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新民
本文從馬克思信用原理、信用的本質、表現形式及信用的衍化過程出發(fā),分析了信用形成的過程中正式機制和非正式機制的協同機理,以及在機制建立和運行過程中,運用金融科技手段促進信用信息作用的發(fā)揮和信用價值的增值,并對具體的案例進行了剖析。
信用的本質、表現形式及衍化過程
(一)馬克思關于信用理論的基本闡述
馬克思在《資本論》等著作中對信用及信用機理進行了深入探討,最終創(chuàng)立了馬克思主義信用理論體系。
馬克思認為信用的概念是:“信用運動是以償還為條件的給予和付出,通常而言是指借和貸兩種運動,表示了在償還的條件下出讓一般商品以及作為特殊商品的貨幣的運動”。同時,馬克思還引用了 19 世紀英國著名經濟學家托馬斯·圖克的論述“信用,在它的最簡單的表現上,是一種適當的或不適當的信任,它使一個人把一定的資本額,以貨幣形式或以估計為一定貨幣價值的商品形式,委托給另一個人,這個資本額到期后一定要償還”。由此可知,馬克思是從經濟和倫理兩種角度給出了信用的定義。倫理道德范疇的信任是信用行為能夠發(fā)生的基礎,經濟范疇的借貸交易是信用行為的實質。
按照馬克思的說法,商業(yè)信用是指“從事再生產的資本家互相提供的信用”,這是信用制度的基礎。銀行信用則是建立在商業(yè)信用的基礎上,以銀行為中介發(fā)生的資金借貸關系,是“真正的貨幣信用”。
對于我國的信用體系建設來說,馬克思主義信用理論在兩個方面具有借鑒意義。第一,指出了信用的前提是交易雙方互相信任,其實質是一種交易行為,因此信用制度包含了經濟關系與社會關系的統(tǒng)一;第二,信用制度是商品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商品貨幣關系和市場經濟體制是信用制度的基本前提。
(二)信用的二重性及表現特征
1.信用的二重性
馬克思辯證地看待信用制度的作用,指出“信用制度一方面加速了生產力物質上的發(fā)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加劇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助長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fā)”。信用是社會其他主體評價、信任某一主體的依據,而信用原理和信用機制應用的目的和動機決定了信用結果的性質。這是信用中性的特征,也是信用二重性表現的另一方面。
2.信用的內涵、表現形式及特征
從廣義信用的視角來看,信用內涵也非僅局限于圍繞資本進行的信用產業(yè),而是突破了有債信用的狹義傳統(tǒng)視角。廣義信用體現了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關系,是使經濟社會實現高效率運轉的保證,其經濟學內涵是信守合約、誠實交易及摒棄機會主義行為,而其社會學內涵是倫理道德及誠信。
由于信用與人類社會發(fā)展全程相伴,從歷史發(fā)展觀的角度來看,在不同的社會發(fā)展階段,信用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例如,在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生產要素及信息的交流具有空間地域的限制,“熟人信用”對經濟社會運行起著重要作用;在資本化的商品經濟發(fā)展起來以后,以國家信用為基礎銀行信用為支撐的貨幣信用體系下,“貨幣信用”則保證了市場經濟的高效運轉;在信息經濟時代中,如同資本在工業(yè)生產中發(fā)揮著基礎性作用一樣,人力資本要素對產出的貢獻率逐步提高,未來所有主體的社會活動均可以信息形式表現出來,“信息信用”將成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主流。
在信用市場中,尤其應注意基于信用原理發(fā)展起來的新型互聯網經濟業(yè)態(tài),這些新經濟以信用原理為依據,將傳統(tǒng)經濟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領域中的相關主體的信息資源進行整合,降低了信息獲取成本和失真程度,使傳統(tǒng)行業(yè)發(fā)展更加高效和規(guī)范。這類新興經濟的發(fā)展為社會信用體系縱深向發(fā)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和市場基礎。
