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移就,是一種特殊的修辭,并且與擬人、擬物和隱喻都有關聯,在理解的時候會混淆。因此,本文從定義、修辭效果與結構上簡單區(qū)分三者與移就的關系,通過相互對比,使學習者更好的理解移就這種修辭,理清相互間的關系。
【關鍵詞】移就;擬人;擬物;隱喻
【作者簡介】曹宇慧(1995.5- ),女,漢族,陜西榆林人,內蒙古民族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學科教學。
移就被稱為是一種特殊的修辭。之所以特殊,是由于通過不尋常的詞語搭配,使語言的效果超出它正常組合時所產生的效果,也可以說此時“鳩占鵲巢”或者“張冠李戴”的現象更和諧、更具有美感。移就這種修辭手法在文學作品中比較常見,運用的比較多,所以在之前就有好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移就研究、分析過。但是,因為這種修辭手法的特殊性和它與其他修辭的關系,使得學者們對這種修辭有不同的認識,也使得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移就的概念不明了,對移就與擬人、擬物和隱喻的關系也是含糊不清。本文首先通過對移就、擬人、擬物和隱喻的定義闡述,再逐一分析三者與移就的區(qū)別和關系。最終希望學習者在學習的時候能夠從多角度辨析不同的修辭手法。
一、移就
移就修辭手法屬于文體修辭格,也稱為轉向形容詞。就是利用本該修飾甲的詞語去修飾乙,讓被修飾的乙更加形象生動,同時大大增強了語言效果。
首先,移就的第一種情況是移人于物,就是用修飾人思想、行為、性格的詞語去修飾事物。
例如:1. Hans shrugged a scornful shoulder.(漢斯輕蔑地聳了聳肩)
Scornful(輕蔑地),本是表達人的神情,此時用來修飾shoulder(肩膀),讓人聯想到漢斯可能不只是眼神中帶著輕蔑,而且內心和行為表現出來的都是輕蔑。這讓此時此地的讀者更容易想象到彼時彼地的主人公的心理活動,以及神情和行為動作。
2. She remembered a breakfast, with the pale European sun on the water side and bathers going in for an early dip.(她記起一次吃早餐的情景,當時歐洲那慘白的太陽照耀在水邊,洗浴者們正在水里晨游。)
Pale(慘白的),本是形容人的臉色由于驚嚇或是身體不舒服而呈現出沒有血色的狀態(tài),此時用來修飾太陽,讓讀者自己展開想象,“慘白的太陽”應該是什么樣子,是被薄薄的云層覆蓋住的太陽。這不僅表現出了當時的天氣,也表現出主人公的心情。
移就的第二種情況是移物于物,將本來描寫、修飾甲事物性狀的詞語用來描寫乙事物的性狀。
例如:3. This can be achieved only by a man with a steel will.(只有具有鋼鐵意志的人才能實現。)
用steel(鋼鐵)堅硬的性能來修飾人的意志,表達人在做某件事時應具有的堅定決心和頑強意志。
4. Darrow walked slowly round the baking court.
用baking(踱來踱去)修飾法庭,其實質是修飾法庭上的這次審判,就像一場拉鋸戰(zhàn),過來過去令大家焦灼。
二、擬人、擬物
那什么是擬人(personification)?擬人是把人的思想、感情賦予動物。或者把只有人才能表現出的一些特征賦予沒有生命的物體。因此,擬人修辭的目的此時和移就修辭手法里的第一種情況相同。
例如:5. Everything smiled on him.(周圍的一切都朝他笑了)
6. Her window was open, for Spring had come back, bringing a little warmth.(她打開了窗戶,因為春天帶著溫暖又回來了)
例一,把周圍的一切事物賦予了人的情感,把“笑”這個用來表現人的情感的動作用來描寫事物,使事物更加生動。例二,通過一個詞bring(帶來)讓讀者瞬時覺得春天更有人的感覺,與人更近。
擬物(zoosemy)有把人當做物、把甲物當做乙物、把抽象概念當做物這三種情況。擬物的三種情況中,除了第一種把人當做物這種情況外,另外兩種情況的目的與移就中的第二種情況移物于物的目的是相同的。
例如:7. Being close to the emperor is like being close to a tiger.(伴君如伴虎)
8. A man dies the way a lamp goes out.(人死如燈滅)
例一,把君王比作老虎,表示在君王身邊隨時都可能有危險。例二,把死亡這一抽象概念用燈滅這一具體事物來描寫。
通過對以上三種修辭概念的簡單介紹,可以發(fā)現其中相似的地方,下來簡單辨析擬人、擬物與移就的區(qū)別。
三、擬人、擬物與移就的關系
從修辭效果角度看,移就的兩種表現形式,移人于物、移物與人和擬物、擬人的修辭目的是相同的,達到相同的修辭效果。但結構和側重點又不同,各有特點。
從結構角度看,移就一般的組成方式是“定語——中心詞”,如例1以人的感情、神態(tài)描寫肩膀,結構是定語(scornful)——中心語(shoulder)。例4也是,表人的狀態(tài)定語(baking)——中心語(court)。擬人的結構通常是“主語——謂語”。例5,主語(everything)——謂語(smiled),主語加上只有人具有的動作去表達某事物。擬物通常通過對稱的句子結構達到修辭的效果。如例7 Being close to the emperor is like being close to a tiger(伴君如伴虎)。
四、簡單辨析移就與隱喻
在移就修辭手法中,之前提到的一種結構是“定語——中心語”,它的另一種結構“名詞——of——轉移名詞修飾語”。這種結構和隱喻(metaphor)中的一種結構相同,這種結構是of前的名詞修飾of后的名詞,of前的是喻體,of后的是本體。
例:9. She wrote a gem of a poem.(她寫了許多優(yōu)美的詩歌)
10. He is an oyster of a man.(他是個沉默寡言的人)
那在這種結構出現時,如何區(qū)分是隱喻還是移就?只能通過翻譯,通常情況下,隱喻在翻譯的時候可以加上“像……一樣”,它屬于比喻類修辭格。而移就是不能的,移就屬于句法修辭格。
例:11. An angle of a girl.(天使一樣的女孩)
12. The Grapes of Wrath.(《憤怒的葡萄》)
例11可以明顯的看出是隱喻,隱喻是喻體和本體之間有某一特征是相似或者相同的,讓讀者可以立馬聯想到。例12是移就,在翻譯的時候不能翻譯為像葡萄一樣憤怒,兩者之間沒有聯系,在沒有語境,文化知識的幫助下,讀者并不能理解其中的關系。了解一定的語境和當時的背景知識才會知道,它指的是移民們的憤怒。所以,在辨析隱喻和移就的時候,通過尋找兩者之間的聯系和翻譯,便可判斷是哪種修辭格。
五、結論
移就這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它雖然與擬人、擬物和隱喻在修辭目的和結構上有類似的地方,但是它最終的側重點不同。通過對移就的表現形式和定義與擬人、擬物對比分析和移就在結構方面與隱喻中易混部分的區(qū)分,使學習者不止從定義上了解各個修辭,而且了解各個修辭的基本結構與側重點。通過大量的舉例,使各個修辭無論從定義還是結構上都能使讀者清晰明了。為學習者提供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不同的修辭手法,最終可以在寫作中恰當、靈活地運用。
參考文獻:
[1]林紅.英語中移就修辭格的修辭效果分析及翻譯策略研究,2012.
[2]祁建鋒.成語中的移就和擬人修辭手法,2014.
[3]席瑞起.略談“移就”與“擬人”之異同,2006.
[4]張巨.實用現代英語修辭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