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云南藝術(shù)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逃離德黑蘭》講述的是一位擅于處理救援任務的中情局特工Tong為了將困在加拿大駐伊朗使館的6名美國外交官帶離伊朗,從而策劃了一個拍假電影的救援計劃并成功實施的故事。通過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這部影片,是典型的美國式個人英雄主義影片,單純的從故事內(nèi)容上來說,該影片并不是十分突出,但是無可置疑的,作品本身從頭至尾確實做到了扣人心弦,引人入勝,其意識形態(tài)功能更是被發(fā)揮到了極致,每時每刻地都在影響著觀眾的判斷,以至于讓人不知不覺中深陷導演所一手炮制的故事之中。
為了讓觀眾了解故事的背景以及緣由,在影片一開頭,本片的導演兼主演本·阿弗萊克就使用了具有紀實性的表現(xiàn)手法——運用真實的歷史照片、鏡頭以及漫畫穿插的方式對觀眾娓娓道來了整個事情的經(jīng)過,這種剪輯方式在影片前段得到大量使用,隨著影片的推進,不間斷出現(xiàn)的真實歷史影像在影片中逐漸得到自然化,使得觀眾不知不覺中會對影片其中所展現(xiàn)的東西采取信服的態(tài)度,從而對影片所傳達的含義產(chǎn)生認同。而為了使故事更加取信于觀眾,加強真實感,影片不久,便也用很直接的方式告訴大家它的可信度——字幕打出了“改編自真實故事”的字樣。除此之外,很多鏡頭還特意的運用了紀錄片的拍攝方式例如用手提攝影機進行攝制,自然晃動的鏡頭與平穩(wěn)鏡頭的搭配,甩鏡頭的運用以及鏡頭的快速剪切,都使當時伊朗的環(huán)境得到了一個很好的呈現(xiàn)。這種拍攝手法無疑在表現(xiàn)伊朗民眾圍攻大使館、毆打政府官員以及進行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等場景時,制造出了非常真實的猶如紀錄片一樣的寫實效果,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
蒙太奇作為電影剪輯的一種重要手段,形式眾多,在《逃離德黑蘭》這部影片中,大家所熟知的蒙太奇手法的運用都能得到完美精彩的體現(xiàn)。首先是平行蒙太奇的使用,例如事件是圍繞在伊朗和美國兩地開展,由此,導演便開始分頭展開了敘述。一方面,在伊朗的六名外交官在暴亂中遭遇危機尋求庇護,另一方面,美國的中情局則討論決對定對伊朗一行人的援救計劃,到了后半段,美國考慮到大局想要放棄營救計劃,但身在伊朗的主人公Tong仍然決定繼續(xù)營救,使影片的矛盾達到了一個高潮,這是貫穿影片始終平行蒙太奇的使用。在影片結(jié)尾,伊朗人員去逮捕登上飛機的眾人的過程與坐在飛機上眾人不安表現(xiàn)的呈現(xiàn)也是一個平行蒙太奇的使用,畫面來回的快節(jié)奏切換對觀眾的心理上形成了壓迫,眾人的危亡牽動著觀眾,到達了追逐戲的高潮;其次,交叉蒙太奇也是影片的一大亮點,并對本片節(jié)奏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
美國人在伊朗是岌岌可危的,隨處面臨著危險,為了將美國人的處境讓觀眾時刻感受到,導演是如何處理的呢?以伊朗人攻大使館的場面為例,美國人在窗邊擔憂的眺望著大院外情緒激動的人群,不斷的觀察事情的態(tài)勢,此時的他們僅僅只占畫面左邊一小部分,畫面大部分都留給了外面暴動的人群,此處是以畫面比例的不協(xié)調(diào)來表現(xiàn)美國人處于極度劣勢的地位;與這個鏡頭的用法類似的還有最后入關(guān)時,美國人占據(jù)小部分構(gòu)圖,甚至只有半個后腦勺。對于色調(diào),導演在敘述這些場面的時候普遍采用的是偏冷的色調(diào),強調(diào)著壓抑、不安、危險的環(huán)境,而當加拿大大使Ken為逃亡的六位美國大使館工作人員提供了庇護,令他們能躲避起來安穩(wěn)度日時,色調(diào)馬上就變成了極其溫暖舒服的暖色調(diào)。當最后飛機離開德黑蘭時,機艙內(nèi)顏色的變化也尤為明顯,這些和德黑蘭街頭壓抑、恐懼、嘈雜、凌亂不堪的色調(diào)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美國這一方色調(diào)的運用也是如此,例如當主人公有了頭緒,去洛杉磯拜訪兩位電影合作者時,影片采用了柔和、細膩的暖色調(diào),但當托尼從美國來到伊朗,場面色彩設計則從柔和到冷漠,色彩有了大的落差.環(huán)境徒然變得嚴峻和令人緊張。
《逃離德黑蘭》之所以受到觀眾的歡迎,與男主角形象的塑造也有關(guān)系,高尚、睿智、勇氣都是觀眾能夠看在眼里的,例如在與眾人開會的時候,導演給主人公的大都是仰拍的鏡頭,并且讓主人公站起來發(fā)言,坐在旁邊無任何頭緒的議員都仰視著他,這樣做凸顯了主人公高大的英雄主義人物形象;導演還善于用細節(jié)刻畫局勢,主人公開篇在慌亂中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兒,急速走到辦公室途中,運動鏡頭除了給主人公全景、中景、特寫鏡頭之外,還給了其余同事辦公桌上的煙灰缸特寫,煙灰缸里堆滿煙頭,渲染了焦慮的氣氛,為后面情節(jié)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在他們要外出看景的段落中,給了吠叫的狗一個鏡頭,給人一種警惕的感覺,之后,在他們上車時,又讓火花做前景,黃色繼續(xù)強調(diào)了不安的心理感受。
聲音在本片中除了一般用法即作為配樂來烘托氣氛以外,更多是在這部時空切換頻繁的電影中作為連接畫面的橋梁。例如在一場新聞發(fā)布會上,畫面還在其它演員的身上,主持人的聲音就已經(jīng)先出來了;還有在逃離段落中,從眾人走出加拿大駐伊朗使館大門開始,下一段落爭吵的對白就先進入,這種“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音橋加強了影片的連貫性,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除此之外,聲畫對立也是一個特點,例如大使館被攻破,憤怒狂暴的人群沖了進來,慌張的主人公們開始了他們的逃離之旅,這時的配樂卻是一首柔和的鋼琴曲,盡顯他們的無措與無助。
電影作為一種全球通用的語言,娛人的同時也在傳輸著導演所建構(gòu)的意識形態(tài)文化。《逃離德黑蘭》出色的剪輯以及對經(jīng)典敘事模式的創(chuàng)新牢牢抓住觀眾眼球的同時也更是對美國政府以及美國公民進行了一次形象的塑造。對于中國電影來說,如果能做到如此地步,那真正的文化之崛起就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