昕梁
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百強、西部十強、陜西省十強縣前三甲的陜西省府谷縣,在審計部門的報告中顯示,該縣地方債負債達127億元,當地地方財政收入僅能維持地方債銀行利息,造成地方債的主導者前任縣長辛耀峰已經被紀檢部門“雙開”。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賀鏗前不久在北京參加某論壇時,詳述了中國經濟面臨的一系列深層問題,談及地方政府債務時稱,中國的地方債大概是40萬億元,但地方政府就沒有一個想還債的,甚至許多地方連利息都還不起。該言論引發(fā)外界熱議。
近兩年全國兩會上,多位全國人大代表關注地方債問題,有代表表示,地方債問題是中國經濟最大的“灰犀?!保搯栴}年年審計,但審計后又出現問題。
那么,各省市的債務情況如何呢?截至2017年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券規(guī)模為14.74萬億元,為全市場規(guī)模最大的債券品種;地方政府債券是地方政府債務的最主要構成形式,占比88.60%。
地方債問題不是新問題。以地方政府在項目投資、城建以及其他方面的投入規(guī)???,許多專業(yè)金融分析機構給出的中國地方債規(guī)模都很巨大。但是,相關統(tǒng)計機構給出的地方債的數字,從規(guī)模上看,則往往是前述數字折上折之后的數字。不過,即使是這樣的數字,也仍然是不小的數字,也仍然是引起多位全國人大代表關注的數字。
早在2016年11月14日,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應急處置預案》,根據政府性債務風險事件的性質、影響范圍和危害程度等情況,將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事件劃分為四個等級,實行分級響應和應急處置,必要時依法實施地方政府財政重整計劃。預案還明確提出:地方政府對其舉借的債務負有償還責任,中央實行不救助原則。
財政部此前在《財政部關于堅決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guī)舉債遏制隱性債務增量情況的報告》中透露,將研究出臺地方債終身問責、倒查責任制度,堅決查處問責違法違規(guī)行為。財政部在報告中表示,要堅決打消地方政府認為中央政府會“買單”的幻覺,堅決打消金融機構認為政府會兜底的幻覺。
財政部也提醒說,雖然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但個別地方政府繼續(xù)通過融資平臺公司、PPP、政府投資基金、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違法違規(guī)或變相舉債,風險不容忽視。從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反映的情況看,地方政府違法違規(guī)舉債的主要原因有四個:一些地方黨政領導干部政績觀不正確;一些金融機構放松風險管控要求,大量違規(guī)提供融資;違法違規(guī)融資行為問責不到位;金融監(jiān)管部門問責金融機構的制度尚不健全,對相關違法違規(guī)行為處罰不嚴。財政部指出,下一步將嚴格執(zhí)行《預算法》和《擔保法》,堅決剎住無序舉債之風,有效遏制隱性債務增量,堅持誰舉債、誰負責,嚴格落實地方政府屬地管理責任,債務人、債權人依法合理分擔風險,積極穩(wěn)妥處置隱性債務存量,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攻堅戰(zhàn)。
那么,有了新規(guī),地方債是否就能管得好?作為財政政策效應的組成部分,能否管好地方債,要看潛在風險是否趨于化解,地方舉債行為是否規(guī)范,同時更要看財政政策是否得以優(yōu)化。
然而,一些地方政府的違法違規(guī)舉債擔保現象屢禁不止,由此產生了隱性債務,累積形成了一定風險。比如,一些地方繼續(xù)通過平臺公司以銀行貸款、信托、保險或資管產品等形式替政府融資,由政府擔保甚至償還;一些地方通過不規(guī)范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政府投資基金、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變相舉債。
這些花樣翻新的違法違規(guī)舉債行為背后,折射的是不正確的政績觀和發(fā)展觀。一些地方政府習慣于走依靠高負債搞建設、拉動GDP增長的老路,結果政績上去了,風險上來了,最終危害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因此,必須引導和約束地方政府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發(fā)展觀,特別是要按照高質量發(fā)展的要求,量力而行、合理融資,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著力振興實體經濟,促進地方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各地各部門要嚴格依法“治債”,加強監(jiān)管,切實執(zhí)行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法律和制度,強化地方債的預算約束,落實《預算法》關于違法舉債的法律責任。中央提出“終身問責,倒查責任”,這是嚴管地方債的重要措施,各地各部門應該嚴格執(zhí)行,使地方官員難以再抱逃脫追責的僥幸心理,無法輕易推卸責任。
要改變地方債亂象和財政危機,建立起現代財政制度,明確劃分好財權事權是第一步。希望能陸續(xù)看到更多地方邁出第一步,更希望在第一步后,有更多的行動跟進。解決財權事權劃分后,更重要的是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加快推進地方政府自主發(fā)債、建立科學的第三方評估和地方政府破產機制,最終賦予地方財政自主,這一步又一步,都是即將要走的路。
同時,要根據中央的部署,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tǒng)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創(chuàng)建和完善制度環(huán)境,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fā)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更好規(guī)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
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一方面應該加強對隱性和變相舉債的控制,另一方面要加強對違規(guī)舉債的責任追究,《預算法》中提到地方債務要實行終身負責制和問責制,所以應加強這方面的責任追究和整改。
一些地方政府的負債沖動減不下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問責不到位,尤其是對直接責任者問責的缺失,導致一些地方始終抱持著敢負債、想負債、愿負債的思路。為什么一些官員到了一個新的地方,不去關心實體經濟發(fā)展,不去關心老百姓的生活,而是在財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大肆負債?就是因為負債無過、負債不需要擔責。如果負債需要擔責,而且是終身擔責,相信多數地方政府的負責人看問題會更加客觀,對待負債的態(tài)度也會更加理智和冷靜。
因此,有關方面應當抓緊制定地方負債的責任追究辦法,尤其是“終身問責”制。同時,“終身問責”要做到一視同仁。另外,“終身問責”不能局限于前任,還要包括前任的前任,只要是在他們任期負下的債,都要嚴厲問責。不僅如此,問責的相關情況還要公開報道,以增強問責的效力和影響力。
(責任編輯 李秀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