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真文 梁寶珍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習慣改善, 下背部疼痛在臨床中發(fā)病率呈顯著升高趨勢, 與腰肌勞損、勞動損傷、腰椎間盤突出等均有相關(guān)性。該病具有病程長、急性加重等特點, 對患者健康和生活質(zhì)量造成嚴重影響。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長期慢性疼痛患者多合并有不同程度焦慮、抑郁情緒, 可進一步加重患者疼痛癥狀[1]。為探究抗焦慮藥物聯(lián)合肌電生物反饋放松訓練在臨床中治療下背部疼痛的效果, 作者選取2016年3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下背部疼痛伴焦慮患者48例進行隨機分組對比研究, 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下背部疼痛伴焦慮患者48例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拋硬幣方法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常規(guī)組, 每組24例。納入標準:①根據(jù)患者病史、臨床表現(xiàn)、體征, 結(jié)合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焦慮抑郁量表評定, 明確診斷為下背部疼痛合并焦慮;②經(jīng)評估后患者均有本次研究治療方法治療指征;③患者及家屬均在醫(yī)師告知下自愿配合完成本次和研究。排除標準:①對本次研究方法及用藥禁忌或過敏患者;②合并心功能不全, 肝腎功能障礙患者;③合并有認知功能障礙、癡呆、精神疾病患者;④治療和研究1月期間病情變化改變治療方案或退出患者。干預組中男16例, 女8例;年齡34~74歲, 平均年齡(51.8±8.4)歲;病程1~13年, 平均病程(3.8±3.1)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6例, 高中或職高6例, 大專及以上2例。常規(guī)組中男15例, 女 9例;年齡33~72歲, 平均年齡(51.3±7.7)歲;病程1~14年, 平均病程(3.7±3.5)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 高中或職高6例, 大專及以上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常規(guī)組采用黛力新聯(lián)合鎮(zhèn)痛藥物治療。給予黛力新(丹麥 H.Lundbeck A/S, 注冊證號H20130126), 1片/次,早、中午各服用1次, 口服;給予美洛昔康膠囊(修正藥業(yè)集團四川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31203), 2粒/次,1次/d, 口服。干預組采用黛力新聯(lián)合肌電生物反饋放松訓練治療。黛力新用法用量與常規(guī)組相同, 肌電生物反饋放松訓練:將治療系統(tǒng)電極片貼于患者豎脊肌、前額肌, 設(shè)定肌電閾值為5 μV, 當患者放松肌電<5 μV時, 機器自動播放音樂, 當患者緊張時肌電≥5 μV時, 音樂停止, 指導患者調(diào)節(jié)情緒、呼吸, 放松全身肌肉, 以機器播放音樂為準, 訓練20 min/次, 1次/d, 每次治療后引導患者總結(jié)治療體會和心得。兩組患者連續(xù)治療1個月。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焦慮、抑郁情緒。焦慮:采用HAMA評分評定, 由專業(yè)培訓合格醫(yī)務人員引導患者進行問卷填寫、評估, 對患者情緒、睡眠、遲緩、胃腸道癥狀、興趣等進行評定, ≥7分為有焦慮, 得分越高表示焦慮情緒越重[2]。抑郁:采用SDS評定, 由專業(yè)培訓合格醫(yī)務人員引導患者進行問卷填寫、評估, 對患者自卑、自尊、內(nèi)疚、泄氣、悲傷、猶豫等進行評定, ≥11分為有抑郁情緒, 得分越高表示抑郁情緒越重[3]。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疼痛和腰椎功能。疼痛:VAS評分評定, 0~10分標注在0~10的刻度尺上, 0分表示無疼痛, 10分表示劇烈疼痛, 由患者主觀進行評分[4]。腰背功能:參照腰椎ODI評分評定, 對患者腰背部疼痛、舉重、行走、坐立、站立、睡眠、性生活、社會活動影響進行評估, 0~100分, 得分越高表示腰背功能越差[5]。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 標準差 (±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A、SD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HAMA、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月后, 兩組患者HAMA、SDS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 且干預組患者下降程度更顯著,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ODI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VAS、OD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月后, 兩組患者VAS、ODI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 且干預組患者下降程度更顯著,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A、SDS評分比較(±s, 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A、SDS評分比較(±s,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常規(guī)組治療1個月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HAMA SDS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干預組 24 26.5±6.1 11.4±3.1ab 24.4±4.2 12.7±2.8ab常規(guī)組 24 26.1±5.0 15.9±3.6a 23.8±5.6 16.3±3.0a t 0.2484 4.6404 0.4199 4.2977 P 0.8049 0.0000 0.6765 0.0001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ODI評分( x-±s, 分)
研究指出, 慢性疼痛患者在長期疾病折磨下可產(chǎn)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 而不良情緒可增加患者對疼痛的感受,形成惡性循環(huán)[6]。下背部疼痛為臨床中常見慢性疼痛患者疼痛部位, 對患者正常站立、行走、運動、體力活均造成影響,更易引起患者產(chǎn)生不良情緒。臨床中對下背部疼痛合并焦慮患者常給予抗焦慮、鎮(zhèn)痛藥物對癥治療, 但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并不能獲得顯著臨床療效[7-9]。
肌電生物反饋放松訓練為臨床中心理放松訓練常用方法, 將電極片連接在患者最易緊張的肌肉上, 當患者緊張肌肉收縮肌電升高時, 音樂停止, 以告知患者此刻處于緊張狀態(tài), 并引導患者自行調(diào)節(jié)放松, 讓患者自行掌握放松方法,以獲得長久心理疏導效果。根據(jù)本研究結(jié)果得出, 黛力新聯(lián)合肌電生物反饋放松訓練治療可顯著減輕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及疼痛, 并提高患者腰背部功能。另有學者在腰背部慢性疼痛患者中同樣采用心理疏導和肌電生物反饋放松訓練治療, 顯著減輕患者疼痛, 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10]。
綜上所述, 抗焦慮藥物聯(lián)合肌電生物反饋放松訓練在下背部疼痛合并焦慮患者治療中可顯著減輕患者疼痛和不良情緒, 具有顯著治療效果。
[收稿日期:2018-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