(三)信用的形成及衍化過程
1.信用的形成
“信用”在最簡單的表現上,是一種適當的或不適當的信任,倫理道德范疇的信任是信用行為能夠發(fā)生的基礎。德國社會學大師尼克拉斯·盧曼(Niklas Luhmann) 曾將信任分為人際信任(interpersonal trust)和制度信任(institution trust)。前者建立在人與人的熟悉度和感情聯系基礎上,后者則是用懲戒或預防式機制,來降低社會交往的復雜性。
在人際信任的形成過程中,第一種是基于名望的信任建立機制。原理是個人以往的行為特征以及社會名望決定其能否得到他人信任,即歷史行為會對一個人的可信程度產生影響。第二種是基于個性特征的信任建立機制。通常而言,人們會對與自己較為相似的人更加信任,例如種族、信仰、社會階層、文化水平等條件相似的人容易彼此產生信任,這與中國所說的“物以類聚”的原理相似。第三種是基于制度的信任建立機制。即脫離了個性特征,完全以社會法律制度來對信任給予保證。
2.信用向資本的衍化過程
信用是一種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的不用立即付款就可以獲得資金、物品和服務的能力, 它是現代經濟的道德基礎, 也是社會生活的倫理準則。
信用價值的實現是通過信用資本的形式實現的。當信用的投入能夠帶來收益,信用就具備了資本的特征。信用信息經過加工處理,產生信用價值,便可以轉化為信用資本。
在我國市場經濟體系中,社會信用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治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法律、法規(guī)、標準和契約為依據,以健全覆蓋社會成員的信用記錄和信用基礎設施網絡為基礎,以信用信息合規(guī)應用和信用服務體系為支撐,以樹立誠信文化理念、弘揚誠信傳統(tǒng)美德為內在要求,以守信激勵和失信約束為獎懲機制,從而提升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進而實現信用價值。
信用本身具有契約性、資本性、風險性和文化性的特征,信用的概念中包含了社會倫理道德和經濟金融等多重含義。因此,要發(fā)揮信用的經濟金融價值,就要以信用主體行為研究為基礎,針對個人信用、企業(yè)信用和政府信用分類施策、以信用信息研究為核心,以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為重點,以信息科技為手段,以契約精神和懲戒規(guī)則為抓手,為信用價值的發(fā)揮提供系統(tǒng)的解決辦法。
信用形成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及過程分析
(一)信用信息是信用問題研究的基本前提
信用活動的主體在社會活動中產生的、與誠信行為有關的記錄和信息稱為信用信息,而信用問題主要是信用信息問題,其表現為“信用缺失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對稱”。將信用信息作為信用與信用資本之間的媒介與載體,信用信息與信用資本之間就可以相互轉化,從而實現信用資本的增值,還能夠識別信用信息的主體身份并對信用狀況產生影響的行政執(zhí)法以及司法進行信息判決,因此信用信息是信用問題研究的基本前提。
(二)社會關系和經濟關系是信用信息研究的內容
信用制度包含了經濟關系與社會關系的統(tǒng)一,而信用的前提是交易雙方互相信任,其實質是一種交易行為。因此信用信息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信用主體的社會關系和經濟關系,并以信息數據的形式記錄、保存和運用。
從廣義信用的角度來看,信用是指在經濟社會活動中,某一主體被其他社會主體所信任,并建立交易關系的客觀依據。在信息時代中,這種客觀依據將以信息數據的形式表現出來,而這些信息數據就是信用信息。在科技信息時代,信用信息數量呈單向遞增性特征;信用信息的加工和應用具有產業(yè)化發(fā)展的現代化特征;根據市場供需情況和信息分析手段的不同,信用產品具有多樣性特征。
(三)信用信息增值的核心為信用信息征集與信用評級
