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傳金
初中生有非常強烈的好奇心與質疑動機,凡是遇到感興趣的地方都喜歡問個究竟,尤其是在一些復雜內容的介紹方面,往往不能認同課本的結論性敘述,剛剛在我校結束的一次市級教研活動的情況就是如此。
一、質疑:鄭和下西洋的目的肯定不是這個
當公開課結束后,五班的幾位學生拿著課本找到我,他們用堅決的口吻說:“老師,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肯定不僅僅是課本那種說法,而且課本說法太啰嗦?!痹瓉砉_課的內容正好是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15課《明朝的對外關系》,學生對于教材關于鄭和下西洋的目的表述有疑問,當時為了配合開課教師就沒有立刻提出質疑。他們走后,我與班級其他同學交流了這個問題,大部分同學都有類似的疑問,不認同課本的表述,沒有想到一次教研活動竟然引起學生這么多的思考,我更驚訝于學生的活躍思維與質疑精神。
對于這種源自教學過程卻超越教材內容的提問,我想每個老師都很頭痛,學生質疑也就產生了。學生的腦海里會浮現:1、老師水平太差了?。☉岩山處煔v史知識儲備不夠);2、教材的內容有問題?(質疑教材的科學權威性)。如果不能有效解決學生心中的質疑,造成這些問題最終形成危機,將會嚴重削弱教師的課堂威信,動搖學生的學習信念。
鄭和下西洋,不僅是我國古代對外交往的重大事件,而且是南京地方史的重要內容,其目的的探究不僅關乎學生對南京相關歷史遺存的深入了解,更關系到學生懷疑問題的解決。因此,這一內容需要慎重對待。尤其是在“一帶一路”戰(zhàn)略穩(wěn)步推進的今天,鄭和當初揚帆遠航的目的與今天積極打造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初衷是否一致?這也值得我們去探索。以學生的質疑為支點,讓我們看到了教學過程中課本與客觀史實之間存在的隔膜裂痕。因此,我要做的就是讓作為被動接受者角色的學生跳出歷史課本,幫助他們主動以歷史學問探索者的視野和姿態(tài)去深入到紛繁復雜的史料之中,進行條分縷析、抽絲剝繭地探究和梳理,爭取認識到真實且全面的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為了順利實現預定的目標,我根據初中生的實際認知能力,做了一些必要的鋪墊性準備,把學生分成教材查閱組(簡稱教材組)、史料查詢組(簡稱史料組)、期刊檢索組(簡稱期刊組)、網絡探究組(簡稱網絡組)等四個小組,讓他們利用周末的時間去準備,下節(jié)課交流。
二、契機: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師:鄭和下西洋是中外交往的一件大事,且與我們南京有著密切的關系,盡管關于其目的史學界早有研究,但是課本的表述讓我們難以信服,那么其目的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將通過自己的努力拂去歷史的塵埃,找出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
肖同學:大家好!我是教材組的中心發(fā)言人,就不需要介紹吧(笑聲)。我們小組通過查閱現行中學歷史教材,發(fā)現高中教材基本沒有涉及鄭和下西洋的內容,但是初中教材各版本大多都有相關介紹。我們在舊人教版查到:“為了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盵1]這個說法太過于簡單與虛假。還有岳麓版是這樣說:“為了擴大明朝的政治影響,加強與海外的聯系”[2],顯然是側重于政治方面的考慮較多。接著,我們找到川教版教材是這樣表述:“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為了擴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響,宣揚國威”,[3]無疑朱棣的個人成分較多。然后,我們查閱了北師大版是這么說:“主要目的是宣揚國威和到西洋‘取寶”[4],這里出現了一個新的目的——到西洋“取寶”,不知道是否與部編版中“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相同。
如果聯系到朱棣是以藩王身份造反上臺,他為了證明自己才是帝國的最佳統(tǒng)治者,在穩(wěn)定了國內的局勢、把大明帝國帶上強盛之后,進一步希望通過鄭和下西洋讓四夷賓服成為天下的共主,從而證明自己統(tǒng)治的合法性與正義性。綜合來看,部編版教材關于鄭和下西洋的目的表述比較全面,但是并不能讓我們完全地信服,不知道其他組是否有更好的回答。
劉同學:我是史料組的中心發(fā)言人,首先要感謝所有的組員,因為我們組最辛苦,要閱讀文言文是非常累的(組員點頭認同),不過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收獲挺大的。首先,在老師借的《明史演義》中找到重要證據:“復派宦官鄭和,游歷外洋,名為宣示威德,實蹤跡建文”。[5]這段話說明,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名義上宣揚國威,實際上是尋找失蹤建文帝下落,或者可以說尋找建文帝是其主要目的。我們結合“靖難之役”南京城破之后,建文帝下落不明的內容,完全可以理解朱棣的忐忑心情。因此,建文帝的下落始終是他最關心的問題。其次,在《明史·鄭和傳》中找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6]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明成祖懷疑惠帝(朱允炆)逃到海外,想去派人尋找,并且想在國外炫耀武力,表示中國富強。此材料出自官方正史更加證明: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尋找惠帝,順帶的目的是耀兵異域宣揚國威。通過查詢我們發(fā)現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體現朱棣的個人要求,因為尋找惠帝不能公開進行,同時還需要恢復中國在東南亞的傳統(tǒng)影響。不僅如此,其他組員在其他書中也找到類似的證據。所以,我們組有理由認為: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尋找失蹤的惠帝,并且在異國他鄉(xiāng)炫耀武力以示明朝富強。
