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瑞麗市榮豐民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云南 瑞麗 678600)
“金孔雀般的好姑娘為什么不打開你的竹窗,月光下的鳳尾竹,輕柔美麗像綠色的霧;竹樓里的好姑娘,光彩奪目像夜明珠。”——《月光下的鳳尾竹》,這首在勐巴娜西傳唱的名曲,向世人展示了傣家人“不可居無竹“的高雅生活情趣。
傣族竹編的歷史源遠流長,但幾乎沒有文字記載,后世只能根據(jù)傣族建筑的起源來判斷竹編的起源。在勐巴娜西,竹編從用途分為建筑居住,生活生產(chǎn)以及宗教祭祀三類。
傣文佛經(jīng)記載,竹子是觀世音菩薩落腳到紫竹林修道時的證據(jù)而被尊為“佛樹”,這一記載也折射出崇尚佛教的傣族與竹子密切聯(lián)系的生活習(xí)俗和對竹子的尊崇。由于傣族對竹子的習(xí)性了如指掌,在勐巴娜西,大多數(shù)傣族男子都是竹編能手,在竹編中,竹子被深層次加工,隨物賦形地承載著傣族人對生活的追求對信仰的表達,甚至也是傣族人們審美情趣的體現(xiàn)。
傣族住竹樓、用竹器,竹編也成為了傣族人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朋友”。在Craft+團隊的調(diào)研中最讓人難忘的是我們隨著傣族老人們一起進入奘房禮拜。老人們隊列整齊,有序走進竹編的奘房之中,從背后的竹簍中拿出貢品,恭敬的排列在門口竹編圓桌之上,隨后拿起奘房提供的竹編扇子,進入內(nèi)殿跪坐禮佛。
在奘房正殿最讓人挪不開眼睛的是一尊竹編大佛,旁邊老婦人看到我們驚訝的眼神驕傲的介紹“這是國內(nèi)最大的一尊竹編佛像,高五米,可全是寨中好手齊聚編成?!蔽覀儫o不感慨,能將竹編器具,運用的如此透徹的也唯有傣族了。
在傣族民居的房前屋后,水邊和山上的空地遍布著青翠郁蔥的竹林,這些竹林為竹編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不同類型的竹子在用途上也是各不相同。
“埋博”(傣語)高大粗壯,竹質(zhì)脆,纖維粗,主要是作建筑材料和家具材料,用于竹樓基柱、籬笆、柱梁、竹橋等。作為家居的常見的有竹桌、竹凳等日常家居。
“埋?!保ù稣Z)最大的特點是竹質(zhì)柔軟,纖維細,韌性較好,常用竹編都主要采用這種材料,是傣族視為最優(yōu)質(zhì)的竹料。
“埋當(dāng)哈”(傣語),竹質(zhì)柔軟,竹絲比較細,專門用于編制精美工藝品,像是傣族竹編的方盒,也是竹筒飯唯一的原材料。
“埋竹”(傣語)硬度強,彈性好,主要用于編制簸箕、籮筐等農(nóng)用工具。
在勐巴娜西,尤為特別的便是竹編的桌子以及竹扇。
傣族的桌子分為桌面和桌座兩個部分,竹桌按桌面造型分為圓形和方形,桌面有大有小。桌面有數(shù)百根竹篾編織而成,有的還編織成各種篾行和色塊交錯的幾何圖案。桌座為圓筒形,一般由幾十根篾條斜交叉呈“六角紋”的幾何鏤空圖案,筒狀的桌座也讓竹桌更為穩(wěn)固。這種竹桌是傣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功能也是變化多端,手邊的針線活、剪紙等都可以在竹桌上進行,如果好友來家里拜訪,傣族們就會先在竹桌子上放滿茶點與友人一起談天說地,若是到了飯點,就會撤下茶點,在同一張桌子上布菜宴飲,如此可見傣家的竹桌在生活中的舉足輕重。
傣族的竹扇造型十分別致奇特,充滿民族特色。這種獨特的單邊造型,最早可見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扇形,如此可見,傣家人的扇子繼承下了古早的狀態(tài)。竹扇從整體上來看分為扇面和把手兩部分,扇把長約三十五厘米,扇面由寬約八毫米的竹心篾條呈“十”字形相交編制,整體呈扇形。在編制過程中,將扇把用五道篾條與扇面底邊連接固定在一起,整體呈“斧頭”的造型。這種造型的扇子,形制獨特,扇把接口短,但要支撐著整個菱形扇面,把柄修長,專供人們休閑納涼之用。搖起傣族的竹扇,頗有出塵隱世的風(fēng)雅感。
調(diào)研途中,我們偶遇一位老人,雖然只會講傣語的他無法和我們流利溝通,但依然熱情的向我們展示了竹編的制作過程。
制作竹編需要根據(jù)所需砍伐相應(yīng)的竹子,傣家人認為竹子宜在冬天砍伐。因為竹子砍伐后經(jīng)過自然處理,竹皮會變成綠、黃、金黃等顏色,可根據(jù)不同顏色編制不同的器具。
把竹子分別刨成不同的條狀,如半指片、一指片、二指片、方條、細絲條等,用于所編物品的不同部位。這道工序是制作過程中最為精細的部分,也是整個制作過程中技術(shù)含量最高的,如果材料分解不規(guī)則,那么所編出來的器具就會變形。
刨好的竹料就可以開始編制,一般而言越小的竹制品越難編制,花費的精力也相對較多,因為編制越小的竹編就要將原材料分解得更為細小,這往往花費很長時間且還不容易刨竹。一般師傅們是從器物底部開始編制,將各種形狀的竹條與竹絲交叉使用,編制出不同花紋。
編制好后的竹編就要進行上漆。并不是所有竹編都需要上漆,這一步工序主要是為一些有觀賞價值的竹編所需,如宗教祭祀所用的桌椅器具等。上漆前根據(jù)需求上一層顏色涂料,待染料干后再上兩層清漆即可。
現(xiàn)如今雖然傣家人大都搬離竹樓住進樓房,但是伴竹而居的生活狀態(tài)并未有所改變。屋后的竹林依然輕柔美麗像綠色的霧,家里竹桌仍然盛滿菜肴,寨中奘房里的竹編大佛仍舊慈目注視禮拜的信徒,搖起手中的竹扇,感受到的是傣家人因地制宜善用材料的一顆設(shè)計心,這個心一如光彩奪目的夜明珠向我們指示前進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