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曉軍
[摘 要]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其三》寫昭君的故國之思。從某種程度來說,也是詩人自己的寄托。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響,雖然“漂泊西南天地間”,但依然“葵藿傾太陽”“每飯不忘君”。在這首詩中我們看到作者寄托在昭君身上的儒家的忠愛纏綿。
[關鍵詞]王昭君;故國;眷戀;怨恨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8)15-0023-01
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杜甫離開成都,沿江東下,曾在夔州(治今重慶奉節(jié))停留過一段時間,期間寫下了大量著名的詩篇,包括《詠懷古跡五首》。這五首詩分別寫了五位歷史人物: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其中王昭君是唯一的女性,其他四位皆是或以文章或以事功名留青史的人物,都是一生多艱、壯志未酬的悲劇人物。
杜甫寄居于夔州,流連于當地山川風物,對曾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生命痕跡的歷史人物非常熟悉。詩人自己在垂暮之年,仍居無定所,顛沛流離,由自己而想到歷史人物,不禁悲歌慷慨,不能自已。如寫庾信是“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寫宋玉是“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那種惺惺相惜之情溢于言表。而寫劉備是“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寫諸葛亮是“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對他們大業(yè)未成而身先去的悲劇充滿了同情。
和這四位聲名顯赫的歷史人物并列的卻是一位女性,就格外顯眼。那么詩人為什么會鐘情于這個漢代的女子,僅僅是因為她一生悲苦,表以同情嗎?前面的四人中宋玉和庾信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詩人,而杜甫自己就是詩人,在此向先賢致敬,也是題中應有之義。諸葛亮和劉備均以不凡的功業(yè)光耀歷史,立功立言足以不朽,而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熏陶,青年時代即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自期,一生都不曾忘記以事功報國。故而對劉備和諸葛亮再三致意,也在情理之中。那么對于王昭君呢?
如果我們把這五首詩當做一個整體來看,就會發(fā)現杜甫在其他四人身上確實寄寓著自身的理想和懷抱,那么他對王昭君自當有所寄托。
歷代歌詠王昭君的詩人很多,對她一生的評價也不盡相同,但大多數詩歌立意抒情和杜甫基本雷同,比如對其悲劇命運的同情。但和杜詩相比,這些詩歌本身沒有一種飽滿的感情,引發(fā)人的內在感動。究其原因,他們沒有杜甫詩歌中那種內心的誠懇和自身的寄托,下筆似乎是筆墨游戲,缺乏一種鄭重的態(tài)度。那么杜甫到底在一個女子身上寄托了什么?讓我們回到這首詩,看看杜甫筆下的王昭君是什么樣的女子。
詩歌首句是“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王昭君距離詩人已經七百年了,此時當地依然有遺跡,可見一位女子在歷史中的分量。詩人開頭極有氣勢,群山萬壑,奔赴荊門。那種力量和氣勢讓人覺得如此壯美山河,須有睥睨一切的英雄人物,而不應該是我們傳統(tǒng)中以為的弱女子。因為山河之巨大與女性的柔弱極不相稱。王昭君據說美麗非凡,甚至被好事者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那么與之對應的似乎是江南的靈秀山水而非如此雄壯的山河。很顯然,這里包含了詩人對昭君一生中某種力量的肯定。那么詩人到底看重昭君身上的什么呢?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接著詩人寫對其悲劇命運的同情,紫臺和朔漠對比,一面是金碧輝煌的皇家宮殿,榮華富貴和錦衣玉食,另一面是風雪彌漫的北方大漠,風餐露宿和腥羶環(huán)繞,人生落差巨大。而其身后獨留青冢,有意以黃昏襯托,強化悲劇意味?!爱媹D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碑嬒窭锬芸闯鲆粋€人真正的美麗嗎,昭君的悲劇由此注定?!碍h(huán)佩”句是寫她對故國的眷戀,雖埋骨青冢,但死后的靈魂依舊會在月明之夜回到父母之邦。這是一種怎樣深沉的愛?。?/p>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點明全詩寫昭君“怨恨”的主題。昭君的“怨恨”里當然有“恨帝始不見遇”的幽怨,但更主要的,還是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對故鄉(xiāng)、故國的懷念,而由此生發(fā)的怨恨之情。
其實,杜甫看重的就是昭君身上的這種感情“怨恨”就是愛啊,“千載琵琶”的怨恨分明是對這片土地最深沉的愛。這是千百年中世代積累和鞏固起來的對鄉(xiāng)土和祖國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逗鬂h書·南匈奴傳》記載昭君嫁給呼韓邪后“生二子。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赦令從胡俗,遂復為后單于閼氏焉。”昭君多么想回家,可是漢成帝沒有允許,說明她遠嫁異域而心系故國,至死不變。詩歌開頭說“群山萬壑赴荊門”,正是為了凸顯這種感情的分量,用這樣壯麗的詩句來鄭重地寫一種偉大的感情。
昭君這份沉重的故國之思,從某種程度來說,未嘗不是詩人賦予的。詩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一生心系祖國。雖然“漂泊西南天地間”,但依然“葵藿傾太陽”“每飯不忘君 ”,這種儒家的忠愛纏綿和昭君不是一樣嗎?
因此與其說是詩人寫昭君,不如說詩人寫自己。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