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丹,王素華,李 璐,萬國安,魯方華,李樹舉*
(1常德市農林科學研究院,湖南常德 415000;2國家馬鈴薯產業(yè)技術體系常德綜合試驗站,湖南常德 415000)
馬鈴薯是重要的糧菜兼用和工業(yè)原料作物,營養(yǎng)全面,耐旱、耐寒、耐貧瘠,適應性廣,增產空間大。人口的持續(xù)增加、耕地面積的限制、水資源的日益匱乏使得三大糧食作物的生產規(guī)模難以擴張[1]。我國南方地區(qū)每年約有1600萬公頃的稻田在晚稻收獲后處于閑置狀態(tài),得不到充分利用。利用部分冬閑田種植馬鈴薯,一方面可解決馬鈴薯與傳統(tǒng)糧食作物爭地的矛盾,延長馬鈴薯的供應周期,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糧食總產量,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馬鈴薯與水稻輪作還可改善土壤結構和肥力,減少病蟲害發(fā)生,對后作具有明顯的增產效果[2]。南方冬閑田馬鈴薯一般在冬春季種植,期間雨水多、濕度大,易造成爛薯,且氣溫低易出現(xiàn)凍害[3]。目前馬鈴薯品種較單一,新品種少,因此,篩選適宜的優(yōu)質馬鈴薯品種對南方冬閑田馬鈴薯產業(yè)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4]。為了選育出更多適合湖南省冬季種植的高產優(yōu)質馬鈴薯新品種,基于國家現(xiàn)代農業(yè)馬鈴薯產業(yè)體系技術平臺,筆者以中薯5號為對照,研究了新引進的20個馬鈴薯品種在湖南的適應性,以期篩選出適合本區(qū)域種植的高產、優(yōu)質新品種,為湖南省馬鈴薯產業(yè)化生產提供有力保障。
供試品種與種薯提供單位見表1。對照品種中薯5號購于內蒙古興佳薯業(yè)有限責任公司。
表1 供試馬鈴薯品種及種薯來源Table 1 The source of seed tubers
試驗在湖南省常德市農林科學研究院試驗基地(海拔 35 m,29°2′13″N,111°37′40″E)進行。前茬作物單季水稻,黏壤土,耕作層深16~18 cm,播種前土壤有機質含量22.2 g/kg,堿解氮119.9mg/kg,有效磷 19.3 mg/kg,速效鉀 100 mg/kg,土壤 pH 5.3。
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3次重復,以中薯5號為對照。單壟雙行地膜覆蓋栽培,壟面寬75 cm,壟高35 cm,壟溝寬35 cm,行距55 cm,株距25 cm,小區(qū)面積6.05 m2,每小區(qū)種植44株。2016年1月6日播種,播種時一次性點施45%硫酸鉀復合肥(N∶P∶K=18∶7∶25)1500 kg/hm2于播種溝內,與種薯相間,后期不追肥。播種后覆膜前用72%異丙甲草胺全田均勻噴霧防治雜草,3月下旬至4月上旬根據天氣情況及時預防晚疫??;雨期及時清溝排水;2016年4月28日至5月7日收獲。
主要調查項目:(1)物候期,包括出苗期 (出苗50%)、出苗率、現(xiàn)蕾期、開花期、成熟期(50%葉變黃)和生育期;(2)植株形態(tài)特征,包括莖色、葉色、株高等,每小區(qū)隨機抽取10株進行以上指標測量和觀察,統(tǒng)計平均值;(3)主要農藝性狀和產量,包括薯形、皮色、肉色、光滑度、芽眼深淺等,隨機抽取10株測其結薯數(shù)和產量,統(tǒng)計平均值,同時測各小區(qū)產量。
采用EXCEL和DPS6.55進行數(shù)據分析。
所有品種于1月6日播種。因天氣原因,本次試驗播種較往年遲,很多品種出苗較晚,大部分于3月初出苗,對照中薯5號出苗最早,2月27日出苗,4月27日成熟,生育期 60 d。中薯13號、云薯1452、東農310、克新23號4個品種4月26~27日成熟,因出苗遲、提早成熟,生育期縮短,不到60 d,屬極早熟品種。4月28日收獲已成熟品種。川涼薯9號、克新19號、中薯10號5月6~7日成熟,生育期62~65 d,較對照長,為早熟品種。為了不影響下季作物(水稻)的種植,5月7日將所有剩余品種一并收獲測產,未成熟的品種不計算生育期。根據往年品種篩選結果[5],部分中熟、中晚熟品種雖然收獲時植株沒有完全成熟,但植株結薯早、抗病性強、塊莖產量較很多早熟品種更高,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可進一步試驗。
表2 參試馬鈴薯品種物候期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phenophase of different potato varieties
