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娥
在文學領域,無論是詩歌、小說,還是戲劇,作者都注重在作品中傾注自己的真實情感。散文也不例外,它也是一種長于抒情的文學體裁。正如無周文的《畫出抒情的波瀾》一文中所說:“好的散文是以情動人,攝人心魄的。因此,抒情美,是散文藝術美的因素之一?!敝熳郧宓奈恼轮?,也是與他的抒情藝術分不開的。
劉勰在《文心雕龍·銓賦》里指出:“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詞必巧麗?!本褪钦f,情有所感,必有所寄;意有所觸,必有所托。濃郁的情感必熔鑄于人、事、物中,否則,情無所托,勢必所為無病的呻吟和空洞的干嚎。朱自清散文作品的抒情之所以能沁人心脾,是因為他將抒情與事、景、理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從而形成自己的一番特色。
(1)情事交融,即把抒情與敘事相融合。在敘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真情,使他的文章具有一定含蓄的美。
朱自清的敘事抒情散文,往往偏重于敘寫生活瑣事、兒女情長。如1936年出版的散文集《你我》中有回憶兒時婚姻的《擇偶記》、有悼念前妻的《給網(wǎng)婦》、以及《看花》《楂柘寺 戒壇寺》《南京》,還有收在《背景》集中的《兒女》《懷魏握青君》等,內(nèi)容側(cè)重寫兒女情長、友朋之誼,而且寫的都是個人圈子里的身邊瑣事。
雖然都是些描寫個人身邊瑣事的文章,但在讀這些作品時,會被這些隱藏在生活瑣事中的情感所打動,會感到有股震撼人心的抒情力量。這是因為,朱自清在敘事中抒發(fā)的是內(nèi)心的真實情感,以真情來打動讀者,因而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有很多文藝理論家都很重視真情的力量。例如,法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布瓦洛在《詩的藝術》中說:“感動人的絕不是人所不信的東西?!钡业铝_說:“沒有感情這個品質(zhì),任何筆調(diào)都不可能打動人心?!敝熳郧宓倪@些敘事抒情作品,不僅敘寫真事,而且抒發(fā)真情,所以寫得情意綿綿,娓娓動人《給亡婦》就是一篇至情之作。一九二九年,朱自清先生的前妻鐘兼女士病逝于揚州家中,先生寫這篇文章來悼念亡妻。文章采用第二人稱“你”直呼亡婦,抒寫了他對亡婦長遠憶念的心曲,傾訴了他對亡婦的最珍貴的感情,在一片凄婉的傾訴中,讓人看到一個善良的小資產(chǎn)階級家庭婦女被生活中種種艱難折磨至死的勞累的一生。作者列敘亡婦生前的瑣事,贊美她為妻為母的完美人格。然而,作者并沒有回避夫婦間必然會有的一些小齟齬,并沒有始終把夫婦感情表現(xiàn)得十分融洽;相反,他寫了夫婦關系中某些小矛盾的存在到和處的過程,以此來表現(xiàn)相互間的深情,這樣反而使人感到更真實。作者的悼念之情,被表達得樸素自然,沒有半句雕琢粉飾之句,一切均是平實而誠摯的訴說,真是一字一淚,讀著令人不能自己。
作者在敘事中抒發(fā)自己的真實情感,將抒情與敘事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文章事真情濃,是與他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分不開的。朱自清是文學研究會的早期重要成員,文學研究會那種“為人生而藝術”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思想,對他有很大的影響。他主張認真地對待人生,深入地觀察事物,切實地感受眼前的生活?!皝G去玄言,專崇實際”,不要因為“只知遠處、大處,卻忽略了近處、小處。”基于這種思想,他提倡“寫實”的文學。他在《文藝的真實性》一文中說:“我們所要求的文藝,是作者真實的話?!边@些說明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是自覺地在現(xiàn)實主義思想的支配下進行的,而且特別強調(diào)真實地表現(xiàn)自己。因此,在那些偏重于敘寫個人生活瑣事的散文中,他運用“寫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注重在散文中抒寫自己的真切感受。正如他談選材時所說的那樣:“作者將他情意化了,比人更深一層,便另有一番聲色?!蓖ㄟ^娓娓的敘事,將自己所經(jīng)歷的事情“情意化”地抒發(fā)自己的真實感,以此獲得另一番抒情的“聲色”。
《背景》,是朱自清滿譽文壇的代表作,敘寫“我”和父親為祖母去世而奔喪回家,“我”要到北京讀書,恰好和父親同行至南京?!拔摇倍山狡挚冢瑴蕚渖宪嚤比ァ8赣H是再三囑咐一個熟識的茶房送“我”,后又怕茶房辦事不妥貼,又親自送“我”上車。臨行時,父親在“變賣典質(zhì)”“家中光景很是慘淡”的情景下,又特地為“我”買幾個橘子來。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和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路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那么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向上縮;她肥胖的身子向右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經(jīng)抱了朱紅的桔子往回走了。
