻礦涉及Ⅳ—26②伯喀里克—香日德成礦帶;本成礦帶位于柴達木盆地東緣。帶中主要見都蘭縣沙丘溝金銻礦小型礦床一處;格爾木市道班溝銻礦點、都蘭縣五龍溝西側銻金礦化點,多與金水口巖群有關。
2)Ⅲ-28西秦嶺Pb-Zn-Cu(Fe)Au-Hg-Sb成礦帶,該成礦帶為青海省主要的銻礦集結區(qū),其中分布17個銻礦產地,包括大型礦床1個,小型礦床4個,礦點6個,礦化點6個。以石藏寺金銻礦為代表,其他礦床有同德縣托頭地區(qū)金銻鎢礦、興??h浪琴銻礦、同德縣加日亥—顯龍金銻礦等,主要分布在3個四級成礦區(qū)中。
① Ⅳ—28②青海湖南山—同仁鉛—鋅—銅—砷—金(銻、鎢、鐵、銀、錫)成礦帶(I)
本成礦帶北起青海南山向東經倒淌河至尖扎縣以南的當順向東延入甘肅省境內;銻礦在該帶產出7處,包括小型礦床、礦點、礦化點等,主要見同德縣托頭地區(qū)金銻鎢礦、興??h浪琴銻礦、同德縣加日亥—顯龍金銻礦(小型)等。
② Ⅳ-28③苦?!髂笢铣傻V亞帶
本亞帶位于澤庫復合型陸盆地南部,秀麻斷裂以南,該成礦帶內出露地層主要為早—中三疊世隆務河組(T1-2l)、昌馬河組(T1-2c∧)、中三疊世古浪堤組(T2g)等。帶內斷裂構造發(fā)育,以近東西向為主。金、汞、鎢、銻與構造破碎蝕變帶關系密切。
亞帶分2個Ⅴ級礦集區(qū)。
a 穆黑溝—尕那根Hg、Au、W、Sb成礦帶(成礦遠景區(qū))(Ⅴ-28③a)
區(qū)內已知金屬礦產有金、汞、鎢、銻、砷等,銻礦產地有尕那根鎢銻礦床(小型)、賽欠狼麻鎢銻礦點、浪貝金銻礦點等。
b 石藏寺Au、Pb、Zn成礦帶(成礦遠景區(qū))(Ⅴ-28③b)
區(qū)內已知金屬礦產有金、汞、鎢、銻、砷等,產地有石藏寺金礦床(大型)、亞路溝(合哇)鉛鋅銻礦點、合哇鉛鋅銻礦點等,以為石藏寺金銻礦床為代表。
③ Ⅳ-28④西傾山成礦亞帶;主體分布于青海省,向東延入甘肅。主要銻礦見河南縣赫格楞汞銻礦床(小型)、河南縣莫爾藏銻礦點。
3) Ⅲ-30北巴顏喀拉—馬爾康成礦帶;位于青海省中東部。該成礦帶內出露地層主要為三疊紀巴顏喀拉山群;Ⅳ-30①加給龍洼—昌馬河成礦帶,銻礦床主要為東大灘銻金礦床(小型),另外見久治縣白玉寺銻汞礦點、久治縣江隆銻金礦點。Ⅳ-30②兩湖—班瑪成礦帶,見達日縣窩賽鄉(xiāng)銻礦化點等銻礦化點三處,不具規(guī)模。
4) Ⅲ-31南巴顏喀拉—雅江成礦帶
呈條帶狀貫穿于青海省中南部,代表性礦床有保日卡瑪銻礦床(小型)、馬蘭山銻金礦點。
石藏寺銻金礦床處于青海省銻礦重要的成礦區(qū),三級構造帶為秦嶺弧盆系, 三級成礦帶為Ⅲ-28西秦嶺Pb-Zn-Cu(Fe)Au-Hg-Sb,成礦類型為中低溫熱液型,據(jù)礦石有用組分為共伴生的金銻型,為目前青海省唯一的一個銻大型礦床。
石藏寺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同德縣和果洛州瑪沁縣交界處,該區(qū)位于泛華夏大陸晚古生代藏北(羌塘)三江弧前盆地;區(qū)內所出露地層較單一,主要為三疊紀及第三紀地層;斷裂構造發(fā)育;巖漿活動較弱,僅見一些小的中酸性巖脈侵入。區(qū)內所發(fā)育的褶皺多爾根背斜位于多爾根一帶,背斜核部由三疊紀隆務河組組成。斷裂構造主要以東西向斷裂構造為主。
礦區(qū)內出露地層以三疊紀隆務河組為主,屬一套淺海相的復理石碎屑沉積建造,地層走向與總體構造線方向基本一致。礦區(qū)位于多爾根背斜南翼,南翼次級斷裂構造發(fā)育。
