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婕
夏天到了,90歲的楊捷老人將柜底的大褲衩翻出來,一比試,腰圍都大了,但老人看來看去還是舍不得扔。
照護師吳協(xié)利看在眼里,將七條褲衩收拾好,找了自己以前服裝廠的同事,用業(yè)余時間為打了補丁的褲衩換了松緊帶。再帶給老人的時候,件件合身。
老人念叨“小吳對我真好”。
專注居家為老服務
吳協(xié)利是武漢晚晴養(yǎng)老服務公司的居家養(yǎng)老照護師。
成立于2008年8月的晚晴養(yǎng)老前身是晚晴家政服務有限公司。成立時,晚晴就確定專注居家為老服務。現(xiàn)在,有近300位和吳協(xié)利一樣的居家養(yǎng)老照護師,服務1000多戶老人家庭。
放眼全球,沒有哪一個國家的老年人口有中國多,每年老年人口的數(shù)量還在以1000萬的數(shù)量級增長。到2050年,中國每三人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誰來照料好老年人?沒有足夠多的養(yǎng)老院,更缺少足夠好的養(yǎng)老院,當絕大部分老人選擇或者只能選擇在家養(yǎng)老的時候,居家養(yǎng)老在家庭服務中的意義日益凸顯。
專注于屆家養(yǎng)老的晚晴,確定自己的服務理念為:將心比心,親情服務,創(chuàng)造感動。
2015年,晚晴被人社部評為全國家庭服務業(yè)百戶干強企業(yè);2016年,晚晴被全國老齡辦授予“全國敬老文明號”;2017年,晚晴制定的湖北省第一個居家養(yǎng)老服務標準正式推行……
目標是創(chuàng)造感動
好的服務是手腳勤快,而真正偉大的服務是奉獻真心。
晚晴一直信奉這句話,并理解居家為老服務最大的不同是:服務不僅僅是專業(yè),更需要溫度。與老人情感的交流和互動,才能做到好的服務。
照護師劉桂園上門服務的一位老人有輕度的老年失智癥,家人也常常感覺無奈。劉桂園上門,坐下來和老人說過去的事情,唱老人那個年代的歌,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劉桂園發(fā)現(xiàn)老人的手指甲很長,家人說老人不愿意剪。劉桂園一邊和老人唱歌,一邊幫老人剪了指甲,老人第一次接受了。
老人的女兒提出來到修腳屋將母親多年未剪的腳指甲剪了。劉桂園和老人說“奶奶,我們一起到我家去玩”,遂和老人的女兒用輪椅將老人推到修腳屋。修腳的師傅嫌棄老人的腳,劉桂園就將老人的腳抱在自己懷里方便老人修腳。劉桂園的服務時間到了,老人女兒過意不去,劉桂園說“沒事,為奶奶把腳修完”。老人的女兒事后說:我真的很感動。
照護師杜珍照護的一位空巢老人,女兒在上海。杜珍每次上門服務的時候,將老人吃飯、外出曬太陽的場景用手機拍了小視頻,傳給老人的女兒看,微信留言“您放心,老人一切都好呢”。老人女兒從上?;貋砗?,專門到公司說“小杜讓我很感動”。
將心比心,親情服務,創(chuàng)造感動——晚晴的照護師們都是以此為標準為老人提供服務的。
照護師吳永利服務的一位老人,想換家中的舊窗簾,出門一打聽又覺得太貴。老人說者無心,照護師聽者有意。吳永利用一周中唯一的休息日,到漢口北批發(fā)市場,扯了粉紅色的窗簾布,回家用縫紉機趕制成窗簾。第二天,她給老人掛上新窗簾,老人的眼中有了淚花。
家的氛圍
今天,是照護師吳燕香的生日。清晨,在晚晴照護師群里,伙伴們送上生日的祝?!坝肋h年輕,生日快樂”……祝福的話語很快刷了屏。
一個大家庭,是很多晚晴照護師的感受。晚晴相信:我們怎么對待一線的照護師,我們的照護師就怎么照護我們服務的老人。在晚晴的企業(yè)文化里,平等和尊重融人基因。
在每月一次的員工大會上,300位一線照護師相聚一起,聊聊天,交流服務的體會,做一做團體游戲,參加培訓,一起過生日……每個月的這一天,就是一個大家庭的聚會。
一位照護師的外孫患了白血病,在那個月的月會上,大家一起捐款,半個小時就捐款6000多元。盡管錢不多,但照護師們感受到了彼此幫助的溫暖與家的感覺。
居家養(yǎng)老服務,服務分散到干家,管理是一個大問題,而真正凝聚大家的是一個企業(yè)的文化。
晚晴有六條企業(yè)理念,其中一條是:團隊第一,同享共擔。另一條是:尊重人,關心人,激發(fā)人的潛能,相信每一位晚晴楓伙伴與眾不同。
對人的尊重,是一切服務的基礎。每一位一線員工和管理人員都是平等的事業(yè)伙伴,是大家庭的成員。到了年終的時候,一線伙伴都能享受到企業(yè)當年利潤比例的分紅。分紅是按照照護師們當年服務得分而確定的,服務分數(shù)越高分紅比例越高。
贏得尊重和內(nèi)心的自豪
照護師黎冬梅服務的老人非常節(jié)儉,但夏天每當黎冬梅去老人家服務前,老人都提前將空調(diào)打開,在窗口站著等黎冬梅的出現(xiàn)。
黎冬梅說:我們的服務,讓老人盼望,讓老人期待,這讓我感覺到內(nèi)心的自豪。
晚晴的一線照護師們此前大多是城市下崗失業(yè)人員,或者是進城務工的婦女。盡管文化程度普遍不太高,但她們通過專業(yè)而真誠的服務,贏得了別人尊重,也擁有了職業(yè)自豪感。
很多照護師說,不是我們感動老人,而是我們服務的老人感動了我們:一位老人悄悄將一個蘋果塞進照護師手中;一位老人將銀行密碼告訴照護師而對自己的子女隱藏著存折……照護師用自己真誠的服務,贏得老人的信任和信賴,反過來,這樣的信賴又增強了她們的信心,讓她們知道工作的價值和意義。為老人創(chuàng)造價值,即為自己創(chuàng)造價值。
每個月,照護師們會分組到養(yǎng)老院,到社區(qū),到老人家中開展公益活動,為老人送去月餅,為老人義務理發(fā),陪伴老人。這些不計回報的公益活動,讓這些照護師們知道:自己的付出是有意義的,值得別人尊重,這增強了她們的自豪感,也增強了這個團隊的凝聚力。
居家養(yǎng)老,正在用文化將分散在各處服務的照護師們凝聚在一起,團結(jié)在一起,一同做一件有意義的事:為老人創(chuàng)造一個因為晚晴服務存在而不同的晚年生活。
當她們對自己更自信,更尊重自己的時候,她們就能為老人們提供創(chuàng)造感動的服務。
晚晴服務,專注居家為老服務。長路漫漫,依然艱難,但是用為老人服務創(chuàng)造價值,讓一群晚晴人義無反顧,一路追求,一路感恩,一路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