作品以父親的“背影”作為藝術抒情的泉口,出遠而近,鋪陳敘事,字字句句融注了惦念父親的感情和無以孝敬的痛惜之情,字真意切,蕩胸滌腸,袒露出感情的真摯。作者談這篇散文的寫作動因時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來信里那句話,即‘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中的末一句。當時讀了父親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作者將自己的真摯情感與敘事結(jié)合起來,而是簡單的湊合,而是“情”與“事”的交融,是通過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細節(jié),抒寫自己的表情。因此,在他的筆下,生活的細節(jié)自然而然地變成了感人的抒情細節(jié),父親買桔子的蹣跚背影(《背影》);亡婦“換了金鐲子幫助我的學費”(《給亡婦》);痛打阿九之后妻的一場哭訴(《兒女》);葉圣陶不與人爭辯那句“這個弄不大清楚了”的和易寬容的笑語(《我所見的葉圣陶》)等,這些細節(jié)不加粉飾,不著意渲染,就有很強的抒情魅力。
抒情的生命在于真實。作者抒發(fā)的感情愈真實,就愈能見其真摯的美。但是這些真摯的感情也要借助一定的抒情方式,才能更好地傳達給讀者,使讀者能產(chǎn)生共鳴,以更好地體味這真摯的感情。朱自清偏重借事抒情的散文,感情委婉、細膩、纏遙、真切。一方面,是他取材于身邊真實的事,而且抒發(fā)的是自己內(nèi)心最真實的情感;另一方面,他注意到了抒情方式的含蓄蘊藉。他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感情好像蒙上一層輕鈔,是那么淡淡的,然而又是那么深深地侵襲著讀者的心。用他自己作品里的話來形容,就“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荷塘月色》)。雖然并不奔放熱烈,但有“細雨濕衣看不見”的那種味道。當感情到了強烈的時候,他仍然采用很節(jié)制的辦法來表現(xiàn)它,令人在平淡舒緩之中,慢慢地領略出雋永的意味。在《“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一文里,他就說過:“原是隨隨便便地書來,不露咬牙切齒的樣子,便是更加親切,不知不覺將人招了入內(nèi)。”這些話,正體現(xiàn)了朱自清作為散文大家所具有的、不同于他人的藝術特色。例如前面提到的《給亡婦》《背影》等,都是通過娓娓的敘事來流露真情,讓人慢慢地領會其中的意味。
歸根結(jié)底,在朱自清的敘事抒情作品中他運用寫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取材于身邊真實的生活瑣事,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并注意用含蓄蘊藉的抒情方式把這些情感傳達給讀者,使其文章具有含蓄的美,即在敘事實之中,讓感情通過事實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給讀者以身臨其境之感,并給自己的經(jīng)驗、印象及知識去理解和補充,使人意味無窮。這種感情不露聲色地自然流露,使其文章具有了含蓄的美。
(2)情景交融,即把抒情與景物描寫結(jié)合,做到景中藏情、情濃景真,從而追求一種繪畫的美。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較大的比重,如《荷塘月色》《漿聲燈影的秦淮河》《溫州的蹤跡》〈組篇〉《看花》《南京》《覃柘寺戒壇寺》《蒙自雜記》,等等。在這些作品中,朱自清善于用重彩畫筆描繪各種風景畫、風情畫。因此,人們常說朱自清寫景的散文有“工筆畫”那樣的意境。這就是說朱自清善于溝通精雕細刻、細針密線的描繪,把景物細膩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使人讀后有特別真切的感受,好像親歷其地親見其景一樣。
關于這點,朱自清自己在《“山野掇拾”》一文中曾有過說明。他說作家應“于一言一動之微,一沙一石之細,都不輕輕放過!”又說作家觀察生活,“于每事每物,必要剝開來看,拆穿來看;無論錙銖之別,淄繩之辨,總之要看出而后已,正如顯微鏡一樣。這樣可以辨出許多新異的滋味,乃是他們獨得的秘密!”還說作家要于人們的地方加倍地描寫,使你平常身歷之境,也會有驚異之感。“這些說明朱自清在寫景散文中,很注意對景物的描寫,不僅要逼真、細膩,而且要新穎,重視形似”。在古代,作家們就強調(diào)形似。梁代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有這樣一段話:“自近代以來,文貴形似,窺情風景之上,鉆貌草木之中……”。這里指出的“形”是晉、南北朝的作家們追求的目標。朱自清傳承“窺……鉆……”。強調(diào)形似,在寫景抒情散文中,采用了工筆細描的方法,淋漓盡致志地把景物呈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