由表3可知,中薯17號、云薯1452、云薯506、云薯105、云薯902、鄂薯11號、鄂薯14號開花繁茂,中薯901開花較少,花色為白色,僅云薯506的花色為紫白色,東農311、中薯18號花色為紫色,其他品種未開花。川涼薯8號主莖數(shù)最多,為3.2個,中薯10號、中薯13號、川涼薯7號、川涼薯9號、云薯1452、云薯506、東農310、東農311、鄂薯11號、鄂薯14號主莖數(shù)大于2.0個。中薯901植株最高,達72.3 cm,其次為云薯506,株高69.0 cm。
表3 參試馬鈴薯品種植株性狀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plant traits of different potato varieties
(續(xù)表3)
由表4可知,中薯18號、川涼薯9號薯型為長圓型,中薯5號、中薯17號、川涼薯7號、德薯2號為扁圓型,其他品種薯型多為橢圓型或近圓形;大部分品種薯皮為普通的黃色或淡黃色,中薯17號、克新23號薯皮為粉紅色;中薯13號、云薯902、克新23號薯肉顏色是黃色,其他多為淡黃色、乳白色;川涼薯9號、德薯2號、云薯902、東農310芽眼深度中等,為紅色,大部分品種薯皮光滑,芽眼淺。
表4 參試馬鈴薯品種塊莖性狀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tuber traits of different potato varieties
由于生長中后期天氣較好,且預防及時,大部分馬鈴薯品種未發(fā)生晚疫病;但中薯10號、川涼薯9號植株有卷葉病,發(fā)病率分別為16.7%、56.7%,病情指數(shù) 10、23.3,中薯 20號有花葉病,發(fā)病率86.7%,病情指數(shù)44.2,克新19號塊莖有瘡痂病,病薯率14.8%。
由表5可知,中薯17號、川涼薯7號、川涼薯8號、云薯105、云薯902、東農311出苗率低于90%,其他品種出苗率均在90%以上。川涼薯7號、川涼薯8號、川涼薯9號、德薯2號單株結薯數(shù)較多,分別為9.4、8.4、9.9、9.5個。鄂薯14號、德薯2號、中薯17號、東農311、中薯18號的單株薯重較重,為489.0~504.5 g,高于對照。中薯17號、中薯18號、中薯10號、克新19號的平均單薯重分別為112.8、83.7、81.4、77.1 g,較對照高,其商品薯率分別為97.7%、89.7%、90.8%、89.7%、91.9%,均高于對照。各品種的產量存在極顯著差異,鄂薯14號產量35 085.6 kg/hm2,較對照增產34.3%;中薯18號產量29 642.0 kg/hm2,較對照增產13.5%;德薯2號產量28 396.8 kg/hm2,較對照增產8.7%;克新19號產量27 592.4 kg/hm2,較對照增產5.7%。中薯13號、云薯1452、東農310、克新23號4個品種成熟早,生育期短,產量均低于對照。
表5 參試馬鈴薯品種塊莖經濟性狀比較Table 5 Comparison of tuber econom ic traits of different potato varieties
20個品種中,鄂薯14號出苗整齊,植株長勢旺盛,開花繁茂,抗性強;單株塊莖重489 g,單株塊莖數(shù)6.7個,平均單薯重73 g,商品薯率80.5%,產量35 085.6 kg/hm2,較對照增產 34.3%;薯塊整齊度中等、近圓形、淡黃皮、乳白肉,薯皮光滑,芽眼中等。產量、品質、抗病性均表現(xiàn)較好,可進一步試驗示范。中薯18號出苗整齊,植株長勢旺盛,開紫花,抗性強;單株塊莖重504.5 g,單株塊莖數(shù)6.2個,平均單薯重81.4 g,商品薯率90.8%,產量29 642.0 kg/hm2,較對照增產13.5%;塊莖長圓形、淡黃皮、乳白肉,薯皮較光滑,芽眼淺。德薯2號出苗較整齊,植株長勢旺盛,抗性強;單株塊莖重491.5 g,單株塊莖數(shù)9.5個,平均單薯重51.7 g,商品薯率83.3%,產量28 396.8 kg/hm2,較對照增產8.7%;薯塊整齊度中等、扁圓形、黃皮、乳白肉,薯皮光滑,芽眼紅色、中等深度。中薯18號和德薯2號兩個品種雖生育期較對照中薯5號長,但持續(xù)兩年的品種篩選試驗中產量、品質、抗病性均表現(xiàn)較好,可繼續(xù)種植,并于下一年進行品種展示。德薯2號因小薯多,可作特色品種種植,滿足當?shù)叵彩承迈r小薯的需求??诵?9號生育期 65 d,屬早熟品種,產量 27 592.4 kg/hm2,較對照增產5.7%;塊莖橢圓形、淡黃皮、乳白肉,薯皮光滑,芽眼中等,但塊莖有瘡痂病,病薯率14.8%,比上一年度品比表現(xiàn)差,需繼續(xù)篩選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