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野
噪子植物蘇鐵在侏羅紀時幾乎遍布整個地球,與恐龍在生物界里占盡優(yōu)勢,地史學上稱為“蘇鐵恐龍時代”。我國西南地區(qū)是現(xiàn)代蘇鐵科植物的主要分布中心之一。近幾十年來,我國野生蘇鐵數(shù)量減少至少一半,在《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篇>中,叉葉蘇鐵、葫蘆蘇鐵、德保蘇鐵等10種蘇鐵已進入“極?!睜顟B(tài),多歧蘇鐵、攀枝花蘇鐵等9種蘇鐵被列人“瀕危”等級。蘇鐵書遠古時期的“植物霸主”變成現(xiàn)在的“弱勢群體”,是哪些岡素造成的呢?
全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
蘇鐵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鐵樹,起源于古生代二疊紀,于中生代的三疊紀(距今2.25億年)開始繁盛,侏羅紀(距今1.9億年)進入最盛期,幾乎遍布整個地球,與恐龍在生物界里占盡優(yōu)勢,地史上稱為“蘇鐵恐龍時代”。
至白堊紀(距今1.36億年)時期,由于被子植物開始繁盛,蘇鐵才逐漸走向衰落。到第四紀(距今250萬年)冰川來臨,北方寒流南侵,蘇鐵科植物大量滅絕,幸存下來并零星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地區(qū)的,便成為珍貴的“活化石”。我國由于青藏高原、秦嶺等的天然阻隔,在四川、云南等地有部分蘇鐵科植物幸免于難。我國西南地區(qū)、中南半島、加勒比海和澳大利亞東北部,是現(xiàn)代蘇鐵科植物的主要分布中心。
除了針葉樹外,蘇鐵類植物是裸子植物中最豐富的群體?,F(xiàn)存蘇鐵是一個大類群,是唯一保持著羽狀深裂(裂片深度超過1/2,但葉片不因缺刻而間斷)、蕨類狀葉子的裸子植物,保留了類似蕨類植物的特征,包含蘇鐵科和澤米鐵科2科10屬約348種。對蘇鐵類植物而言,種間差異細微,不存在生殖隔離,容易形成雜交種而產生一些過渡類型,分類困難。近63%的蘇鐵種類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中國僅1科1屬,即蘇鐵科蘇鐵屬,共有23種蘇鐵,均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蘇鐵樹姿剛健挺拔,四季常青,一般生長在沿河谷的山脊和懸崖的低海拔山坡上,能在河谷巖壁的石縫中扎根,與山川日月見證了自然界的物種變遷與生生不息。由于悠久的進化歷史,它們對研究種子植物的起源與演化、動植物的協(xié)同進化、地球板塊運動的歷史和古氣候的變遷等都有重要意義。
樹干如蒼龍鱗甲 不怕火燒
蘇鐵每年春天長出新葉,淺綠色柔軟且內卷,成長后伸直,呈深綠色且剛硬如鐵,而且樹干如鐵打般堅硬,喜歡含鐵質的肥料,故得名“鐵樹”。在《古今圖書集成》一書中記載,“江西鐵山有鐵樵,糞之以鐵,花而生之?!币馑际怯描F屑給“鐵樵”(蘇鐵)作肥料,就能促其開花。
蘇鐵形似棕櫚,全株呈傘形,樹干圓柱狀,表面有密集的、暗褐色干縮的葉基和葉痕,像菠蘿的外形,斑駁又“如蒼龍鱗甲”。蘇鐵葉像大羽毛,在莖干的頂部成堆地生長,向四周伸展開,遠看就像一條綠色的“裙裾”,又像四散開的孔雀羽毛。葉片的長短和多少,通常與樹齡成正比。蘇鐵因羽狀復葉如同展開的鳳凰尾,樹干似芭蕉和松樹的樹干,所以又名“鳳尾蕉”“鳳尾松”。
蘇鐵不怕火燒,就算葉子被火烤焦,莖干受葉基保護,葉基的隱芽和樹干基本很少受傷,之后又會萌發(fā)新葉,有的還能開花結籽,所以流傳蘇鐵能避火,又名“避火蕉”“避火樹”。
蘇鐵軀干的薄壁細胞含有大量淀粉可供食用,俗稱西米(Sago),因長得像棕櫚樹,英文俗稱為Sago Palm(直譯為“西米棕櫚”)。
長江以南“鐵樹開花”是常事
