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甜甜 圖/孫海 Text by Xie Tiantian ;Photo by Sun Hai
“窗戶紙糊在外,養(yǎng)個孩子吊起來,十八歲的姑娘叼個大煙袋”,你能想到剪紙也能剪出“東北三大怪”嗎?在66歲的初春枝的一雙妙手下,刀剪并用,一幅幅有著濃郁滿族文化特色的剪紙就這樣一點點呈現(xiàn)出來,宛如講故事般,把你帶進剪紙藝術的殿堂。
初春枝,1952年生人,是遼寧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初春枝滿族剪紙”的代表性傳承人。她的剪紙以反映遼沈地區(qū)滿族傳統(tǒng)社會生活為內(nèi)容,多幅作品被美國、法國、德國、瑞士、英國、韓國等國家的專家、學者、博物館收藏,同時她的剪紙作品還在上海世博會和遼寧十二屆全運會上展覽過。
說起她的剪紙技藝,初春枝說啟蒙老師應該是自己的母親,“大約從我三四歲時開始,大家坐在炕上玩,我母親就在旁邊剪紙。”初春枝的母親是剪紙高手,在她的巧手下,活靈活現(xiàn)的貓狗、色彩紛呈的窗花、迎風飄動的門幡……一幅幅有趣的剪紙構成了初春枝童年最絢爛的色彩。在母親的熏陶下,初春枝自幼便對剪紙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她開始拿起剪刀,學著母親的樣子,一點點剪出心中的世界。
起初,初春枝的作品只是普通的民間傳統(tǒng)花樣,以花鳥蟲魚等為造型;到十七八歲的時候,她開始為別人剪喜字,并逐漸將圖案與喜字結合,再后來又填入文字。一點點摸索,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現(xiàn)如今,她的作品傳承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涉及滿族傳統(tǒng)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如《忙年》系列、《祭笊籬姑姑》系列、《二月二,龍?zhí)ь^》、《剪五毒》等作品,對于研究遼沈地區(qū)滿族的歷史、生產(chǎn)、生活習俗等具有重要價值。
更難得的是,初春枝的剪紙還緊跟時代步伐,反映當下社會精神風骨。如她的作品《雷鋒在路上》,不但有毛澤東的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還有雷鋒頭像,以及義務理發(fā)、送老人過馬路、義務植樹等學雷鋒做好事的人物,而且這些人物在畫面中所排成的“S”形,既寓意著“雷鋒在路上”,又象征著雷鋒精神的勝利。此外,剪紙右下角的瓜和蝶在滿族文化中有多子多孫、家族興旺的意思,用在此處則有雷鋒精神生生不息,永遠傳承的美好寓意。這些元素呈現(xiàn)在一幅剪紙作品中,既內(nèi)涵深刻、立意新穎,又主題突出。在今年的“弘揚傳統(tǒng)文化、踐行雷鋒精神”遼寧剪紙專題展中,這幅作品被遼寧省文化藝術研究會征集并展出。
初春枝的傳統(tǒng)剪紙課堂
初春枝剪紙作品《東北三大怪》
初春枝的剪紙創(chuàng)作技法是刀剪并用,刀剪隨手走,手隨心動。她的剪紙工具僅有兩樣,一個是剪刀,剪紙用的;還有一個是手術刀,刻紙用的。幾十年來,初春枝一直只用這兩樣工具,從未用過其他輔助工具,為的就是原汁原味地保持剪紙的傳統(tǒng)技法。
通常一幅作品,初春枝用時最長的環(huán)節(jié)是構思。她的每一幅作品都有著鮮明的原創(chuàng)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即便是一個小小的福字,初春枝也注入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寓意“招財”和“進寶”的兩個滿族童男童女組成了字體的結構,同時加入了象征“百財”的白菜和象征“富貴”的牡丹??芍^構思精巧,創(chuàng)意獨特。
說到技藝傳承人的選擇,初春枝說自己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只要“喜歡剪紙”即可,“只要愿意跟我學,我就高興,哪怕只學會一點?!睅е@樣的想法,多年來,初春枝始終在沈陽市和平區(qū)新華街道宜春社區(qū)開辦剪紙學習班。每周二上午九點到十一點,是初春枝雷打不動的開課時間,不管再忙她都會在這個時間和地點出現(xiàn)。她不僅免費教學,而且還自掏腰包提供剪紙所需材料。初春枝的學生廣布沈陽各個區(qū),年齡跨度也很大,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下到四五歲的孩童。初春枝說,這個剪紙學習班的理念就是“花時間買快樂”,讓大家在快樂中學會剪紙,體會剪紙的魅力。
從2016年起,初春枝開始受聘于沈陽市和平區(qū)中小學綜合素質(zhì)教育實踐學校。學校校長周傳榮非常重視文化傳承,多方打聽才找到初春枝,聘其為指導教師,教授中小學生剪紙技藝。
初春枝的辦公室位于學校的三樓,足有三四十平方米的面積,墻上掛滿了剪紙作品。寬闊的工作臺上除了各種剪紙圖樣,還有一臺大大的裝裱機,初春枝說這是學校特地為她配備的,便于她將作品裝裱保存。對于能走入學校進行技藝傳承,初春枝很高興,“有很多孩子在我的引導下愛上了這門藝術。”
初春枝的剪紙創(chuàng)作技法是刀剪并用,刀剪隨手走,手隨心動。她的剪紙工具僅有兩樣,一個是剪刀,剪紙用的;還有一個是手術刀,刻紙用的。
除了剪紙課,學校還開設了機器人、光纖電子畫、平衡車、3D打印、航模、航空模擬駕駛等科技智能課。其中,小方方機器人課程是由東北大學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所設計并開發(fā)的一項專利,包括從教程、教材、教具到人員的培訓全套服務。學生從機器人組裝做起,并通過程序下載實現(xiàn)整體功能。組裝好的小方方機器人可以從一個小方塊變形成有胳膊有腿的機器人,還能配合音樂跳舞,在沈陽電視臺的羊年春晚上,小方方機器人還組團登過臺呢!
而累累證書也彰顯了學校在科技智能教學方面的成功:2017年在“飛向北京—飛向太空”遼寧省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比賽中,學校獲得一項冠軍并獲大會優(yōu)秀組織學校獎,有5名同學獲得單項比賽一等獎;在國際機器人奧林匹克比賽中,獲3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2項優(yōu)秀獎;在RoboCup機器人世界杯中國挑戰(zhàn)賽中,代表和平區(qū)代表隊獲得SuperTeam(超級聯(lián)隊)全國季軍,學校獲得優(yōu)秀組織獎;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與實踐大賽(青島)中,有8名同學獲得二等獎……
此外,學校還開設有面點、軟陶、布藝、茶藝、陶藝等生活藝術課。周校長介紹說,在這些課中,他們尤其重視將文化內(nèi)涵融入課程體系。如在茶藝課上,老師不但會教授學生一定的茶藝知識,同時還會彈奏古箏、古琴,讓學生在學習茶藝的過程中,豐富音樂、歷史、人文方面的知識。
學校秉承的這種理念與初春枝的想法不謀而合,在課堂上教授剪紙時,她總是希望學生在學會“剪”的同時,還能豐富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并將其融入創(chuàng)作和設計,“讓中國民俗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
初春枝向記者展示作品《向雷峰同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