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學烽,鄒偉民,吳金偉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順德醫(yī)院骨科,順德 538333)
目前,腰椎間盤突出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骨科疾病,患者數(shù)量呈現(xiàn)出逐年升高的變化趨勢[1]。如保守治療未達到理想效果后,需采取手術治療。常規(guī)手術方法往往需要將病變側關節(jié)突關節(jié)加以切除,且對其進行內(nèi)固定處理,將髓核加以摘除,重構脊柱穩(wěn)定性,對機體產(chǎn)生的創(chuàng)傷非常之大。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在臨床上地廣泛應用以及開展[2],近年來,臨床上普遍采用經(jīng)皮椎間孔鏡技術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治療,然而盡管該手術對患者所產(chǎn)生的創(chuàng)傷較小[3],但是術后仍然存在腰部疼痛的癥狀。本研究主要探討中藥四子散治療老年人椎間孔鏡術后腰痛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將2015年8月-2017年8月入住本院的60例老年人椎間孔鏡術后腰痛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為3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見下表1所示。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診斷標準:⑴有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或受寒濕史(大部分患者在發(fā)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⑵常發(fā)生于青壯年;⑶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壓增加(如咳嗽、噴嚏)時疼痛加重;⑷脊柱側彎,腰理理弧度消失,病變部位椎旁有壓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動受限。納入標準:⑴均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⑵經(jīng)3個月以上的保守治療無效者;⑶經(jīng)醫(yī)學影像學檢查確診。排除條件:⑴醫(yī)學影像學表現(xiàn)為病變鄰近節(jié)段出現(xiàn)嚴重退變;⑵嚴重的骨質疏松癥或者骨代謝疾病者;⑶脊柱骨折導致Ⅱ度以上的脊椎滑脫者;⑷惡性腫瘤及腰椎間隙感染者;⑸嚴重的肝腎等臟器受損者;⑹嚴重的精神疾病、處于妊娠期的婦女、存在手術禁忌癥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的緩解疼痛的方法進行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中藥四子散進行治療,其具體組分包括:吳茱萸100g、紫蘇子70g、芥子70g、萊菔子70g。使用方法:將四子散倒入至棉質布袋之中,將其置于微波爐之中,使用高火加熱2-3min。將其置于皮下淤血等部位,避免在傷口處,給藥過程中應該注意對皮膚加以保護,預防皮膚燙傷現(xiàn)象的發(fā)生。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前后CK、VAS評分、ODI評分。CPK主要是評價肌肉損傷情況,水平越高,表明肌肉損傷程度越大;VAS評分從0-10分范圍內(nèi)變化,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越疼痛;ODI評分主要評價腰痛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程度,滿分為5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功能障礙越嚴重[4]。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數(shù)據(jù)加以統(tǒng)計及分析,計量與計數(shù)資料分別采用()及n(%)的形式加以表示;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K水平、VAS評分及ODI評分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后CK水平、VAS評分及ODI評分均分別顯著小于治療前(P均<0.05),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較治療前上述指標水平變化程度均分別顯著大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祖國醫(yī)學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在接受椎間孔鏡術后腰部疼痛[5],因感受風寒濕外邪者,發(fā)病較為倉促,為實證;因腎虧所致者,發(fā)病較為緩慢,為虛證。目前通過椎間孔鏡技術行腰椎間盤髓核摘除是臨床常用的方法之一,手術能有效解除神經(jīng)根壓迫,緩解神經(jīng)根性疼痛,部分患者存留術后腰部疼痛癥狀不能完全緩解。其因素與腰椎手術后局部異常誘導多種炎性因子產(chǎn)生有關,也與老年人存在腰椎小關節(jié)病變有關[6]。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K水平、VAS評分及ODI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K水平、VAS評分及ODI評分比較()
注:①P<0.05,vs本組治療前;②P<0.05,vs對照組治療后。
組別 n對照組30觀察組30時間 CK(U/L) VAS評分(分) ODI評分(分)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322.93±55.45 149.92±23.31①309.98±52.28 89.19±14.35①②4.90±1.07 2.66±0.56①4.82±0.89 1.96±0.35①②36.09±6.77 26.55±5.09①36.15±6.82 19.27±3.28①②
本研究觀察組患者采用中藥四子散對椎間孔鏡術后腰部疼痛患者給予治療,具體組方包括:吳茱萸、紫蘇子、芥子、萊菔子等成分[7]。其治療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各種組方加熱后的藥物作用達到行氣活血、祛淤散腫以及散寒定痛等方面的功效。該中藥組方適宜在由于各種因素導致的腹脹以及腹痛之中,關節(jié)冷痛、麻木以及酸脹等方面的治療[8]。本課題組使用四子散治療在椎間孔鏡術后患者,在緩解術后腰痛癥狀療效顯著,而且對于生活質量評分(ODI評分)以及磷酸肌酶(CK)的水平改善有良好作用。對于椎間孔鏡術后患者使用四子散熱熨,應該告知在用藥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相關情況,例如:傷口瘙癢、皮疹等不良反應。熱庵包的溫度不能超過50-60℃,在對傷口進行熱敷時,應確保室內(nèi)溫暖,治療部位應該注意取暖,在實際治療過程中應該注意補充水份。
由于患者更愿意接受微創(chuàng)的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所以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越來越多。椎間孔鏡術后存在腰痛情況,通過祖國醫(yī)學的四子散熱熨治療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本方法具有價格低廉,使用方便等優(yōu)點,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