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這100雙手與日常所見沒有什么不同。
有的手剛剛包完餃子,沾著面粉;有的手攥著一塊抹布,擦拭著一個花瓶;有的大手輕輕托著一只粉嫩的嬰兒的手;有的手皮膚細膩被蒼老的手緊緊握著……
這些手屬于中國3000多萬家政工的一部分。這些手隱沒在城市的干家萬戶里,承擔著人類社會最古樸的工作一一照料家庭。
不久前,它們被定格成影像,“百手撐家——2017年家政工藝術節(jié)與影像計劃”在北京798映畫廊展映。這項影像計劃由北京鴻雁社工服務中心牽頭,該中心主任梅若和攝影師黃喜悅共同發(fā)起,王海、周娜、莫力、蔡宏宇四位攝影師共同完成拍攝。她們進入北京、天津、西安、濟南和上海,拍攝下幾千張家政工生活和工作的照片。
該中心主任梅若認為,這些手的背后是一群人的故事。這個群體不被人看見,“她們是一個不斷被別人書寫和塑造的女性形象?!?/p>
她希望通過這些照片,讓大眾看到,“她們不只是勞動力,而是帶著情感進入你的家庭,帶著豐富的生命走到你的面前,她們對自己的生命也有很多期待和想象?!?/p>
3500萬雙手
在百手撐家影像計劃的宣傳海報上,一雙交握的手占據(jù)了整個畫面。一只手是老人的手,皮膚松弛,褶皺密布,突起的筋絡像糾纏的枯藤;另一只是年輕的手,被老邁的手緊緊握住。兩只手交疊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心形。
這是攝影師莫力在山東濟南拍攝時捕捉到的一個畫面。
蒼老的手屬于一位80歲的老奶奶,年輕時她是電臺播音員,她愛美,只許別人叫她“于小姐”。她的兒子和孫子都在日本定居,老伴已去世好幾年,她一人孤零零在家。
年輕些的手屬于照顧她的胡志玉,50多歲,燙著卷發(fā)。她每天都準時出現(xiàn)在“于小姐”家中,為她梳頭、做飯,陪她說話。
這樣的陪伴持續(xù)了8年。每天和胡志玉見面,成了老太太強烈的寄托。
令攝影師黃喜悅印象深刻的一幕場景,是在她跟隨家政工王金枝去她照顧的老人家里拍攝的。
老人住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修建起來的筒子樓里,樓梯黑洞洞的,老人的屋里堆滿了東西,側了身才能走動。在這里居住著80多歲的老兩口,老太太耳聾,老爺爺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
王金枝除了打掃衛(wèi)生和做飯,還要給老人洗臉洗腳,喂飯喂藥。老人的腳杵在白面盆里,像兩枝老樹干,顏色重到看不清紋路。王金枝不厭其煩地一遍遍為他搓泥、清洗,直到腳上黑色慢慢變淺,她才結束工作。
“家庭照料服務,其實是個非常重要的議題。很多家庭面臨上有老、下有小的困境,中國的家政工缺口非常大?!泵啡粽f。
根據(jù)中國商務部2015年家政服務行業(yè)發(fā)展報告,2013年家政服務從業(yè)人數(shù)是1800萬,2014年攀升到2034萬。
“改革開放后,公私領域的進一步分化,把再生產(chǎn)相關的全部職能推給了家庭。于是,在傳統(tǒng)父權制的性別分工未能得到徹底清洗的前提下,再生產(chǎn)活動的私人化很大程度上就呈現(xiàn)為家務勞動的女性化?!北本┐髮W社會學系教授佟新在論文中寫道。
佟新在研究報告中估算,服務于家庭的家政工加上在醫(yī)院服務的護工和以親屬關系或老鄉(xiāng)關系從事有酬家庭服務的勞動者,其從業(yè)者應在3500萬左右,創(chuàng)造產(chǎn)值上萬億。