鄭同學:我代表期刊組發(fā)言,我們在老師的幫助下,主要通過查閱相關期刊尋找證據,然后在此背景下得出自己的結論。查閱過程中,在《江蘇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找到王東青的一篇文章,他在《論鄭和下西洋與明成祖的威懾外交戰(zhàn)略》中認為:鄭和遠航是一次海上遠征,“耀兵異域”是客觀存在,但目的是保障朝貢貿易和下西洋的順利進行,是威懾外交的表現。還有在《明史研究》2005年第9輯上看到張顯清的《也談鄭和遠航的動因》,他在該文中指出了解世界開拓海洋,開展國際貿易是遠航的本意。這都說明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開展國際貿易的成分。為了說明當時朝貢貿易與海外貿易的關系,我們做了進一步的查閱,逐漸了解到明朝以前,以宋元為代表,朝貢貿易只是海洋貿易的一部分,整個海洋貿易大致以中央政府朝貢貿易為主,其它私人海洋貿易為輔的局面。當時的東南海洋沒有任何政治威脅,海洋貿易的巨大利益,使得雄心勃勃的永樂皇帝想獨占好處。由此,我們就能理解永樂皇帝派遣鄭和下西洋的真實目的,他是想以朝貢貿易取代其他一切形式的海洋貿易,耀武揚威只是想壟斷所有海洋貿易的手段。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開拓海外貿易。
蔣同學:終于等到我們網絡組壓軸登場(笑聲)。前面的同學都找到了不少的證據,不過在幾位網絡高手的努力下,我們得到了更多的信息。例如在網上找到談譚的一篇文章,他在《鄭和下西洋動因新探》中指出:鄭和使團擔負著從海路尋找前往圣地麥加的特殊使命。還有在中國知網找到馬利章的《鄭和朝覲記聞》一文,他在文章中指出,鄭和在家庭的熏陶下,一直希望完成到麥加朝覲的夙愿。因為鄭和出生于一個敢于冒險的回族穆斯林家庭,本名叫馬三寶,其六世先祖賽典赤·贍思丁是元初來自中亞的色目貴族,是布哈拉國王穆罕默德的后裔,其家族是云南昆陽的望族,馬姓是漢化的阿拉伯語“Mahmud”。祖父和父親都曾跋涉千里,歷盡千辛萬苦,最終到達麥加,完成朝覲功課,因此被當地百姓尊稱為“哈吉”。后明朝軍隊進攻云南,馬三保被擄入明營,開始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他為燕王朱棣立下顯赫的戰(zhàn)功,明成祖御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因此,我們認為:鄭和希望到麥加朝圣是他遠航的一個重要目的。
李同學:我代表自己補充一點。鄭和下西洋所帶回來的物品,據有關記載總計有:五金類17種;香類29種;珍寶類23種;動物類21種;布類51種;用品類8種(金屬品不在內);藥品類22 種(香料不在內);顏料類8種;食品類3種;木料類3種。[7]從上面所列物品種類來看,鄭和下西洋所交換回來的物品絕大多數是專供皇室和貴族官僚享受用的奇珍異寶及各種奢侈品,與國計民生并沒有多大的關系,而且民間還傳說是為了尋找神話中的麒麟等。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是搜羅海外奇珍異寶。
……
師:經過大家的努力,我們終于弄清楚了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宣揚明朝國威提高海外地位;炫耀國力示中國富強;尋找失蹤的惠帝朱允炆;開拓海外(朝貢)貿易;赴伊斯蘭教圣地麥加朝覲;搜羅海外奇珍異寶等等,但是我們始終要注意鄭和下西洋是一種主動的、和平的外交行為,客觀上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之間的友好關系。因此,600多年前鄭和下西洋與今天打造“一帶一路”戰(zhàn)略所宣揚的宗旨是相同的,即:合作、友好、開放、共贏。
三、啟示:新課標下教學觀、教材觀需要轉變
由學生質疑課本到轉化為教學契機,也許這本身就是我們很多教師一直想做而沒有做的事情。這啟示我們要及時改變教學觀,因為歷史課堂是學生領悟已知歷史知識和探求未知歷史知識的舞臺,面對他們隨時可能迸發(fā)的疑問和執(zhí)著,須知稍縱即逝的生成性目標與事先準備的預設性目標同樣重要甚至更為寶貴。同時,歷史課本僅僅是課程資源的一種,教材編寫者本意是為學生的歷史認知活動提供簡便有效的體系化史實來源。魏勇老師說:“教師自己的心靈海處于蠻荒,怎么能開發(fā)出學生心中的富饒?”[8]我們應力爭以歷史課本為媒介教會學生學歷史的方法和態(tài)度,避免以歷史課本為權威灌輸給學生僵化單一的歷史信息,適時引導學生閱讀一些課外歷史書,以此探究或印證課本中的歷史觀點。這提醒我們要始終保持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用豐富的知識迎接學生的質疑。
【注釋】
[1]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放中心編著:《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93頁。
[2]岳麓書社主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長沙:岳麓書社,2001年,第81頁。
[3]龔奇柱主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6頁。
[4]北京師范大學主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16頁。
[5]蔡東藩編著:《明史演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79頁。
[6]張廷玉:《明史》(卷234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92頁。
[7]紀念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580周年籌備委員會、中國航海史研究會編:《鄭和航海史料選編》,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第188頁。
[8]魏勇:《用思想點燃課堂》,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年,第1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