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小滿
青島,三面環(huán)海,位于北緯37°附近,享有舊金山一樣的四季分明卻又溫和濕潤的海洋氣候,與波爾多一樣盛產葡萄且小有名氣,也誕生了中國最早的帆船俱樂部,與地中海遙相呼應。
相比其他中國北方城市,這里一年四季的晝夜溫差都不算大,春夏秋季平均氣溫在20?℃左右的日子眾多。這里是南方人避暑、北方人避寒的心頭所愛之地。而青青之島,這頗具畫面感的名字,仿佛輕輕喚一聲,都叫人心馳神往。
青島,名稱最早屬于一座前海的郁郁蔥蔥的小島,后因島命名了“青島灣”;再后來這二字進一步由海洋“遷徙”到陸地,古代小漁村“青島村”,作為德占之前較早的村落之一,被認為是青島城市發(fā)展的起源。
相比中國眾多的千年古城,青島主城區(qū)的歷史似乎“短得可憐”,但青島又為何成為了不可取代的旅游勝地?百年也許并不久遠,但意味悠長,且保存完好、傳承有序的今天也讓這次的旅行找到了意義。
青島目前所轄區(qū)縣膠州、即墨自隋唐時期就已建城,明朝萬歷年間即墨縣開青島為通商口岸,成為青島發(fā)展的前緣。而近現(xiàn)代青島主城區(qū)的“城市節(jié)奏”并非由古中國發(fā)起,卻是由外來勢力強迫帶動。
1891年,光緒十七年,會辦海軍、直隸總督李鴻章與幫辦海軍、山東巡撫張曜一起抵達青島,勘察并發(fā)覺當時還被叫作“膠澳”的海灣——“實為要隘”。同年6月,清政府即批準在膠州灣(膠澳)地區(qū)設防。消息一出,偏居的小漁港不再安逸,很快,圍繞著青島灣,商賈云集、貨棧相連的盛景漸顯。
站在如今人頭攢動的棧橋回瀾閣旁,環(huán)顧青島灣,海水在此處“涌”進大陸的懷抱,想象這座以“山、?!甭劽某鞘校泊_由山海間的一個小漁村發(fā)源而來;想象當年這些樸實的漁民,守著有山、有海、物產豐盈的富饒之地,經過清政府設防后,更加享有來往便利的生活,卻不知短短6年后,這個新設市鎮(zhèn)的平靜就會被打破。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德國海軍部著名筑港工程專家佛朗求司來到膠州灣,經過一番詳細調查后,向德皇威廉二世提出建設膠澳的詳細報告。苦于找不到理由“租借”的德國人,于同年11月,借口“巨野教案”派艦隊侵入膠州灣,并成功登陸,逼迫清軍撤防,最終簽訂了99年租期的《膠澳租界條約》。
青島,由此開啟了近20年的德國殖民地時代。相比當年李鴻章“膠澳設防”的雷厲風行,德國人侵占青島的決心之狠、推進之快也算更勝一籌,正所謂: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故事暫且停在這里,讓我們合上書卷,從奧帆中心出發(fā),開啟這次“溯源之旅”。
奧帆中心,全稱“青島奧林匹克帆船中心”,這里坐落著“2018青島上合峰會”的主會場,2008年就曾作為北京奧運會的帆船賽事比賽場地而被世人知曉。而早在1904年德國人就在匯泉灣(當時的維多利亞灣)成立了青島皇家帆船俱樂部,舉辦了中國最早的帆船比賽,為青島“帆船之都”的故事拉開序幕。
奧帆中心地處青島主城區(qū)五大海灣之一的浮山灣的東側,沿著海邊木棧道,可以一直走到觀光旅游碼頭,在此處駐足,若是望向大海,可以看到如白云朵朵與海天一線,還有帆船點點與海島相映成趣;若是望向城市,則可眺望整個浮山灣。