“家政工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工種之一?!比度舾嬖V記者,“她們行業(yè)進入門檻很低,幾乎不需要生產(chǎn)資料。雙手就是她們的生產(chǎn)資料。來到這個城市時,也許帶個包,裝幾件換洗衣服,兜里揣幾百塊錢就來了?!?/p>
但在過去,這樣一群人還沒有被賦予“家政工”這么一個正式的稱謂,更多的是用“女傭”“保姆”這樣的詞來稱呼。
20年前,苗彩麗28歲,把兩歲的孩子放在家里,就離開山西潞城的家,來北京找工作。苗彩麗做的第一份工作是醫(yī)院里“抱小孩的”。
“抱小孩的”這個稱呼在當時并不意味著尊重。在醫(yī)院中,她只能站在走廊上任人召喚。但她腦子靈活,跟著護士學習催奶、按摩等技術,一學就會。
她記得,那時候城市里的家庭還不怎么請月嫂看護嬰兒,都是在醫(yī)院請3天的護工,她人很勤快,最忙碌時一年下來可以照看200多個孩子。
最艱難時,沒有地方住,她就睡醫(yī)院路邊的躺椅。想孩子時,她夜里偷偷地哭,只有寒暑假的時候,女兒才能來北京和她相聚。但她認為自己無法避免這樣的命運,因為“不出來,就賺不到錢”。
陳恩華來得更早些。1995年春節(jié)后,一位親戚介紹她到北京做“保姆”。為了“抓住機會”,她買了一張40多個小時的硬座票,從四川閬中背著包來到北京。
在此之前,她曾和丈夫去東莞打工。她進了一家鞋廠,但“耐不得熱”,干了一年就辭職回了老家。
剛來北京時,陳恩華發(fā)現(xiàn),有一條街上全是等活兒的人。她們拿著紙板,上面寫著自己的年齡、籍貫、優(yōu)點和習慣,站在寒風中瑟瑟發(fā)抖。她慶幸自己被熟人推薦,不用“遭這樣的罪”。
千萬人的公共空間在哪里?
觸動梅若的還有很多雙手。她說,每一個家政女工都有一部辛酸史。
2008年,房紀英來北京的第一份工,就是在一個老人家里打掃衛(wèi)生和做飯。
在房紀英家鄉(xiāng)山西臨汾人們的傳統(tǒng)觀念里,出去打工的都是“實在過不下去了的”。即使如此,也應男人在外賺錢養(yǎng)家,女人在家干活。房紀英出門,也是“迫不得已”。
她出身于一個中醫(yī)世家,從小在從地上一直堆到天花板的藥格子間穿梭。她長大后,父親身體不好,她繼承了藥鋪??珊镁安婚L,她40多歲時,出了新的規(guī)定:只有通過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的人方能上崗,她尋思自己年齡已大,“學不進去了”,就關了鋪子不做了。
重擊接二連三。先是丈夫生了重病,接著大女兒得了抑郁癥,她帶著女兒來北京求醫(yī)問藥,自己也找了家政工的活兒做。
在老家,一個人月工資最多也只有2000多元。當她告訴老家親戚自己在北京一個月工資有5000元時,大家不敢相信。
漸漸地,當她回到老家和高中同學聚會時,不再提自己在北京的工作。
梅若說:“因為歷史文化的偏見,家政工在整個社會里是比較低下、不被尊重的職業(yè)?!?/p>
在家政行業(yè)做了20多年,陳恩華從“小陳”變成了“陳姐”“陳阿姨”,也帶來了二姐陳述瓊、侄女陳會蓉。三人都屬猴,相差12歲。
當莫力去拍攝時,她吃了一驚。她們合租的東北五環(huán)東辛店村一間平房,由廁所改造,在一所廢棄的幼兒園里,樓上樓下塞進了20多戶人家,曬起衣服都是互相遮擋。
陳恩華對這處房子頗為滿意,除了“曾經(jīng)是廁所,聽起來不好”外,一個月只需1500元的房租。
她剛來北京時,不敢和老家的同學說自己的工作,只是泛泛地說“在北京打工”。她感覺“家政工”這個職業(yè),沒有“在工廠打工”來得體面。