信用信息的價值增值涉及到信用主體及交易對手之間的法律法規(guī)、產權關系、道德約束等三個維度空間框架下的相互作用,涉及到信用體系的建設、信用氛圍的營造、征信產品的生產三部分的內容。信用行為的發(fā)生由于涉及到多個信用主體,需要從博弈論、情報學、統(tǒng)計學、信息科學等方面出發(fā)進行信用信息價值增值的挖掘和服務。
在信用信息價值增值的三維空間框架下,信用信息服務行業(yè)的核心為信用評級與信用信息征集。廣義的信用信息服務包含了信用信息調查、消費者信用調查、資信評級、市場調查、保理和擔保、企業(yè)商賬追收和消費者欠款追管理咨詢等。從信用信息服務論上講,信用信息服務體系由三個層次組成,第一層次是掌握經濟信息的國家職能部門、投資金融機構、經濟鑒證類中介機構等;第二層次是信息庫和若干專業(yè)信用數據庫服務主體;第三層次是對信用信息進行采集、調用的征信、評估、調查、咨詢等專業(yè)機構。
(四)金融科技是實現信用信息增值的有效手段
在信息科技和互聯網經濟時代,對信息數據的加工利用是信用信息服務的范疇和主要內容。金融科技是指用科技的手段和方法,在金融數據存儲、加工、建模、交易等方面的運用,包括數據的存儲和計算、算法和模型等,涉及到大數據、云計算、數據安全、身份認證、區(qū)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具體應用。
就數據的存儲特征來說,有結構化數據、半結構化數據、非結構化數據,這些數據的采集和存儲是屬于大數據存儲和計算應用的范疇;從信用主體的角度來講,對信用主體的和身份校驗,屬于身份安全認證范疇;從信用主體行為數據和交易數據的加工來看,兩者都用到了數據統(tǒng)計分析中的建模,屬于大數據分析、建模和算法范疇;在對信用的評級上,依據模型和數據集對客戶進行風險分析和評估,用到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各類算法,如貝葉斯決策樹、隨機森林、邏輯回歸、線性回歸等;在對信用主體交易行為的數據記錄和雙方主體互信方面,則可以通過區(qū)塊鏈技術來實現。
通過金融科技的技術手段,從信用信息的征集、存儲、建模、分析,到信用主體之間的交易行為的控制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可以使用技術手段來處理信用信息數據,從而實現基于“貨幣信用”上的“信息信用”,實現信用在社會關系和經濟關系中的統(tǒng)一,發(fā)揮信用的價值。
金融科技在信用價值發(fā)揮方面的案例剖析
(一)基于農村信用治理下的三農貸款案例
在農村地區(qū),金融機構與農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對金融機構的信貸決策、農戶融資行為選擇及農村信貸市場的運行效率產生重要影響。
浙江麗水作為全國首個經央行批準設立的農村金融改革試點地區(qū), 2016年在全國率先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并有效地將成果運用到農村信貸模式創(chuàng)新上,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三農”需求大、融資難的問題,形成了較有特色的“麗水模式”。麗水模式的實踐中,通過建立金融機構、村組織、農戶三結合的具有互助性質的信用收集機制,形成了“農村信用聯合體”。
建立農村信用聯合體是信用形成過程的關鍵,農村信用聯合體是非正式機制下社會關系的產物,其本質是銀農之間信任重建的過程,結合農村集體所有制生產形式和村委會的組織方式以及基于血緣和地緣關系的社區(qū)形式和農戶的鄰里宗親的生活方式的特點,金融機構與行政村的代理人-村委會之間共同開展農戶信用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反饋,并引入公示制度、聲譽約束制度、聯合排斥制裁措施。通過這些組織上、制度上的安排,通過信息收集逐漸形成了信用信息的產生,并通過內部的一套信用契約安排,實現了信用價值轉化的前提條件。
而在通過農村信用聯合體開展惠農信貸的過程中,農村信用聯合體的電子化表現形式是一個平臺——農戶信用信息數據庫,加工生成農戶信用信息。金融機構通過接入農戶信用數據庫,與自身的信貸業(yè)務部門進行鏈接,將信用信息的查詢利用作為信貸審批的前置條件,建立起了金融機構與農戶的信息溝通機制,發(fā)揮了金融科技在信用信息價值增值中的作用。