1992年青島實施東部開發(fā)戰(zhàn)略后,將市政府遷至目前五四廣場對面位置,帶動了整個浮山灣發(fā)展,崛起了香港中路商業(yè)金融街,因而站在奧帆中心可以看到這座城市拔地而起的新時代面貌:高聳入云的樓宇錯落有致地站在一起,與大海和藍天對話;夜間景觀更甚,恍惚間仿佛置身“維多利亞灣”。
山東人多年以前就喜歡夸青島是“小香港”,猜測是跟此地有關。2007年,青島市區(qū)五大海灣更是被整體評為“世界最美海灣”之一,是中國大陸地區(qū)唯一獲此殊榮的海灣。
而2018年青島上合峰會燈光焰火藝術表演——《有朋自遠方來》,就是以香港中路的高樓大廈為畫布,以天為幕,以海為臺,將整個浮山灣夜景融入舞臺表演。在上合峰會舉辦的前后一段時間,奧帆中心只可遠觀,不知在這一番重金美化后,重新站在奧帆中心碼頭,眺望浮山灣,該是怎樣的夢幻。
沿著東海路或海邊木棧道,可以一路西行來到五四廣場,沿路邊可以陸續(xù)看到青島海邊雕塑群,其中青島的標志性雕塑——五月的風,已經吹了近百年。當年一戰(zhàn)結束,德國戰(zhàn)敗,本應收回主權的青島,卻在1919年巴黎和會上被強行轉讓給日本,此事一出,成為近現(xiàn)代“五四運動”的導火索,也成為了近代國民意識覺醒的重要標志。
如今的“五月的風”,沐浴在北半球燦爛的陽光下,吹著來自浮山灣和煦的海風,迎接著八方來客,小游客們在紅彤彤的“五月的風”旁奔跑嬉戲吹泡泡,還不知道當年血淋淋的往事。
從五四廣場出發(fā),沿著浮山灣的海邊可以來到第三海水浴場。相比青島其他猶如“下餃子”般的海水浴場,三浴是青島當?shù)厝说淖類?,這里游客少、視野好,如果愿意起個大早,五六點的三浴可以清爽悠閑地洗個海澡,待你沖澡再度梳洗完畢,坐在青島著名的海景咖啡廳——朗園咖啡廳里,海天盛景足以讓你發(fā)上兩小時呆。不過可不要真的待上兩小時,因為接下來要前往的景點,才真的讓你坐上了“百年穿越之旅”的時空飛船。
從朗園出發(fā),漫步就可進入八大關,這里依山望海,空氣濕度大、環(huán)境清幽,很難想象在距離高樓林立的香港中路咫尺之間,有這樣一個鬧中取靜的“博物館”,默默收藏了200多棟形態(tài)各異的建筑,真可謂是一餐眼睛的“饕餮盛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更是曾將它評為中國最美城區(qū)之一。
漫步在縱橫交錯、各不相同的街道之間,在眾多已生長百年的蒼翠林木之中,感覺似乎置身于一個收藏名畫的立體畫廊,來自俄國、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和丹麥等20多個國家建筑風格仿佛從“名畫”中走來,瞬間帶你回溯到20世紀初。這些從德占時期就開始設計建設的別墅,各自帶一個風格迥異的庭院,“一墅一世界”,內部構造也是各有千秋。目前已經開放了公主樓、花石樓等13個樓座。大可帶著“期待邂逅”的心情,參觀幾個經典建筑。
除了會偶然與名人故居、國家領導人下榻別墅不期而遇之外,游客大多還會為八大關四季不同的景觀所折服:倘若你春天來,韶關路的碧桃開得正艷;倘若你夏天來,正陽關的紫薇正在怒放;倘若你秋天來,居庸關的銀杏,落得滿地金黃。一年四季都在忙碌的,是方圓數(shù)百里內結婚的新人們,他們不懼長途奔波,一定會把這里作為婚紗照的重要一站,因為八大關一年四季都不會叫你失望。
