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婭
你是從什么時候感覺到自己“老”了的?我猜大部分人都像我一樣,在某年某月某一刻碰到某事,驚覺自己老之將至,甚至是老之已至:或許是在路邊上,有人讓小孩子喊你“爺爺”“奶奶”;或許是你去買鞋,售貨員說“這種鞋特別適合老年人”;或許是在公交地鐵上,有人起來為你讓座;或許是洗完臉,你在鏡中看見了自己的眼袋……
仔細回想一下,在那個讓你驚覺“老”了的一刻,你內(nèi)心都有哪些感覺?是為歲月流逝而哀傷,為年華易逝而失落,還是為預期的無助而擔憂,為生命的無多而沮喪?抑或,你還曾為被稱為“老人”而憤憤不平?
如果你和我一樣,也曾因為被人當作“老人”而憤憤不平的話,那是因為我們都有“年齡自尊心”。年齡,是生命的標尺之一,它負責在時間維度上,向我們揭示生命的進程。
年齡這把標尺,有點像我們生活中常用的皮尺,也分為兩面,分別有兩種刻度:一面是社會的刻度,一面是內(nèi)心的刻度。
年齡的社會刻度有一種社會的管理功能,它決定我們何時該退休,何時該拿養(yǎng)老金,何時能享受公交免票,何時可以得到養(yǎng)老券……可以說,正是出于年齡這把標尺的管理功能,社會為“老”定下了統(tǒng)一的刻度。
在“老”這個模糊地帶上,過去遺留下來的對老年和老人的刻板印象,比如“老了就落伍了”,“老了就學不進東西了”,“老了思想就跟不上趟了”,“老了就沒用了”,有時不免神出鬼沒,傷到一些老同志的自尊心。
話說回來,當我們因為被別人看到“老”而覺得傷了自尊時,又何嘗不是被罩在了刻板印象中呢?我們已然把“老=不好”的觀念刻進了自己的認知圖式中,所以才那么耿耿于懷。
看來,要不被年齡自尊心傷著,首先我們自己得脫敏。老了就老了,這是生命的自然進程,不必抗拒,不必遮掩,不必憤怒。當我們自己能夠接受的“老”,與生命的歷程握手言和時,自會心平氣和,從容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