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婷
摘 要:《Mulan》是美國迪士尼公司于1988年上映的,以中國民間樂府詩《木蘭辭》為原型的動畫電影,其影片對《木蘭辭》中木蘭從形象到心理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二次改編,兩個版本的木蘭差異正是中美價值觀中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體現(xiàn)。
關鍵詞:木蘭辭;《Mulan》;差異
《花木蘭》(Mulan)是由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動畫電影,以中國民間樂府詩中《木蘭辭》為原型,一經(jīng)上映,便風靡全球,《木蘭辭》全文僅短短328個字,為了將文字的想象轉化成視覺的呈現(xiàn),勢必要對其進行二次創(chuàng)造,而在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則不可避免地注入了美國式的價值觀,因此,這部聞名遐邇的帶有中國元素的美國電影在中國觀眾心里褒貶不一。此文重點是分析中國《木蘭辭》與美國《Mulan》二者不同處所體現(xiàn)的文化價值差異以及這種差異背后的原因。
一、中美木蘭形象之不同與文化價值差異
盡管《Mulan》取材于樂府詩《木蘭辭》,但在木蘭的形象和性格塑造上二者卻大不相同,而兩國不同的木蘭形象正體現(xiàn)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價值觀。
(一)《木蘭辭》中木蘭形象及背后的文化價值。
《木蘭辭》一開頭是“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以木蘭對窗織布為開頭可見其身上帶有勞動人民的形象,勤勞、質樸。在行軍過程中三次用“爺娘”一詞,“旦辭爺娘去”“不聞爺娘喚女聲”,皆體現(xiàn)其在行軍過程中對爺娘的思念之情,而非一般英雄所擁有的豪邁之意,她所求的不是建功立業(yè)保家衛(wèi)國,而是希望能回到爺娘身邊。凱旋后回家所做的第一件事是“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可見木蘭的嬌柔姿態(tài),同天下所有女子一樣有愛美之心。
可見,漢樂府《木蘭辭》中的木蘭首先是“孝”的化身,體現(xiàn)了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孝道。木蘭替父從軍的行為與自己的身份和愿望所不符,但為了保護年邁的父親,壓抑自己內心小女兒的想法,替父從軍,是為大孝。在行軍過程中對爺娘的想念與立功后不要賞賜只愿回故鄉(xiāng),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家庭觀念。這樣的家庭觀念起源于我國的農(nóng)耕文明的宗族家長制,家是一個基本生產(chǎn)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家族宗祠,抱團求強的基本觀念。因此,在封建社會家庭觀念尤為重要。
(二)《Mulan》中花木蘭形象及背后的文化價值。
《Mulan》中花木蘭則是一位大大咧咧、勇敢俏皮而又粗心大意的女子。電影開篇安排木蘭相親這一節(jié),不僅反映了木蘭與時代賦予女性的要求格格不入,更是作為木蘭心理的一個轉折點,使木蘭開始有意識的探尋自我的人生價值。此時征兵詔書下達,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就不只是為了保護年邁的父親,更多的則是她對真實的自我的一種追求以及想要證明自己的能力。這樣的想法在木蘭身份識破后更加明顯,她說:“也許我不是為了我爹,也許我只想證明自己的能力,希望當我攬鏡自照時,就會覺得對得起自己”,這就將原本的孝親主題升華為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而“個人”與“家庭”則是中美傳統(tǒng)文化價值不同之處的體現(xiàn)。與重視家庭觀念的中國不同,美國更看重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對美國人來說,自由意味著每個人憑著自己的意志和力量掌控自己的命運,不受外界的干預,而想要獲得自由,就需要依靠自我的強大與價值的實現(xiàn)。因此,木蘭一開始離家出征還帶著擺脫家庭與社會強制給她的作為女性的責任與義務,轉而尋找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應該有的自我價值。在后期木蘭身份被識破后還毅然沖入皇宮營救皇上,體現(xiàn)得更加明顯。在此時,木蘭的女兒身已經(jīng)昭然若揭,而她的伙伴選擇在此時追隨她,則已經(jīng)與她的性別無關,而與木蘭的智慧與個人魅力相關。
二、《木蘭辭》與《Mulan》戰(zhàn)爭與成長經(jīng)歷描寫之不同。
