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琳
一、課堂教學合作交流方面存在的現實問題
目前,大部分學校班級人數較多,教室空間比較小,特別是城市學校,無論是從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有所欠缺,因此,老師在操作過程中存在較大的難度。但我們并沒有動搖開展課題研究的決心,盡可能的創(chuàng)造條件去改變我們現有的教學方式,并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思索。經過研究,我們在課堂觀察中發(fā)現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學習時存在以下一些問題:確定合作交流的內容時,目的不明確;小組分組不合理,學生分工不明確,缺乏合作交流意識;教師提問的指向性不明確,缺乏有效地引導;教師缺乏對學生的信心,合作交流時放手不夠。
分析問題原因,我們發(fā)現自主合作交流實施效果差有教師指導引導不當的原因,也有學生對一般合作交流方法不熟悉的原因,為此,我們確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策略進一步的研究。
二、合作交流的策略探索
(一)確定合作內容,主導合作交流實施
確定合理的合作內容是合作交流學習方式運用的基礎,合作內容應當具有一定難度或深度,能夠啟迪學生思維;應當是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能夠幫助學生認識普遍規(guī)律或解決某方面傾向性問題。概括有以下幾方面內容:
1、在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處。如:“20 以內的進位加法”,在教學“9加幾”時為了讓學生掌握 “湊十法”,可以在此處組織學生合作學習。
2、在教學內容的易混淆處。如在二年級剛接觸乘法時,學生們易與加法混淆,可在此處組織合作學習,探討其中的異同點。
3、在思維的交鋒處。如一年級教“求未知加數”時,求8+( )=10,最原始的方法是擺小棒得出答案。為了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可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來探索“求未知加數”的不同方法。
4、在思維發(fā)散處。一般開放性問題都屬此類。
(二)科學實施分組,激發(fā)學生探索欲望
科學分組,合理搭配人員是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教師在分組之初,應先考慮小組結構的合理性,按照 “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優(yōu)勢互補”的原則,盡可能使小組組合達到最優(yōu)化,讓每個學生有表達的機會,才能使他們通過鍛煉提高能力。
合作學習分組中也應該充分考慮孩子的年齡特征,比如我們在實踐中也嘗試了根據不同年段進行不同合作的形式。一年級學生比較小,坐不住,一般以同桌合作交流為主,從二年級開始嘗試四人小組學習。對于傾聽習慣較好和表達能力較強的五年學生,采取四人小組相對而坐的形式,將合作的意識貫穿整個課堂,小組之間交流可以因時而發(fā),更符合高年級學生的思維和學習方式。
(1)明確組內分工
組內分工的重要性在于便于各司其職,利于促進合作目標的有效實現和持續(xù)深入。在分組分工上,我們學校老師做了如下嘗試,四人小組合作交流,將4人編號1、2、3、4號,其中1號為優(yōu)等生,2號為中上生,3號為中等生,4號為弱等生。1號起主導作用,在整個活動中1號2號帶動3號4號,1號對應4號交流學習,2號對應3號相互交流,最后1.2.3號均會的情況下共同輔導4號。最后由4號來作小組匯報,回答較好的將贏得小組印章獎,通過獎勵機制激發(fā)學生的合作交流。
這樣的分工方式保證了中差生的學習效果,通過有效的互動,讓每個人在合作中都有自己的任務驅動,也能更好的收獲知識,避免學困生無話可說,保證不同的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孩子們在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
(2)強調合作交流意識
合作交流體現的是集體智慧,并非個人行為,所以在課堂中密切關注學生的呈現態(tài)勢,及時幫助學生理清合作、交流的解決問題思路。例如:在執(zhí)教《小熊購物》中提問蛋糕每個6元,面包每個3元,買1個蛋糕和4個面包,共付多少元?討論后小組發(fā)言:我畫了4個面包,每個面包3元,一共12元,又畫了一個蛋糕,6元,合起來是18元。顯然這個學生的發(fā)言代表的是他個人并非整個小組。第二組發(fā)言人:我們組共有三種思考①分步列式:1個面包3元,4個面包就用3×4=12元,再加上一個蛋糕6元,12+6=18元。②綜合算式:“3×4+6”中的“3×4”表示4塊面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要先乘。12+6=18(元)表示4塊面包和1個蛋糕共付18元。③畫圖解法。通過上述2組匯報對比我們不難看出“合作交流”指的是“合作”與“交流”兩方面,注重體現學生的學習過程,交流不只是表述自己的想法,更重要是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最后通過小組概括做集體匯報。有條理的回答可以訓練學生的清晰的表達數學思維,有助于以后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引導的有效性,提升合作交流質量。
過程控制是組織合作交流水平高低的具體體現。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引導點撥一是要“準”,要在學生思維的堵塞處、拐彎處予以指導和梳理;二是要“巧”,在學有困難學生茫然不知所措時,在中等生“跳起來摘果子”力度不夠時,在優(yōu)等生渴求能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其聰明才智時予以點撥,使其茅塞頓開,確保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活動順利進行。
例如:在高段教學中我校老師在教學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長方體的體積》中,當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方式得出長方體的體積數正好等于長方體的長×寬×高的積這一結論后,又通過小組多個數據的驗證,都得出長方體的體積正好等于長方體的長×寬×高。從而推導出長方體積=長×寬×高。這時,他并沒有急于讓學生進行練習實踐,而是提出一個更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為什么長方體的體積數都正好等于長方體的長×寬×高的積呢?這時全班學生都沉靜了,學生思考后我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他巡視了幾個小組,也沒有一個小組能找到探究的方法,這時,他讓小組活動停了下來,做適當的點撥:“體積是指這個物體的什么?”有學生回答出“體積實際是指物體中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數?!彼又c撥“你們先算一算長×寬,算出的積正好是什么?再乘高呢?”這時,他再讓學生開展小組活動。通過這樣一點撥,學生中很快找到了探究方法,明白了長×寬×高得出的結果,實際上也正好算的是這個物體所含的體積單位數,從而探究出了“為什么長方體的體積數都正好等于長方體的長×寬×高的積”。所以在小組合作交流中,恰當的點撥,有效的引導,明確的提問,是使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順順利進行的一個保證,也是提高合作交流的一個有效策略。
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可以建立學生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可以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從而保證數學課堂學習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