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曉風
閱讀分享: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故宮建筑群規(guī)模宏大壯麗,建筑精美,布局統(tǒng)一,集中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獨特風格。獅子則是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經常使用的一種裝飾物,在人們心目中是高貴尊嚴的靈獸,也是辟邪護法的神獸,因其形象威嚴,故人們常把用石頭雕刻的獅子擺放在門前,用以鎮(zhèn)宅護院。這是人們眾所周知的常識,但諸如“故宮太和門前的獅子為什么要燙45個卷發(fā)”之類的問題,也體現(xiàn)了當今年輕一代對中華文化瑰寶的關注熱情。(特約教師:湖北省宜都市潘家灣民族中學 葉紹繼)
“故宮太和門前的獅子為什么要燙45個卷發(fā)”“經常出現(xiàn)在宮殿屋脊上的老頭是誰”“手抄紅樓你要不要來一章”……伴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成長起來的95后、00后們其實正在用他們獨特的方式擁抱中華文化瑰寶,許多帶有“中國風”的內容也在網絡上走紅。
“故宮太和門前的獅子為什么要燙45個卷發(fā)”“頤和園的十七孔橋為什么是十七個孔”“經常出現(xiàn)在宮殿屋脊上的老頭是誰”……這些關于傳統(tǒng)建筑細節(jié)的有趣問題,在一個名叫“宮殿君”發(fā)布的頭條號文章和西瓜視頻中都能找到答案。
我仔細查詢了這些“冷門”知識,跟網友一樣有“原來如此”的感嘆:原本的獅子頭發(fā)都是如飄柔般“順滑”,可做成石獅子放在門口后,馬上就被燙成了卷發(fā),而且是非常時尚潮流的“疙瘩燙”,這不僅僅是為了美觀,更多的,它代表了一種等級?;实奂业氖{子頭上的“疙瘩”一般是四十五個,比如故宮里的。故宮里有六對獅子幫皇帝家看門,其中太和門前那對獅子頭上的四十五個疙瘩造型最美,燙得最大,為什么要用“四十五個疙瘩”呢?很簡單,代表九五至尊嘛,9×5=45!
讓00后的年輕人看厚厚的史料書可能看不下去,可是這樣的小知識卻在網上風靡:比如經常蹲在宮殿屋脊上的那個小人叫騎雞(鳳)仙人;古代宮殿建筑還有很多不為人開的“窗戶”,實際上就是為了給建筑木料散熱的“透風”……我看到,這個“宮殿君”每天發(fā)布的題目和答案都有數(shù)萬人閱讀,有大量網友參與討論并表示“又長知識了”。
不僅高手在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忠實熱愛者在民間比比皆是。比如有一個“少讀紅樓”大V號,就在無意間提起,想找八十個“鐵桿紅迷”,每人一回,抄寫《紅樓夢》的前八十回。這一提議被眾多網友關注,本來只需八十個人,結果卻因報名人數(shù)太多延續(xù)了五輪,仍有眾多人沒能參與進來。還有一些網友帶著孩子一起手抄紅樓,他們認為這樣的形式“既練習了書法,又了解了經典作品”,通過這樣新的形式又將經典繼續(xù)傳承。
而另一部巨著《西游記》也在新的傳播形式下受到關注,電視劇《西游記》的攝像師王崇秋就在頭條號上發(fā)布視頻《漫漫西游路》,記錄電視劇《西游記》拍攝中的趣事。為什么唐僧又叫“江流兒”?為什么孫悟空不用筋斗云背著唐僧去西天?為什么白龍馬在取經路上很少出手?一個大V號“李天飛”是中華書局編輯,曾出版《西游記》校注,在他的文章里,很多《西游記》里我們小時候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都有了新的解讀,比如孫悟空用毫毛變的東西能不能隨意使用?最終他得出的結論是,這也就是古代版的cosplay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