《木蘭辭》與《Mulan》中都有對戰(zhàn)爭場面的描寫,但二者的側重點不同,詳略也不同,體現(xiàn)中美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不同觀念。
(一)從個人成長經(jīng)歷來看。
對于木蘭的從軍經(jīng)歷,《木蘭辭》用“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這二十個字做了高度凝練的概括,且這四句話都是從側面描寫戰(zhàn)場或直寫行軍,無一句有關木蘭的正面描寫以及交代其在戰(zhàn)場上的表現(xiàn)。因而在《木蘭辭》中,主要是為了通過行軍的艱苦凸顯木蘭吃苦耐勞的精神,將木蘭融入這個集體而不加以單獨凸顯,體現(xiàn)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的集體主義精神,主張個人要服從和服務于集體,這也跟農(nóng)耕文明時為了生存而相互團結,重視集體的力量有關,最高追求是達到個體與整體之間的高度和諧。
而《Mulan》中則對《木蘭辭》短短四句話加以填補式的創(chuàng)造,不僅對戰(zhàn)爭進行了詳細的表現(xiàn),還對木蘭在行軍中的成長經(jīng)歷進行了詳盡的展現(xiàn)。電影中木蘭從女性到士兵、從士兵到英雄這一成長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的展現(xiàn)使得木蘭的行為生動豐滿,這一手法多見于美國電影中英雄人物的成長,歷經(jīng)迷茫失落后重新找回自我,獲得成功,符合美國的英雄主義價值觀?!禡ulan》集中強調的是木蘭在面對困難時的堅強,面對質疑時的反抗,在戰(zhàn)場上的個人智慧,尤其是最后以女性身份救下皇帝,不愿拋棄李翔而斬斷繩索,單槍匹馬對抗單于取得勝利,更加體現(xiàn)了其個人的英雄主義和一個擁有自我意識和自我追求的女性形象,被視為“美國宣揚女權主義而豎起的一面隱性的旗幟”。
(二)從戰(zhàn)爭場面的描寫來看。
《木蘭辭》中的戰(zhàn)爭場面有且只有兩句話“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凸顯了戰(zhàn)爭的殘酷與時間的長久,同樣無一字提到木蘭,而是高度的凝練概括,以“將軍”“壯士”代表集體的詞一筆帶過,體現(xiàn)的仍是集體主義精神。
而《Mulan》則以匈奴夜襲長城開頭,戰(zhàn)爭的沖突淡化了原有的孝親主題,更體現(xiàn)為一種保家衛(wèi)國、建功立業(yè)的志向。在戰(zhàn)爭中,重點突出了木蘭作為女性的心思細膩在戰(zhàn)爭中的作用,設計“雪崩滅敵”和“皇宮救駕”這兩個獨具女性縝密智慧的情節(jié),這些智斗,都體現(xiàn)了木蘭作為女性的獨特魅力,不與男性爭力量,也不寫其正面與敵軍廝殺,這更是體現(xiàn)了一種不依附于男性而存在,對女性獨立人格的追求。
三、《木蘭辭》與《Mulan》愛情觀的不同。
《木蘭辭》中全文未提到木蘭的愛情,或許木蘭在“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時仍保留著對愛情的憧憬,但想來在那個年代,正當適婚的年齡替父從軍,風餐露宿整整十年,且沒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回來之后還想找一位如意郎君恐不太可能。
而《Mulan》中則完全原創(chuàng)了木蘭的情感經(jīng)歷,在對木蘭愛情的處理上,增加了一個朝夕相處的李翔校尉,與木蘭暗生情愫,當木蘭身份暴露后他饒了木蘭一命,后在皇帝的暗示下勇敢追求愛情,而木蘭在最后主動邀請留下來吃晚飯等行為,早已突破東方傳統(tǒng)女性的保守,轉而大膽追求幸福,而這種大膽追求與愛情美滿的結局,正是體現(xiàn)了美國文化中的個人主義精神,不受世俗約束,敢于追求自由。
綜上所敘,迪士尼的《Mulan》是對《木蘭辭》的一次徹底改造,從情節(jié)上來看,無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部以展示東方風情為表現(xiàn)的電影,實質上,卻是一次西方價值觀的成功推銷,這就要求我們要努力提升自己國家的文化軟實力,處理好文化的國際化與本土化之間的關系,擯棄單一的文化呈現(xiàn)模式,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多元內涵注入影視劇中并加以改造使其符合時代的發(fā)展潮流,傳遞中華民族正能量。
參考文獻:
[1]郁賢皓:《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2]孫紹振:《月迷津渡》,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42-48頁
[3]張燕嬰;《論語》,中華書局出版社,2015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