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田耕者
◎古本《爾雅》書影
貴州地處西南,山高水長,道路崎嶇,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期,交通非常不便,阻隔了人們在文化、經(jīng)濟方面的交流,影響了該地區(qū)社會文明的發(fā)展進程,導致貴州在文化經(jīng)濟方面整體落后于中原地區(qū)。
但是,在漫長的文明發(fā)展史中,在大山深處,淳樸善良的貴州人,也曾產(chǎn)生過各方面的杰出人才,盡管在數(shù)量上不能與中州相抗衡,但也猶如晨星,在茫茫的天際,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也許是天公的鐘愛吧,在賦予貴州奇山異水的同時,還降下了一批優(yōu)異才俊,足以令今天的貴州人引以自豪。比如,貴州在既沒有甲骨鐘鼎、也拿不出半塊像樣的石碑情況下,居然涌現(xiàn)出一大批擅長篆書研究、創(chuàng)作的學者和書家,正如貴州學者凌惕安說的:“以與中州相較,未遑多讓,孰謂黔瘠而無人哉?”當然,夜郎自大會遭人嘲笑,而妄自菲薄,更容易被人藐視。因此,心平氣和,實事求是地將他們的事跡娓娓道來才是應持有的態(tài)度。
篆書是中國先秦時期主要使用的文字,這里提及的篆書是“泛篆書”概念。漢許慎在《說文解字敘》里,列舉秦國的八種書體中的七種,以及唐代書學理論家張懷瓘在《書斷》里提及的古文、籀文、大篆、小篆,加上后來陸續(xù)發(fā)現(xiàn)的金石文字、甲骨文字均屬于我們今天的篆書范疇。自秦國統(tǒng)一中國以后,莊重場合一律使用李斯的小篆,一般情況則用隸書,漢代以后,以隸書為主,篆書逐漸退出實用領域,而日趨運用于禮儀和藝術方面。
本篇,主要談談歷史上對中國篆書有貢獻的貴州人士。
舍人,漢武帝時期犍為郡鄨縣人(今遵義市),任文學一職。在漢代,有才藝的人,才能擔當這個職務?!妒酚洝と辶至袀鳌罚骸澳芡ㄒ凰囈陨?,補文學掌故缺”。舍人著有《爾雅注》?!稜栄拧肥侵袊谝徊堪倏祁愞o典。成書于戰(zhàn)國至西漢,共收字詞4300多個。主要內(nèi)容為釋字、釋詞、釋名物,相當于現(xiàn)在字典和辭典的綜合?!稜栄拧纷鳛榻?jīng)書被列入《十三經(jīng)》之中,由此可見它的價值和地位。能夠注釋此書的舍人,一定是精通包括文字學在內(nèi)的博學家。而且舍人肯定至少擅長當時流行的隸書、篆書。可惜的是,《爾雅注》已遺佚,舍人的筆跡也難覓蹤跡。關于舍人撰《爾雅注》的史實記載于唐代學者陸德明的《經(jīng)典釋文》里。至于舍人其人,學界還有一些爭議,民國《貴州通志·人物志》不稱舍人而稱“犍為文學”,本篇則取鄭珍的觀點。
尹珍(79—162),東漢牂牁郡毋斂縣人(今都勻、獨山、荔波一帶)。當屬有文字記載的貴州最早書法家。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引南北朝王愔《文字志》(已佚)列舉了秦漢以來書家120人,其中第31位便是尹珍。尹珍從蠻荒之地走出,隨許慎學習易、書、詩、禮、春秋;隨應奉學習圖緯術數(shù),學成歸來,傳播文化,“于是南域,始有學焉。”許慎的事跡記載在《華陽國志》和《后漢書·西南夷傳》里。作為著名文字學家、書法家、《說文解字》作者東漢許慎的學生,尹珍至少擅長篆書、隸書。因為,按照許慎《說文解字敘》所稱的書體有:“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尚未發(fā)現(xiàn)尹珍的書跡。