梅若在走訪中發(fā)現(xiàn),有的大姐租住在地下室,一年四季濕氣重,中午曬過的被子,到晚上回家時已經(jīng)濕答答,潮得很。
有的大姐暫時沒找到下一戶工作時,只好住在家政公司,簡單的一個鋪蓋湊合著,每晚10元錢,人多的時候,屋內(nèi)擁擠得下腳都困難。
有人向她訴苦,即使找到活,每逢放假,也無處可去。那時梅若負責和這些大姐組織劇目創(chuàng)作,活動場地只有在周六日舉辦活動時才開放。要進行創(chuàng)作討論時,梅若只能帶著大家去咖啡館,點一壺茶,吃點心。省吃儉用的大姐們對這些錢心疼得很。
“公共空間基本上是提供給有消費能力的人,那些邊緣的人是被排除在城市公共活動場所之外的。她們需要一個更好的社會環(huán)境,讓她們從文化上、生活上被尊重、平等對待?!泵啡粢庾R到。
2014年,她和幾個同事合作成立了“北京鴻雁社工服務中心”,租了個辦公室和一間小車庫,專門為這個群體提供一個可以休息、相互陪伴和交流的空間。
許多大姐在這里學會了用手機導航,參加攝影、計算機和英語培訓。盡管英語教材里標注的都是用漢字發(fā)音,但梅若發(fā)現(xiàn)她們都學得很起勁。
家政工的家庭勞動不只是一種勞資的關系,實際上是一種情感投入
在百手撐家影像計劃的活動現(xiàn)場,44歲的范雨素被邀請上臺發(fā)言。2017年4月,她寫的自述文章《我是范雨素》在網(wǎng)絡上迅速走紅后,她仍強調(diào)自己的身份是育兒嫂。
“我們每天忍受著思念孩子撕心裂肺的苦,就是要掙錢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生活得更好,我們做的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我們推動嬰兒搖籃的手,是推動文明的手?!狈队晁卦谂_上,對同行說道。
作為長期關注婦女權利的社會工作者,梅若發(fā)現(xiàn),“女性的話語權比較多掌握在中產(chǎn)女性手中,因為她們懂得怎么樣去論述自己在社會結構中的困難。但基層的勞動婦女幾乎沒有話語權,也比較邊緣。”
梅若想用一種方式去為這群人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她和攝影師朋友黃喜悅發(fā)起了“百手撐家”的影像計劃。
她們認為,“百手撐家”也是“白手起家”。從事這一職業(yè)的大多為女性,她們來到城市的理由很簡單,為了小孩上學,老人看病,養(yǎng)家糊口,身上肩負著沉重的家庭責任。
“‘撐代表著一種力量,當她們進入雇主最私密的家庭生活中去,撐起的不止是一個家庭?!泵啡粽f。
在濟南拍攝時,當梅若向家政工大姐解釋這個概念時,一位大姐笑著說,“我們哪里是撐起一個家,是撐起好幾個家。自己的家得養(yǎng),還要照顧兒子的家,母親的家,還有雇主的家?!边@位大姐住在濟南郊縣的農(nóng)村,每天從早上5點到晚上l2點,要打好幾份工,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
梅若計劃拍攝更多的手,把這些照片帶到更多的城市展出,被更多的人看見。“看見她們在疏離的城市里孤獨苦悶、互相取暖的強烈渴望,也看見她們在爭取體面勞動、擺脫性別困境、反抗生計壓力的奮力掙扎,而這正是整個中國社會城鄉(xiāng)流動變遷的歷史縮影,連接著城市與鄉(xiāng)村跨度20年的勞動婦女的生命歷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