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6年入行至今,您擁有超過30年的人像攝影專業(yè)經歷。您如何理解人像攝影?
經常有人問我,人像攝影是不是指的就是人像工作室、照相館或者婚紗影樓干的那些活兒,怎么說呢,也是但不完全是。人像攝影的范圍其實很廣,泛泛地說,以人為主體的拍攝都可以稱之為人像攝影。人物題材的作品更是占據了攝影作品的半壁江山,只不過有些是帶有新聞色彩、有些帶有人文風格而已。
于我而言,現在的日常拍攝大致分為三類:一是攝影棚內人像拍攝,二是戶外環(huán)境人像拍攝,三是舞臺劇照拍攝,基本上以人物為拍攝主體。一般來說,攝影棚內的人像拍攝,由于光源的色溫與輸出相對穩(wěn)定,所以相機的參數設置也比較固定規(guī)范,需要調整的幅度并不大。久而久之,每個攝影者都能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偏好設置。攝影棚之外的室內或戶外拍攝,由于受環(huán)境光、環(huán)境色等動態(tài)因素的影響,需要設置、調整的各種參數就難有套路和章法可循了,完全有賴于攝影者長期不斷的經驗積累,方能從容加以應對。相對于前兩種拍攝類型,舞臺攝影的拍攝方法和形態(tài)有比較大的差異,相當于跨界吧。
舞臺劇照拍攝,相比其他人像攝影題材有何特別之處?
舞臺劇照的拍攝屬于舞臺攝影,挑戰(zhàn)是全方位的。首先,你無法干預舞臺上的被攝者以及燈光道具;其次,你幾乎無法隨心所欲地在劇場內選擇拍攝角度。不僅不能隨便移動,而且不能在拍攝現場搞出任何動靜。你在選擇靜音拍攝模式的同時,還要為相機添加消除噪音的附件。還有對焦、色溫、感光度,等等,這些很隨機的因素,對于相機的性能和拍攝者的操控能力都有比較高的要求。另外,舞臺劇照對于閃光燈的使用也有較高要求。
作為一名在改革開放早期就進入商業(yè)攝影領域的攝影師,如今身處全民攝影時代,面對紛繁的新潮事物或理念,您會堅持自己的風格還是會嘗試改變?
這幾十年,圍繞人像攝影的討論、做法可謂風云變幻,今天這樣,明天那樣。我其實一度嘗試改變,特別是前些年做工作室那會兒,也會按照時下流行的東西、客戶需要的東西去進行拍攝,但是我發(fā)現很快這股風潮就過去了,就像現在許多迅速走紅的“網絡爆款”,你根本就跟不上,跟上之后又很快被新的“爆款”所替代。于是,我就想與其那樣疲于奔命,尤其人到中年,還不如在吸收新鮮養(yǎng)分的同時,堅持按照自己的個人偏好去做。我覺得個人風格是非常重要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風格,我相信自己的感覺并越來越依賴于它,也可能是歲數大了就比較“軸”了,但我會在堅持自己風格的前提下,不斷去看最新流行的東西。
需要指出的是,作為攝影師不能只將目光局限于攝影本身。有時候,我們反過頭再去看十年、二十年前那些所謂的大片,你會發(fā)現已經沒法看了。這是為什么?那些表現手法,包括化妝、用光,當年我們曾看得如癡如醉,但是現在卻覺得并沒那么好。一是當時我們眼界不夠,二是真的是時過境遷了。要想跟著潮流走,不能拘泥于攝影,也不必整天追逐流行文化,我認為比較有效的辦法是看世界主流的東西,尤其是主流影視作品。比如《權利的游戲》,我已將其高清版翻來覆去地看過幾十遍,這部美劇由大量的人物對話、特寫組成,仔細研究他們的用光,幾乎都是經典,幾乎每一幀都是值得人像攝影師學習和借鑒的。其次,若想提高人像攝影審美和技巧,應該多看看海外攝影師的用光方法,尤其是日本攝影師,他們在用西方手法表現東方人方面已經很純熟了。
您如何看待人像攝影在國內的發(fā)展趨勢?