1977年初,赫章縣可樂區(qū)公所附近的農(nóng)民在勞作中發(fā)現(xiàn)一座土坑墓。經(jīng)考古人員認定,屬于西漢墓室。共出土青銅器70余件。其中一件敞口帶沿邊的銅槃,陰刻銘文十六字,是貴州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青銅銘文,曰:“同勞澡槃比五尺周一。元始四年十月造?!睍ㄗ骐`,呈長方形,中鋒用筆,線條流暢,造型優(yōu)美。制造地區(qū)西漢同勞縣(屬今陸良縣一帶),緊鄰已經(jīng)滅亡的夜郎國。
◎貴陽扶風山尹公祠
◎赫章出土漢代同勞澡槃
◎赫章出土漢代同勞澡槃銘文
兩枚漢印。1987年興仁縣雨樟鎮(zhèn)交樂村漢墓出土的“巴郡守丞”印、“巨王千萬”印,則是貴州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印章,其材質(zhì)為銅鎏金和銅。印文的屬于漢印寬博、拙重的篆書風格。
明代貴州僅有儒學訓導王訓、御史王木等人留下少量篆書遺跡,且為刻石。從書風看,屬于秦小篆、唐李陽冰一路中規(guī)中矩的寫法,少有革新,缺乏個性。實際上,不啻貴州如此,篆書在明代,處于衰落階段。
梁啟超在《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認為,從明代天啟三年(1623年)到1923年是中國學術文藝中興時期,有點類似歐洲的文藝復興。這三百年時間,出現(xiàn)了大批術有專攻的學者,在學術文藝的各個領域,均有不凡的建樹。具體到書法,由于大量的古代彝器和碑刻被陸續(xù)發(fā)現(xiàn),掀起了金石熱、甲骨熱、碑學熱。在篆書方面,學者收集《說文解字》所缺失的古籀文字熱情高漲,一時就有吳大澂的《說文古籀補》、丁佛言的《說文古籀補補》和強運開的《說文古籀三補》出現(xiàn)。三書共增加《說文解字》所沒有的古籀文共七千一百五十三字,極大地豐富了篆書資源。使篆書的創(chuàng)作視野大為開闊。書家不再滿足于秦代李斯、唐代李陽冰那勻整小篆的束縛,而向更遠更古的古籀文中尋找創(chuàng)作源泉和靈感。出現(xiàn)了如鄧石如、吳熙載、趙之謙、吳昌碩等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篆書家。貴州在此期間,由于有外地流官的進入,帶來了學術新思潮,促進了篆書的研究和創(chuàng)作,涌現(xiàn)了一批在全國都有影響的學者和書家。
洪亮吉(1746-1809),江蘇洋湖(今常州市)人,號北江。乾隆五十五年進士,詩人、駢文家、書法家。1792年至1795年任貴州學政,主管一省的教育和考試,負責選拔人才。洪亮吉在貴州督學期間,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文、書法和繪畫。如在巡視安順、鎮(zhèn)寧、普安途中,即作書數(shù)幅寄南中諸友。又作畫《歲寒圖》、《歲朝圖》、《管下名山圖》分別贈送給貴陽知府徐日紀、貴州巡撫馮光熊、福建巡撫富綱。在書法上,洪亮吉擅長篆書。貴陽扶風山尹公祠享堂,有洪亮吉題寫的篆書 “教學兼養(yǎng)”匾額,字形修長,線條流暢,是典型的“玉箸篆”。清陳灃《摹印述》說:“篆書筆畫兩頭肥瘦均勻,末不出鋒者,名曰‘玉箸’,篆書正宗也?!鄙趁虾>幹摹吨袊鴷ㄊ穲D錄》,將洪亮吉列為清代中期篆書家代表人物之一。
程恩澤(1785—1837),字云芬,號春海。安徽歙縣人。清嘉慶九年(1804)中舉,十六年(1811)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 清史評論他“博聞強識,於六藝九流皆深思心知其意,天象、地輿、壬遁、太乙、脈經(jīng)莫不窮究……詩古文辭皆深雅。所欲著書多未成,惟國策地名考二十卷、詩文集十卷傳于世?!?/p>
