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在優(yōu)越的物質(zhì)條件下成長的05后孩子,同時也是在網(wǎng)絡時代下成長的新一代孩子,從小被寵著捧著,生活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心理上以自我為中心,學習上也依賴家長、依賴老師,缺乏自主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和能力。很多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實行“包辦制”,恨不能樣樣代替,殊不知這樣會嚴重束縛孩子的頭腦和手腳。
陶行知先生早在幾十年前,就提出要使學生得到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頭腦,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雙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說;解放孩子的空間,使他能接觸大社會、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時間,使他能學自己想學的東西。
新課改的理念,不就是要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發(fā)掘孩子的潛能嗎?只有綜合實踐活動,讓孩子眼、耳、口、手、腳、腦全部調(diào)動起來,才能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充分燃燒思想的火花。筆者對于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作了以下一些探究。
一、充分利用校內(nèi)外資源,帶領學生走出書本,走出教室
和其他歷史時期相比,很多教師的教學理念不進反退?!袄卫握玖⒅v臺”“死死握住書本”,就是不愿意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書本。生活處處皆語文。要提高學生語文實踐活動能力,教師應適時放下書本,充分尋找資源,利用資源。很多學?,F(xiàn)代化教育設施齊全,教師利用多媒體手段的機會比較多,但不等于可以完全依賴它們,而忽視了身邊活生生的其他實踐資源。
“紙上得來終覺淺”,放下書本,走出教室,走近校園。走進學校的圖書館,學會圖書檢索;走進實驗室,動手做一次小實驗;走進花圃,感受花草樹木的生命力;走進小禮堂,站到臺上作一次演講、演一次課本劇。給予學生身臨其境的體驗,這些是書本和教室中學不到的。
走出校園,尋訪一條老街,了解本地的風土人情;走進博物館或展覽館,了解歷史文化知識;走進工廠、駐軍部隊、農(nóng)村,走進養(yǎng)老院、社區(qū)服務站等,從中生成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課程的主題,為語文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提供更好的條件。
二、想方設法變換活動形式,吸引學生愛上實踐活動
有的教師認為,語文實踐活動無非就是搞搞演講比賽、開開故事交流會、辦辦手抄報。如果每次都是這些活動形式的話,學生一定會漸漸失去新鮮感,產(chǎn)生審美疲勞,從而降低了實踐活動的能力,也會束縛了學生的頭腦。教師不妨變變活動花樣,讓學生感到每次活動都是新奇的,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
只要走出教室,學生的心情一定是十分愉悅的,這大大滿足了孩子的天性——活潑好奇。教師不僅要有一雙慧眼,幫助學生尋找實踐的資源,更要有一顆慧心,變著花樣讓孩子愛上實踐活動。
筆者在執(zhí)教七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課——天下國家”的過程中,想方設法,用了三課時,帶領學生積極投入實踐活動中。首先舉辦了一次愛國故事交流會,大家的積極性很高。接著,組織學生觀看了電影《甲午風云》,學生感觸很深。最后一課時,帶領學生到學校的陳列館,認識家鄉(xiāng)的名人、英雄,了解他們對家鄉(xiāng)、對國家作出的貢獻,之后小組合作,完成活動報告。通過三節(jié)課的實踐活動,學生不僅燃起了愛國熱情,更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陶冶了情操。
三、及時做好評價反饋,教會學生如何提高實踐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給予學生時間和自主權的活動。教師要幫學生樹立一種理念,即活動也是語文。讓學生重視實踐活動,就必須有教師的評價反饋。教師可以通過等級評分,也可以通過星級評分等形式,給學生的實踐成果給予最直接有效的評價反饋,讓學生直觀地知道自己完成情況如何,可取之處是什么,需要改進的地方在哪里。
筆者曾經(jīng)布置過以“親近閱讀”為主題的手抄報任務,小組合作。教師利用時間,對每一組的手抄報都進行了有效的點評:有的文字偏少、繪畫偏多,有的材料種類單一,有的報紙頁面設計不合理。如果教師不反饋評價,學生就只是“暗中摸索”,不清楚自己的存在問題。而教師的評價反饋是有顯著效果的,到第二次完成手抄報任務時,大部分小組的辦報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充當學生的“伯樂”
實踐出真知。很多學生平時對筆頭作業(yè)不是很感興趣,但對實踐活動卻非常歡迎,他們在實踐活動中流露出對知識的渴求。好奇心,是人類探索奧秘、不斷前進的動力。如果我們的學生,能一直對事物保持好奇心,那么,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初中生保留著孩童的天真,又具備了初步的探求能力,對于他們在實踐活動中展現(xiàn)的才能,教師應該更積極地鼓勵。很多教師觀念中的“鼓勵”,就是對“成功者”的表揚和獎勵,其實,教師更應該關注那些“失敗者”。學生半成熟半幼稚的心是十分脆弱的,如果沒有“權威者”——老師的鼓勵,他們很可能從此喪失了對學習活動的熱情。教師應該告訴學生:只要你想說,你就可以說出來;只要你想做,你就一定可以做到。
★作者通聯(lián):江蘇東臺市五烈鎮(zhèn)廉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