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瑩
肛瘺是一種臨床常見肛周疾病, 有著較高的臨床發(fā)病率,僅次于痔瘡;此病是發(fā)生于肛門直腸周圍的一種膿腫潰破病變[1]。肛瘺病癥多采用手術治療, 術后感染控制對患者術后康復尤為重要。本次研究通過選取本院收治的肛瘺患者, 探討感染者血清及引流液炎癥介質的變化, 為肛瘺診治提供借鑒與參考, 現(xiàn)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肛瘺術后感染患者43例作為觀察組, 其中, 男23例, 女20例, 年齡 21~65歲, 平均年齡 (43.5±7.9)歲;病程:<1年32例, ≥1年11例;體質量:<65 kg 20例, ≥65 kg 23例。另選取同期肛瘺術后未感染者43例作為對照組, 其中, 男22例, 女21例;年齡21~64歲, 平均年齡(43.4±7.5)歲;病程:<1年31例, ≥1年12例;體質量:<65 kg 19例, ≥65 kg 24例。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均于晨起空腹狀態(tài)下, 取靜脈血開展血常規(guī)檢測;另取采集傷口分泌物, 檢測相關炎癥介質, 并觀察比較檢測結果。試劑盒均購自上海華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ODA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美國BIO-USP公司), 依照設備說明說進行各項操作。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血常規(guī)指標與炎癥介質指標水平。①血常規(guī)指標:平均血紅蛋白量、紅細胞平均體積、血紅蛋白含量等;②炎癥介質指標:BK、PGE2、IL-6、IL-1β等。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 標準差 (±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1 兩組血常規(guī)指標水平比較 兩組紅細胞分布寬度、血紅蛋白平均濃度、紅細胞計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平均血紅蛋白量、紅細胞平均體積、血紅蛋白含量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常規(guī)指標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血常規(guī)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紅細胞分布寬度(%)觀察組 43 17.22±2.70a 57.92±5.59a 80.22±4.31a 4.40±0.42 291.33±2.18 14.37±4.31對照組 43 26.92±1.01 79.33±5.42 123.27±3.11 4.31±0.40 290.86±2.10 13.71±3.27 t 22.06 18.03 53.24 1.02 1.02 0.80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hù) 平均血紅蛋白量(pg)紅細胞平均體積(fl)血紅蛋白含量(g/L)紅細胞計數(shù)(×1012/L)血紅蛋白平均濃度(g/L)
2. 2 兩組炎癥介質指標水平比較 觀察組BK為(7.12±1.01)μg/L , PGE2為 (176.33±18.33)pg/ml、IL-6 為 (9.12±1.27)pg/ml、IL-1β為(2.70±0.32)pg/ml、SP為(6.53±1.33)μg/L,均高于對照組的 (2.20±0.34)μg/L、(103.20±11.91)pg/ml、(3.51±0.40)pg/ml、(1.60±0.22)pg/ml、(1.55±0.20)μg/L,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t=30.27、21.94、27.63、18.57、24.28, P<0.05)。2. 3 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 43例肛瘺術后感染患者中, 共檢出83株病原菌。63株革蘭陰性菌, 包括鮑氏不動桿菌23例, 銅綠假單胞菌14例, 嗜麥芽寡養(yǎng)單胞菌9例, 肺炎克雷伯菌7例, 大腸埃希菌6例, 陰溝腸桿菌 4例;17株革蘭陽性菌, 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7例, 表皮葡萄球菌5例, 溶血葡萄球菌5例;3株真菌, 包括白假絲酵母菌2例, 其他真菌1例。
目前, 肛瘺在肛腸病中有著較高的發(fā)病率, 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可知[2], 國內肛瘺發(fā)病率為1.67%~2.59%, 國外為8.02%~20.12%。發(fā)病年齡以青壯年居多(20~40歲)。嬰幼兒也有較高的發(fā)病率, 其中, 以男孩最為多見, 男女比例為5∶1。肛瘺采用手術方法治療已有比較豐富的實踐經驗, 其臨床效果已得到廣泛認可。但是采取手術治療在幫助患者消除病痛的同時, 由于其具有創(chuàng)傷性, 因而存在較高的創(chuàng)口感染風險。炎性介質是一種與術后感染緊密相關的重要指標,其在各種感染性疾病中, 均呈現(xiàn)出高表達狀態(tài), 因而加強各種感染檢測有著重要的輔助價值。
有報道指出[3], 肛瘺術后發(fā)生感染, 除了會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外, 還不利于術后康復, 嚴重者可造成手術失敗。所以, 臨床中對肛瘺術后感染開展研究, 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與價值。鑒于此, 本次研究為了深入探究肛瘺感染患者血清及引流液中炎癥介質的變化情況, 特選取本院收治的肛瘺感染與未感染患者, 對此展開深入研究。由最終研究結果可知,觀察組平均血紅蛋白量、紅細胞平均體積、血紅蛋白含量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由此表明, 肛瘺術后發(fā)生感染, 會一定程度影響到患者相關血常規(guī)指標, 可造成患者平均血紅蛋白量、紅細胞平均體積以及血紅蛋白含量全面性降低。在臨床中, 通過檢驗患者的血常規(guī), 能夠為臨床感染的預測、診斷與及時治療提供幫助。另外, 本次研究通過觀察與比較患者炎癥介質因子后, 發(fā)現(xiàn)觀察組BK、PGE2、IL-6、IL-1β、SP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此結果表明, 肛瘺患者出現(xiàn)臨床感染 , 能造成炎癥介質因子水平的全面性升高, 會使患者的炎癥反應加劇。針對炎癥介質因子而言, 其能準確反映出患者局部炎性的嚴重程度及應急過程。患者完成肛瘺手術后, 如果出現(xiàn)感染情況, 會加劇局部炎性應激過程, 加劇機體局部免疫系統(tǒng)紊亂,刺激并釋放患者的內源性相關炎癥因子, 最終造成相關指標的異常性改變[4]。所以, 在臨床中, 通過檢測肛瘺患者的炎癥介質因子, 有助于預防其術后感染。
綜上所述, 肛瘺感染患者血常規(guī)有一定改變, 其引流液炎癥介質水平會有明顯升高, 通過對其血清及引流液炎癥介質進行監(jiān)測, 可促進感染的治療及預防, 有著較好的輔助價值。
[收稿日期:2018-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