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芳 項薔媛
(浙江省寧波市正始中學,浙江 寧波 315131)
題目.如圖1所示,一軌道由半徑為2 m的1/4豎直圓弧軌道AB和長度可調(diào)的水平直軌道BC在B點平滑連接而成.現(xiàn)有一質(zhì)量為0.2 kg的小球從A點無初速釋放,經(jīng)過圓弧上B點時,傳感器測得軌道所受壓力大小為3.6 N,小球經(jīng)過BC段所受的阻力為其重力的0.2倍,然后從C點水平飛離軌道,落到水平地面上的P點,P、C兩點間的高度差為3.2 m.小球運動過程中可視為質(zhì)點,且不計空氣阻力.
圖1
(1) 求小球運動至B點時的速度大小;
(2) 求小球在圓弧軌道上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3) 為使小球落點P與B點的水平距離最大,求BC段的長度;
(4) 小球落到P點后彈起,與地面多次碰撞后靜止.假設小球每次碰撞機械能損失75%,碰撞前后速度方向與地面的夾角相等.求小球從C點飛出到最后靜止所需時間.
(3) 解法1:設到C點時的速度為vC.
B至C的過程,由動能定理得
所以,B至P的水平距離為
當n取無窮大,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由無窮遞減等比數(shù)列求和公式,可得
第(3)問解法2: 分析運動發(fā)現(xiàn),BC段長度會影響勻減速運動的時間,繼而影響平拋運動水平初速度以及水平位移.
LBP=LBC+LCP=-t2+2.4t+3.2,
根據(jù)二次函數(shù)的單調(diào)性及t的范圍,可得當t=1.2 s時,LBP取到最大值,由此可得LBC=3.36 m.
第(3)問解法3: 不妨設BC段的距離為L.B至C的過程,由動能定理(或者由能量守恒定律)得
其中0 賞析: 對此題可以看出: (1) 考查全面,綜合性強.作為學考壓軸題(選考生也做),著重考查了曲線運動、動能定理、機械能等主干知識,涵蓋了學考的幾乎所有D級考試要求(兩道計算題一般均在此范圍命題):牛頓運動定律應用,運動學規(guī)律(速度與時間,位移與時間的關系),動能定理,機械能,平拋運動及圓周運動(向心力)等.(2) 模型典型:曲線運動和直線運動綜合,曲線運動中又有圓周運動和平拋運動.該類模型涉及3個典型問題:小球先后做圓周運動、勻減速直線運動和勻變速曲線運動(平拋運動).通過對該題的研究學習,就能加深理解和掌握這一類問題,收益大. (3) 知識厚重:本題涉及的物理知識相對較多,且都是主干知識:有力學的、能量的,因此知識相對厚重. (4) 過程豐富:小球先做變速圓周運動,緊接著做勻減速直線運動,之后做平拋運動,與地面碰撞反彈機械能有損失,直到速度減為0,體現(xiàn)運動周期性特征,非??简瀸W生的分析能力. (5) 梯度適當,難度較大:入口淺,設問逐步深入,學生比較容易上手,但還是很考驗學生應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6) 方法基本,計算量大:本題主要運用牛頓運動定律,勻變速運動規(guī)律,動能定理以及利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第3小問,解題策略開放,問題本身存在不止一種解法.它能通過靈活應用物理知識、運用不同物理思維方法解答物理問題,考查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但是計算量頗大,而且還與數(shù)學中的數(shù)列求極限進行結合,頗有一點老理綜的味道,區(qū)分度比較大. 圖2 溯源:細品該題實際上在教材中可以找到它的原型.本題看似是高中物理非常常見的“斜面(曲面)+滑塊”模型,其實脫胎于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5章第2節(jié)“問題與練習”第3題的插圖(如圖2),將斜面改編為1/4圓弧,充分考查了圓周運動、動能定理、平拋運動等主干知識.體現(xiàn)了命題者的獨具匠心和無限智慧. 啟示: 由此,在復習迎考中,應回避題海戰(zhàn),把握方法論.要回歸課本,狠抓主干知識,關注教材中素材(如:插圖、例題、習題、實驗、科學漫步等)的合理開發(fā)應用,要全面理解高中物理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掌握物理的本質(zhì)規(guī)律,提高素養(yǎng)和學力;要進一步重視數(shù)學和物理的結合,多運算,熟能生巧.習題教學的目標就是通過問題載體,掌握物理模型,感悟解題過程,領悟解題方法,最終清晰提煉出隱含在解題中的物理思想方法.另外,教學中進行適當?shù)淖兪交蛴柧?特別能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思維,從而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考慮問題的能力,這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中學物理教學效益大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