當然,要提醒的是,別急著感慨,也別流連忘返,從八大關出發(fā),我們要深入青島老城區(qū)。那些市井街道,也許窄小,也許斑駁,也許擁擠,卻充滿濃郁的青島氣息,是這座城市的“性格”所在。
我常沿著大學路的緩緩下坡路,期待一次全新的“艷遇”。走在一塵不染的街道上,濃郁而遮陽的法國梧桐帶來樹影斑駁,這里的眾多咖啡館、博物館、名人故居藏身在一個個小小的招牌身后。
無所拘束地走到了哪里,若看到了一個恰好令你心動的小招牌,不妨勇敢地走進去,也許會發(fā)現(xiàn)樸實無華的招牌身后,有一個花團錦簇、別有洞天的庭院,庭院當中站著一個正在澆花的美麗姑娘,看你進來,沖你露出燦爛的微笑,邀請你隨便坐坐,她的臉上“陽光正好”。
青島的獨立書店和獨立美術館也多集中在老城區(qū),嘉木美術館、良友書坊等都在不緊不慢地講述著獨屬于青島的老城故事。
若是你要繼續(xù)往下散步,建議你沿著大學路一路下行,但是一定要選擇一條小路口拐進去,無論是黃縣路、龍口路還是龍江路,就隨性選擇一條小路然后帶著憧憬走下去。
也許你會與黃縣路殘存的“菠蘿油子”撞個滿懷,形狀如同海螺中心旋轉花紋的石磚街道,是否也給你“油子”的感覺?也許你會與老舍故居相遇,想象在局促的小平房中,老先生是在哪里找到了《駱駝祥子》的創(chuàng)作靈感;也許你會與青島美術館相逢,驚嘆于這里竟將羅馬柱廊式、中國宮殿式、阿拉伯式三種不同風格的建筑集中于此,驚嘆于青島近代美術覺醒之早。
也許你還會遇到至今還居住著老青島人的居民樓,這些院子基本大門敞開;盛放的薔薇不甘寂寞地從院子里生長出來,調皮的街道涂鴉在轉角的地方給你一個眼神,自己體會。
縱然這里街道錯綜復雜,不分東南西北,但是別怕迷路,畢竟走到哪里都是別有一番趣味;若是真的迷路了,別怕,大可隨便找一個老青島人問路,有時候你恰好碰到一個老伯伯或老婆婆,會耐心地給你指路,親切地叫你“曼兒”(當?shù)厝朔Q呼姑娘的方式)。
若是你住進青島的居民聚集區(qū),夏日的中午,隨處可見出門“打酒”的男人們,他們不懼烈日炎炎,非要去喝到正宗的“青啤一廠扎啤”,提著塑料袋裝的啤酒,他們美滋滋地往家趕,仿佛那種酣暢淋漓,只需要一口就解千愁;夏日的傍晚,太陽還余暉尚存,靠海不遠的居民樓,會走出晚飯后、隨性披著大毛巾往海邊走的人們,他們期待著一場傍晚的海澡,洗去一身臭汗和疲憊;夏日的夜晚,天色黑得很晚,一些大樹下和小區(qū)中,會冒出那么一群“酒肉朋友”,他們在下班后聚集在“啤酒屋”,那里有正宗的青島啤酒原漿,正宗的老青島電爐烤肉,還有脫去上班族外衣的真誠、豪爽而簡單的青島人。
就是在這樣隨性的市井生活中,誕生了黃渤、黃曉明等眾多明星。似乎坐擁山與海的這片沃土,把這群人養(yǎng)育得機靈、俊美,然而褪去一身浮華,他們當初也都曾“一嘴蛤蜊味”,是你鄰居家那個努力而樸實的姑娘、小伙。
如果你想體驗青島土著生活,8月份的啤酒城是一個選擇,那里人聲鼎沸、游客密密麻麻。我也推薦你給青島人打一個電話,讓他給你推薦或直接帶你去一個地道“啤酒屋”,那里燈不需要太多,也許蚊子不少,但是有正宗的海鮮和啤酒,還有濃郁的青島氣息和不可復制的城市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