1823年—1826年,程恩澤任貴州學政。鄭珍、何紹基、莫友芝皆出其門下。他曾告誡鄭珍:“為學不先識字,何以讀三代秦漢之書?”精小學,尤其擅長篆書。用筆沉著渾厚,入木三分;結(jié)體嚴謹綿密,法度森然,觀之令人肅然起敬。鄭、何、莫在小學以及篆隸書上深受其影響。
◎興仁出土漢代”巴郡守丞“銅鎏金印
◎興仁出土漢代“巨王千萬”銅印
何紹基(1799-1873),湖南道州(今道縣)人。道光十六年進士。入于阮元、程恩澤之門。通經(jīng)史、律算,尤精小學,旁及金石碑版文字。于詩,系宋詩派代表人物之一。于書法,熔籀篆碑帖為一爐,創(chuàng)造出古拙、奇崛的獨特書風。被譽為“有清兩百年來第一人”。曾國蕃評曰:“字必傳千古無疑。”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何紹基奉命赴黔任鄉(xiāng)試副考官。有同事藐視貴州說何紹基使黔乃大材小用。而何紹基卻認為無論何地均有人才,不能掉以輕心。經(jīng)他認真閱卷,選拔貴州舉人共四十人,數(shù)量居全國前列。故作詩《夜雨念應試士子》以志之:
秋風鶴立三千士,滄海鮫騰四十賢。
……
聯(lián)珠迭璧欣傳示,為破荒寒二百年。
◎ 明 王木 篆書
何紹基使黔期間,創(chuàng)作了不少吟詠貴陽山川的詩詞以及書法,成為貴州重要的地方文獻。
何紹基書法,以行書、隸書為主,偶作篆書,以行書筆意入篆,天真爛漫,饒有趣味。
鄭珍(1806—1864),字子尹,晚號柴翁,貴州遵義人。道光十七年舉人,選荔波縣訓導,咸豐間告歸。精訓詁、經(jīng)學。于詩,為宋詩派代表人物。于小學,著有《說文逸字》、《說文新附考》、《汗簡箋證》、《說隸》等書。曾以十年之功箋證北宋郭忠恕《汗簡》,為自古以來第一人。于書法,善篆隸。曾論書云:“吾極不善書,然能知書之利弊。大抵此事是心畫。其本之正,氣之大,風格之渾樸,神味之雋永,一一皆由心出,毫厘不可勉為。所謂學,只學其規(guī)矩法度耳。要書好,根本總在讀書做人。多讀幾卷書,做得幾分人,即不學帖,亦必有暗合古人處,何況加以學力……。”(《跋自書杜詩》)
鄭珍篆書,古意盎然,有學者風范。
鄭珍之子鄭知同(1831-1890)也擅篆書,結(jié)體嚴謹,用筆精到,不遜其父或青勝于藍。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號郘亭,又號紫泉、眲叟,貴州獨山人。道光十一年舉人。無意為官,鐘情于學。于詩,為宋詩派的代表人物。著有《遵義府志》(與鄭珍合著) 、為三十二卷本《黔詩紀略》傳證。其余有《聲韻考略》四卷,《過庭碎錄》十二卷,《宋元舊本書經(jīng)眼錄》三卷,《附錄》一卷,《樗萌譜注》一卷,《郘亭詩抄》六卷,《郘亭遺文》八卷。
莫友芝于書法四體兼?zhèn)?,尤擅篆書。沙孟?!吨袊鴷ㄊ穲D錄》收錄莫友芝篆書一幅,并在《近三百年書學》一文中評曰:“學鄧石如篆書的莫友芝最好,趙之謙、吳熙載其次?!?/p>
同治元年(1862年),莫友芝得《唐寫本說文解字木部殘卷》,認為“蓋在穆宗后人書矣”。劉毓崧進一步考證,認為“寫于元和十五年穆宗登極之歲,尚在改元長慶之前”,即820年?!短茖懕菊f文解字木部殘卷》,是現(xiàn)存《說文解字》的最早寫本。
據(jù)傅增湘《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記載:“唐寫本,存六紙。九十四行,自木部柤字起,楬字止,一百八十八字,硬黃紙,堅韌似敦煌經(jīng)卷,篆法絕精,楷法亦美。此卷先歸莫友芝。上有米友仁、曾國藩、莫友芝父子等題字,后流轉(zhuǎn)至日本內(nèi)藤虎家。”