(二)基于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的小微網絡貸款案例
電子商務市場是以互聯網為平臺,以網民為自己的潛在顧客,具有無時空限制,成本較低,交易間接化等特點。這些特征可以表明電子商務市場發(fā)展前景遠大,但同時網絡市場中交易的間接化又使網絡市場的互信存在著困難,其主要瓶頸表現為消費者在網絡交易過程中所遭遇的網絡信用問題以及服務提供者在網絡交易過程中的自身信用形成問題。電子商務信用的形成與網絡市場的特點密不可分,由此催生了對于電子商務信用信息服務的強烈需求。
在金融科技支撐下,依賴于非正式機制建立起來的信用積分和信用標識,實現了信用信息服務,同時將金融學者和信貸管理專家的主觀經驗和數理評價方法有機結合,形成了對電子商務企業(yè)的信用評價體系。
如阿里信用貸款是網商銀行提供的一種純信用貸款,無抵押、無擔保,是小額網絡信貸的金融試驗產物。它以中小網商為主要客戶群體,以網絡電子商務發(fā)生痕跡為信用數據來源,建立信用數據庫,運用數據云計算,將非正式指標如商家是否參與過炒信譽,是否被投訴過,情節(jié)是否嚴重等信息,納入到網商的綜合信用評分模型。授信的主要依據是:1、網上交易量、網上信用評價等;2、企業(yè)自身經營的財務健康狀況。風險控制方面,為了防范惡意炒信用的行為,設定了不同的風險模型,納入到信用分的積分規(guī)則,一旦商家被發(fā)現炒作,就會對商家進行包括封店在內的嚴厲處罰,商家則會失去網店的經營權,也意味失去未來的收益權。隨著網商綜合信用評分的提升,阿里信用貸款額度會逐漸提高。
(三)基于部門聯動機制下的中小企業(yè)融資案例
中小企業(yè)在我國經濟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中小企業(yè)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但在現實情況中存在兩難現象,首先,中小企業(yè)難以獲得貸款,大量的中小企業(yè)具備良好的發(fā)展前景,但由于當前財務狀況、抵押擔保不足等原因,無法獲得信貸資金的支持;另一方面,商業(yè)銀行的歷史數據反映出中小企業(yè)信貸業(yè)務高成本、高風險的特點,造成商業(yè)銀行不愿意將貸款發(fā)放給中小企業(yè)的現象。借貸雙方缺乏一個有效的中小企業(yè)信用評價體系,導致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因此,建立中小企業(yè)信用評價機制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如何將這部分企業(yè)基本情況和信用記錄納入征信系統(tǒng)并成為守信群體,成為構建中小企業(yè)信用體系建設的一大桎梏。以四川遂寧市為例,在市委、市政府的牽頭下,按照“政府領導,人行助推,各方聯動”的原則,開展了“紅名單”企業(yè)評選和中小企業(yè)金融培育等信用體系建設工程。在評選和培育過程中,突出了三個堅持原則:一是堅持集體評審原則。評審委由人民銀行、金融辦、銀監(jiān)、稅務、勞動保障、公安、工商等33個政府主管部門和市內金融機構組成,各部門獨立提出書面意見,有否決意見的則提供書面證據。二是堅持參評基本條件。如果參評企業(yè)或企業(yè)法定代表人有逃稅、欠貸欠息,以及其他違法、違規(guī)、失信、違約事實,則實行一票否決。三是堅持透明化操作,將評選條件、評審流程、金融扶持、擬評企業(yè)名單、獲評企業(yè)名單在地方媒體上“五公開”,增強輿論監(jiān)督的力度。
通過“紅名單”信用體系的建設,在風險控制方面,引入集體評審制度,重點加強基于企業(yè)主體外部社會關系網絡的監(jiān)督和約束機制;同時基于中小企業(yè)財務能力并結合金融機構風險偏好,建立法律約束機制,有效的防范信用風險。
鑒于中小企業(yè)信用評價的動態(tài)性、復雜性、人性化等特點,和中小企業(yè)信用評價中數據信息的小樣本、非線形、多維數等特征,綜合運用金融科技中的支持向量機、網絡圖譜分析、分析建模與邏輯回歸方法、隨機森林、Likert 量表法等手段,對數據進行加工和處理,不斷豐富影響中小企業(yè)信用評價體系的因素,實現了中小企業(yè)信用體系建設與破解中小企業(yè)融資難、防范中小企業(yè)信用風險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