俗話有云“鐵樹開花,啞巴說話”“鐵樹開花馬長角”,意指鐵樹開花難,常用來比喻十分罕見或極難實現(xiàn)的事情。但實際并非如此,尤其在熱帶地區(qū),20年以上的蘇鐵幾乎年年都會開花,有的還具有多頭(分枝),每個頭上都能開花。蘇鐵生長緩慢,從幼苗到開花需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當人們把蘇鐵當作觀賞植物,移植到長江及以北地區(qū)栽培時,較低的溫度會導致其終生不開花。
蘇鐵雌雄異株,花形各異,在羽狀復葉形成的圓形“羽裙”里開放。雄花是挺立于羽葉中呈橢圓形、像玉米棒的花朵,黃燦燦的。雌花是緊貼于莖頂?shù)膱A形花朵,像一個倒扣的大碗,又像一個長了鱗片的大荸薺,蘇鐵的種子就藏在這“大荸薺”里,鴿子蛋大小,成熟后為橙紅色,有人給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鳳凰蛋”。一窩紅艷的果(嚴格意義上說是種子),大概百十來顆,累累果實在硬朗綠葉的襯托下,如同盛滿了鮮果的果盤。
過去,蘇鐵一度被認為是風媒傳粉植物,但后來科研人員確認,現(xiàn)生幾乎所有蘇鐵為蟲媒傳粉,比如象鼻蟲,較重的種子主要由嚙齒動物和小型吃果子的蝙蝠幫忙擴散,蝙蝠可將其擴散到2~7公里的范圍。
我國10種蘇鐵已極危
世界保護聯(lián)盟(IUCN)的《世界野生植物瀕危物種紅皮書》將蘇鐵屬植物列為重點保護對象,《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將蘇鐵屬列入附錄I,禁止非法進出口。蘇鐵屬植物在我國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是《國家禁止、限制出口的珍貴樹木名錄》中列為限制出口的樹種。
在《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篇》中,叉葉蘇鐵、葫蘆蘇鐵、德保蘇鐵、滇南蘇鐵、仙湖蘇鐵、貴州蘇鐵、灰干蘇鐵、蘇鐵、四川蘇鐵和臺東蘇鐵共10種蘇鐵極危;寬葉蘇鐵、長葉蘇鐵、海南蘇鐵、多歧蘇鐵、攀枝花蘇鐵、叉孢蘇鐵、石山蘇鐵、閩南蘇鐵和綠春蘇鐵處于“瀕?!睜顟B(tài);銹毛蘇鐵、篦齒蘇鐵已經(jīng)“易?!?。近70%的中國蘇鐵屬植物被列為“受威脅”。目前除攀枝花蘇鐵、篦齒蘇鐵等仍成片分布形成群落外,其余種類大多星散分布。
攀枝花存歐亞最大天然蘇鐵林
叉葉蘇鐵植株稀少,葉片分叉,為蘇鐵屬植物所罕見,在我國僅零星分布于廣西龍州及云南彌勒的局部石灰?guī)r地區(qū)。葫蘆蘇鐵的莖干常生長在地下,呈圓柱狀或葫蘆狀,有時呈串珠狀,基部常驟然膨大,直徑約25厘米;地上莖高約50厘米,徑15厘米。
貴州蘇鐵分布于南盤江流域中游的廣西北部、貴州西南部及云南東部,生活在干旱河谷灌叢中。人們對貴州蘇鐵野生資源掠奪開掘,加之人地環(huán)境關系日益惡化,貴州蘇鐵的分布日漸萎縮,種質資源也瀕臨滅絕。
20世紀90年代,廣西林業(yè)科學家在廣西百色地區(qū)上平屯石灰?guī)r山坡上,發(fā)現(xiàn)“德保蘇鐵”。它是中國特有種,遠看它莖身纖細、綠葉修長,和小竹子差不多,所以又稱“竹子鐵”。走近細看,才發(fā)現(xiàn)它的特別之處。和一般蘇鐵相異的是,德保蘇鐵的葉子不是對生的(指每個節(jié)上生兩片葉子,相對排列),而是羽狀復葉,小葉在葉軸兩側排列成羽毛狀,總葉柄分枝兩次,分枝上均著生小葉。其身姿搖曳婆娑,也迥異于普通蘇鐵的堅硬如劍。