胡長新(1819—1885),字子和,貴州黎平縣人。受業(yè)于莫友芝、鄭珍,學有根柢。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舉人,次年進士。以知縣分發(fā)江蘇。篆書平和穩(wěn)健。但作品流傳較少。
羅文彬(1845—1903),字質(zhì)安,號香草園主人,貴陽人。清同治九年舉人,翌年成進士。初授禮部主事。后任禮部儀制司主事等職。應丁寶楨之聘,入川編輯《鹽法志》。光緒初年,主持修復貴陽扶風山陽明祠。著有《平黔紀略》、《家禮便覽》、《香草園集》。于畫,長于山水、花鳥。于書,尤擅篆書并刻印?!吨匦尥蹶柮飨壬舯洝芬磺в嘧?,全由小篆寫出,令人嘆為觀止。光緒皇帝的珍妃“珍妃之印”用一十三斤六兩黃金打造。印文即由羅文彬篆文并刻制。
◎ 洪亮吉篆書
◎程恩澤篆書
◎何紹基篆書
羅文彬篆書,大多為鐵線篆,此體難度很大,全憑功力取勝,要求線條有鐵絲般的質(zhì)感。書家若不能神閑氣定和對筆墨的精確控制,則難以完成。
姚大榮(1860—1939),貴州普定人。光緒九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旋升員外郎。善詩文,精考證。有《惜道味齋集》三卷行世。所著《石鼓文足徵記》、《西王母國故》、《禊帖辯妄記》、《王子安年譜》等,考證精當、不囿前人之說,有獨到見地,令顧頡剛等學者久仰深佩。另有《惜道味齋說詩》數(shù)篇,刊于1913年《庸言》,持論頗高,令人折服。
姚大榮本屬鎮(zhèn)寧楊姓苗族之后裔,因避諱清廷科舉考試歧視,乃易姓為姚。其外孫女婿錢李仁擔任過《人民日報》社社長。曾托吳學謙副總理在安順尋祖,才揭開了姚大榮的身世之謎。
姚大榮在篆書領域的貢獻,主要是寫了一萬多字的《石鼓文足徵記》,此文詳盡考證發(fā)現(xiàn)于唐代的石鼓文并非是周朝之跡,而是北魏的崔浩所書。這樣一來,把石鼓文的產(chǎn)生的年代推遲了約一千二百年。石鼓文的書法魅力,影響和造就了眾多書家,杰出者如楊沂孫、吳大澂、吳昌碩、王福廠等。但是,學者對其產(chǎn)生的時期一直爭論不休,有主秦說、主漢說、主晉說、主北魏說等。最早提出主北魏說的是清俞
◎珍鄭 篆書 拜竹山房
正燮。其在《答成君瓘書》說:“今檢石鼓文非籀文,又與《說文》異。自始光二年至太平真君七年,新字行已二十年。推石鼓為大武時物,其地合,其人合,其事合,其日合,其字劃合?!倍Υ髽s則進一步舉證二十一條,來論證石鼓文為北魏崔浩所書。研究者認為,姚大榮博覽群書,博聞強記,考據(jù)翔實,要駁倒他的觀點,非得下大力氣不可。
姚茫父(1876—1930),名華,初字重光,字一鄂,晚號茫父,別署蓮花庵主。貴陽人。1897年丁酉科舉人,1904年甲辰科進士。曾任工部虞衡司主事。他精通小學、經(jīng)學;兼擅詩詞、金石書畫、戲曲,并善于設計墨盒、詩箋。其獨創(chuàng)的穎拓藝術,得到藝術界的高度評價。
姚茫父諸體皆擅。由于有深厚的小學功底,他的篆書溫文爾雅,充滿書卷氣,屬于學者型的書風。其穎拓篆書《泰山殘石二十九字》幾可亂真。他的小學方面的著作和文章有《小學問答》、《說文三列表》、《金石系》、《書適》、《說文古籀補補序》等。
王延直(1872年—1947年),貴陽人。原名懷彝,號仲肅,字穆若。光緒庚子辛丑科舉人,1904年赴日本留學,入日本法政大學。辛亥革命后任云南蒙自知事,后回黔任榕江、都勻、黔西縣縣長及貴州省政府秘書長。
王延直花了七年時間,十易其稿,編撰了《普通運用論理學》,屬于國內(nèi)較早的邏輯學著作之一。
王延直喜治說文,擅長篆書,講求本源,觀其作品,線條中側(cè)鋒并用,用墨枯濕相間,結(jié)體方中有圓。當代黔中書法名家陳恒安即出自其門下。