礦區(qū)內圈定的金銻礦體均分布于三疊紀隆務河組上巖段。礦體基本呈NEE向或近EW向展布,與地層走向趨于一致,與構造破碎蝕變帶關系密切,礦體的形態(tài)、規(guī)模及產狀直接受其制約,礦區(qū)共圈定出10個金銻礦體。見圖5。
1 第四紀現(xiàn)代河床及洪沖積砂礫石層;2 三疊紀隆務河組上部,巖性長石砂巖與泥質粉砂質板巖互層;3 三疊紀隆務河組上部,巖性長石砂巖夾薄層泥質粉砂質板巖;4 黑云母斜長花崗巖;5 實測及推測蝕變破碎帶;6 逆斷層;7 地質界限;8 地層產狀;9 金銻礦體位置及編號;10 探槽位置;11 平硐位置
圖5石藏寺金銻礦床地質圖
礦體圍巖為長石石英砂巖、板巖,泥質粉砂巖,局部為酸性脈巖。圍巖蝕變以硅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為特征,與金、銻礦化關系最為密切。
礦區(qū)內礦石類型較單一,礦石組分較簡單。礦石結構有自形、半自形晶粒狀結構、他形粒狀結構、填隙結構,輝銻礦、自然金等后期產出的礦物充填在早期黃鐵礦、脈石間隙中。礦石構造主要有角礫狀構造、浸染狀構造。礦石中主要礦石礦物以自然金、輝銻礦為主,少量自然銻、輝銻鐵礦、黃鐵礦、毒砂、黃銅礦、閃鋅礦、方銻金礦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少量長石、絹云母、方解石、石墨、綠泥石、白云石等。
經資源量計算,礦區(qū)累計探明資源量;銻金屬量(122b)+(333)100 531 t,平均品位 2.182 %。
石藏寺礦區(qū)的銻金礦體是二次熱液—礦化事件疊加的產物。第一次熱液—礦化作用與區(qū)域上碰撞造山作用有關。第二次熱液—礦化作用與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密切相關,其沿NE向剪切帶內層間破碎帶流動和沉淀,并最終導致石藏寺礦床內銻金礦體的定位。銻金成礦于該區(qū)域印支早期的隆升造山過程中。
在晚古生代中三疊世藏北(羌塘)三江弧前盆地,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濁流沉積形成一套淺海相復理石碎屑沉積建造,三疊紀隆務河組成為Au,Sb的高背景地層,為銻金礦成礦提供了基礎物質基礎。同時,隨著板塊俯沖SN向擠壓,區(qū)內發(fā)生強烈的構造、巖漿活動。后期巖漿熱液沿著斷裂構造上侵,從隆務河組沉積含礦建造中萃取部分銻成礦物質,同時發(fā)生廣泛的天水循環(huán)交流,導致銻成礦物質在合適的構造部位聚集,伴隨著地殼的強烈抬升,構造從深層次的韌性剪切向淺層次脆性破裂轉變,構造巖漿活動強烈。巖漿熱液沿著深大斷裂遷移,并與大氣水發(fā)生循環(huán),從圍巖中不斷萃取成礦物質Au、Sb,在構造、地球物理化學條件適宜的地方聚集形成金銻礦體,形成淺成中低溫熱液型礦床。
青海省銻礦主要分布在三級構造帶秦嶺弧盆系中;地理位置屬青海省中東部海南-黃南地區(qū),其次在北祁連、東昆侖、三江地區(qū)少有分布,成礦類型以淺成中低溫熱液型為主,以大型礦床石藏寺金銻礦為代表,省內銻礦總體勘查程度較低,有待加大在相關成礦區(qū)域的資源勘查工作,以便使青海省銻礦資源勘查有更大進步,為青海省礦產資源經濟發(fā)展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