國內不斷涌現出優(yōu)秀的青年人像攝影師,雖然好多名字我叫不出來,但我看過他們的不少作品,平心而論真是拍得非常好。這些年輕人的起點與我們這一輩不一樣。我當年開始拍明星的時候,整天只能抱著港臺地區(qū)、日本的畫冊學習,看劉德華的肖像怎么拍的,看周潤發(fā)的肖像怎么拍的。那個年代中國的人像攝影師可以借鑒的東西太少,為什么現在很多人說起人像攝影就覺得是照相館、影樓,正是那個年代延續(xù)下來的。那時候我也聽過影樓的課,但隨著改革開放,國門進一步打開,我從酒吧、發(fā)廊里看到境外傳入的人像攝影作品,這深深影響了我。現在這幫年輕人所處時代不同,他們基本上生下來睜開眼就能看到流行文化。有句話說得很到位:我們“60后”及絕大部分“70后”,都是數字時代的移民,我們從別地移過來的,水土不服;“80后”尤其是“90后”是數字時代的原住民。
人像攝影的未來在這些年輕人身上,他們起點高、眼界高,加上自己個人的努力,然后形成越來越成熟的個人風格,而這些風格將真正左右人像攝影在國內的進一步發(fā)展。干了半輩子攝影,我始終認為個人偏好、審美取向,乃至個人風格非常重要。令人欣喜的是,很多青年攝影師已經慢慢在擺脫模仿。過去我們這一代人總處于模仿的階段,國內人像攝影圈也一直沒能進入原創(chuàng)階段,我覺得至少還需要一代人,按照現在這個局面再發(fā)展發(fā)展。另一方面,不管是原創(chuàng)還是怎么著,作為商業(yè)攝影一部分的人像攝影,至少要拍得足夠美,要能跟時尚潮流緊密聯合,才能對上觀眾們、粉絲們的胃口。畢竟,決定其成功與否的更重要標準就是市場是否認可。
關于人像攝影,您認為在器材的選擇上有哪些要求?
不妨先從相機廠商的角度來看,設計生產出一臺相機所要面對的是龐大的消費人群以及不同類型的拍攝需求。當今即便是高端便攜機也功能齊全,性能強大,以應對各路攝影的需求。曝光模式、對焦模式、白平衡選擇、曝光補償……一應俱全,面面俱到,更不用說基礎型號以上的單反和微單以及配套鏡頭。所以,理論上說主流的相機型號都可以用來拍攝人像。
身為一名職業(yè)攝影師,我有很多機會接觸不同的攝影器材,但我卻不是一名“器材控”。與其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醉心于各類器材的研究,我更愿意將思考的重心放在畫面本身。自從膠片時代開始使用佳能相機至今,EOS 5D系列各個機型都是我近年來的主力機型。長期堅持使用佳能相機和鏡頭,一方面是因為個人偏好和使用習慣讓我越發(fā)得心應手,另一方面是EOS 5D Mark Ⅳ“可靠且均衡”的畫質與操控表現。當然,佳能EOS系統強大的鏡頭群也是重要保證,我一直建議影友們要依照自己習慣的焦段,選擇一支熟悉趁手的鏡頭,然后長期拍下去。從這個層面而言,定焦鏡頭就是上佳的選擇,于我個人而言,這些年來就偏愛使用多個焦段的定焦鏡頭,最近用佳能EF 35mm f/1.4L Ⅱ USM鏡頭拍攝了多個不同場景下的人像作品。
這款最新的35mm定焦鏡頭是否能夠滿足您的拍攝要求?
35mm鏡頭被譽為人文/紀實攝影師的標配,它不像24mm鏡頭那樣富有攻擊性,也不像50mm鏡頭那樣平和而中庸,很多朋友喜歡用“進可攻,退可守”來描述這個經典的焦段。在我看來,這一焦段同樣適用于人像攝影,不論是特寫還是需要兼顧環(huán)境,35mm鏡頭都可以靈活勝任。由于鏡頭的結構和設計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所以佳能EF 35mm f/1.4L Ⅱ USM鏡頭的體積和重量相比前一代,都有所增加。盡管如此,鏡頭的口徑與一代維持一致,均為72mm,這意味著各種濾鏡依然通用。此外,得益于更多的非球面和特殊鏡片的加入,這支新鏡在畫質、抗炫光和色散控制等各方面相比老款鏡頭都有了明顯提升,經過實際拍攝,效果確實令人滿意。
請結合具體拍攝,談談您使用佳能EF 35mm f/1.4L Ⅱ USM鏡頭的感受。
按照以往的經驗,大光圈鏡頭在最大光圈下的光學素質表現往往無法做到完美。多數時候,攝影師為了保證畫面基本的分辨率素質,不得不將光圈縮小1到2擋進行拍攝,無形中使得鏡頭標定的最大光圈形同虛設。不過,在使用佳能EF 35mm f/1.4L Ⅱ USM鏡頭給模特拍攝近距離特寫時,畫面中心及邊緣的分辨率表現均超出我的預期,特別是在大光圈下,相較于老款35mm鏡頭的表現提升是非常明顯的。經過同一場景的多次拍攝,我發(fā)現采用了新鏡頭結構設計的佳能EF 35mm f/1.4L Ⅱ USM鏡頭在f/1.4大光圈到f/16小光圈的銳度表現都很棒,最佳光圈為f/4-f/11之間。在暗光環(huán)境下拍攝話劇劇照的時候,佳能EF 35mm f/1.4L Ⅱ USM鏡頭在全開光圈下也能保持較為出色的畫質表現,而光圈收到f/4以后整個邊緣畫質則更加令人滿意,焦外過渡柔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