蕭嫻(1902—1997),字稚秋,號蛻閣,署枕琴室主,貴陽人。幼隨父親蕭鐵珊學書,后拜康有為為師,遍臨古代碑帖,尤鐘愛“三石”(《石鼓文》、《石門頌》、《石門銘》)及散氏盤。十三歲,為廣州大新百貨公司落成書丈二對聯(lián)“大好河山,四百兆眾;新辟世界,十二重樓”及巨幅橫幅“壯觀”。引起轟動,人稱神童??涤袨橛^其所臨的《散氏盤》后,題詩曰:“筓女蕭嫻寫散盤,雄深蒼渾此才難。應驚長老咸避舍,衛(wèi)管重來主坫壇?!庇谧瓡?,主攻《散氏盤》及《石鼓文》。書風蒼茫雄強,渾厚古樸。晚年,被譽為書壇“金陵四老”。貴陽甲秀樓翠微閣,辟有“蕭嫻書法陳列館”。
◎ 鄭同知篆書聯(lián)
◎ 胡長新 篆書聯(lián)
◎ 莫友芝篆書
陳恒安(1909年—1986年),貴陽人,名德謙,號寶康,以字行。別署芝山翁、黔靈老學等。早年受業(yè)于南京中央大學汪東、吳梅;又從本籍楊覃生、樂嘉荃、王延直習訓詁、考據(jù)、文筆、詩詞。弱冠即有才名,為詩鐘會中最年少者。后復與學者名士如徐悲鴻、沈尹默、商承祚、馬衡、趙少昂、馬萬里、喬大壯等交游唱和,境界漸趨闊大。
于書,陳恒安擅長篆隸行,尤擅甲骨文及大篆,又以金石法入行書,形成沉郁厚重、古穆蒼勁的書風。1983年《書法》雜志特辟專欄介紹他的書法。1985年,已經(jīng)75歲的陳恒安在《貴州博物館》館刊上發(fā)表《殷契書法漫談》一文。詳細介紹自己研究和創(chuàng)作甲骨文的心得體會,傳達個中三昧。
他的弟子包俊宜得其師真?zhèn)?,大小篆皆擅,今已被選為全國書協(xié)副主席兼篆書專委會主任。其他弟子如周運真(陳恒安之子)、馬宏明等在篆書創(chuàng)作上各具面目,自成一家。因限于篇幅,恕不能展開詳談。
貴州篆書,源遠流長。此地雖不具備甲金石實物,然貴州歷代學者書家心摹手追,上下求索,繼往開來,在篆書領域,拓展了一片新的天地,為繁榮中國篆書研究和創(chuàng)作,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貴州古代史》周春元等編著 貴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2月1版 1983年2月2印
《書法》雜志 一九八三年第三期
《貴州博物館館刊》(創(chuàng)刊號1985年6月)
《貴州省博物館藏品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2月1版1印
《篆學叢書》中國書店1984年3月1版 1990年4月3印
《書法叢刊》一九九四年第一期
《中國書法史圖錄》(二)沙孟海編著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0年6月1版1印
《貴州通志·人物志》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1版1印
《貴陽陽明祠·陽明洞碑刻拓片集》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1版1印
《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崔爾平選編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8月1版 2007年2月6印
《爾雅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1版1印
《說文古籀補三種》中華書局2011年6月1版 2014年10月3印
《古黔墨韻》朱良津著 貴州人民出版社 2013年3月1版1印
《洪亮吉年譜》李金松著 人民出版社2015年4月1版1印
◎ 姚大榮《石鼓文足徵記》(選自容媛《秦漢石刻題跋輯錄》)
◎ 羅文彬 篆書 重修王陽明先生祠碑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