攀枝花蘇鐵是在四川南部金沙江干熱河谷首次發(fā)現(xiàn)的蘇鐵屬植物。它是經(jīng)過第四紀冰期浩劫,而在金沙江河谷孑遺至今的最古老種子植物之一,對研究橫斷山脈植物區(qū)系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研究卉生物、古地質及種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目前,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分布著38.5萬余株野生攀枝花蘇鐵,是歐亞大陸分布緯度最北、海拔最高、面積最大、株數(shù)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天然蘇鐵林。每年3~6月,這里漫山遍野的鐵樹之花競相綻放,萬綠叢中黃花點點,“單株如佛手捧珠,成林似彩毯鋪地”。
內憂外患致種群弱勢
近幾十年來,我國野生蘇鐵數(shù)量減少了一半,蘇鐵由遠古時期的“植物霸主”變成現(xiàn)在的“弱勢群體”,有人為因素,也有其自身原因。
非法盜挖和貿易以及生境改變,是導致中國蘇鐵資源瀕危的最主要因素。上世紀90年代,受食品、藥品、園林綠化和其他商業(yè)用途等經(jīng)濟利益驅使,一些單位和個人大量收購野生蘇鐵,非法盜挖和貿易使得一些姿態(tài)優(yōu)美、株型奇特的種類,如德保蘇鐵、多歧蘇鐵、叉葉蘇鐵等野生資源種群數(shù)量急劇下降,種群分布范圍縮小。
野生蘇鐵分布區(qū)大多處于林、農交匯的邊遠山區(qū),居民生活較貧困,生產方式落后,刀耕火種、放火燒山等模式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加上農牧業(yè)發(fā)展、城市擴張等逐漸吞噬蘇鐵的領地,野生蘇鐵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萎縮,原有的群落中生物互惠互利的穩(wěn)定關系也被破壞。
蘇鐵屬植物個體壽命雖長,一般從種子發(fā)芽到植株成年開花需十多年甚至更長時間,同時又是雌雄異株,且雌雄異熟,開花時間不一致,往往是“郎有情時妹無意”——雄花一般比雌花早開一周,當雌花需要授粉時,雄花花粉活性已經(jīng)大大降低,對繁殖不利。在自然狀態(tài)下,雌株大量結實后一般隔1~3年才能再開花,加之有些雌雄株相隔較遠,對其傳粉影響較大,自然結實幾率不高,種群發(fā)展缺乏幼苗后備資源。
此外,蘇鐵的種子較大,傳播困難,發(fā)芽率又低,在與其他植物的競爭中處于劣勢。
深圳建成最大蘇鐵遷地保護中心
在就地保護方面,目前專為保護蘇鐵建立的自然保護區(qū)有四川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云南祿勸攀枝花蘇鐵省級自然保護區(qū)、云南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和臺灣臺東蘇鐵自然保護區(qū)。
在遷地保護方面,許多植物園、科研單位都開展了蘇鐵屬植物的引種與栽培,比如深圳仙湖植物園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努力,已建成國際上最大的蘇鐵遷地保護中心,迄今已收集到2科10屬的近240種蘇鐵,為瀕危蘇鐵類植物的保護、繁育以及回歸自然作了重大貢獻。
當前,我國蘇鐵屬植物在保護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資源本底不清,無論在認識上,還是在調查的地域和詳細程度方面都存在局限性;保護管理力量薄弱,已建保護區(qū)的保護管理機構不健全,仍有部分蘇鐵分布區(qū)缺乏保護管理機構,在管理和協(xié)調上存在一定困難,致使部分蘇鐵及其棲息地未能得到有效保護。
為減輕蘇鐵的滅絕風險,有學者建議,建設植物資源庫是可行的,如種質資源庫、苗圃、實驗和示范區(qū)。此外,逐步建立起有效的科研監(jiān)測體系,以便掌握蘇鐵的動態(tài)變化,為行政決策和科學管理提供數(shù)據(jù),提高保護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