《荷塘月色》就是一篇“工筆畫”特點最顯著的一篇寫景抒情散文。在文中,作者在表現(xiàn)月色下的荷塘和塘上的月色這兩個組成部分的時候,還進一步作了更精細的分解剖析。把這兩個組成部分再分解剖析成許多更小的部分,然后逐一細寫,并且從景物觀賞者的視覺(“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嗅覺(“微風吹過處,送來縷縷清香”)、聽覺(“仿佛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以及景物的靜態(tài)、動態(tài)等角度,寫現(xiàn)它們的種種性狀,從而把景物表現(xiàn)得格外細膩。
朱自清寫的景物,在追求逼真、細膩的過程中,又使這些景物是脫俗的、新穎的。例如,瀑布、河水、明月、楊柳、春花、夏荷等,都是前人再三再四寫過的,但是到了他的手里,由于他注意在人們“忽略的地方”和覺得“平常”的地方進行了深細而獨到的觀察,并作“加倍地描寫”,因而使人覺得滿新雋永,不雷同不落套。《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寫的是作者游南京秦淮河所見的景色,其中的水色、天光、月態(tài)、燈彩、人影、船形、樹姿、琴聲、歌聲等都是人們常見而又易于忽略的事物,但作者善于把它們都錯雜起來作“加倍”的描寫,因此寫得特別細膩,精密確切地寫出了當時秦淮河上那一種灑月交輝、畫舫縱橫、笙歌徹夜的景象。
在讀朱自清散文時,我們不只是看到作者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一幅幅描寫得逼真、細膩的景物,而且我們也從這些景物中感受到了作者綿密深厚的情致。清·宋大樽的《茗香詩論》中說:“有形無神者無論已,形神離合之故云何?陶貞自有言:凡質(zhì)象所細,不過形神。形神合時,則是人是人;形神若離,則是靈是鬼?!边@段話強調(diào)了“形”與“神”相結(jié)合,才能準確反映客觀事物;否則,“形”“神”若離,則對現(xiàn)實是歪曲的反映?!靶巍迸c“神”猶如皮與毛的關系,缺一不可。而朱自清的寫景散文重形式,實是為了“傳神”,即抒發(fā)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具、情景交融,使讀者在讀他的寫景散文時,既能親臨其景,又能從中感受到作者那濃濃的情意。例如在《荷塘月色》這篇寫景抒情散文里,朱自清先訴說自己不寧的心境,然后描寫一個寧靜的與現(xiàn)實不同的環(huán)境——荷塘月色,通過對傳統(tǒng)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潔的明月的描繪,象征性地抒發(fā)了自己的潔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這種借景抒情的名篇還有很多,如《綠》《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南京》《春》等,都抒發(fā)了作者不同的內(nèi)心感受。
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指出的“……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一樣,朱自清重視以形傳神的寫景抒情散文,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例如,他在《綠》中是這樣描繪梅雨潭的:“……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張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的一個妄想呀。
她松松的皺結(jié)衣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曾經(jīng)觸過的最嫩的皮膚;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淡了,我也曾見過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神秘的‘綠壁,從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
梅雨潭的綠水,本不足為奇,但在朱自清的筆下,這綠水是一塊綠色翡翠、綠色的玉,而且有著生命的可愛的女兒那種處女般的風韻,迷醉到使人要伸出雙手抱她,掬她入口。作者通過比較、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構成了梅雨潭特有的優(yōu)美綺麗、令人心馳神往的藝術境界,抒發(fā)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美好人生的追求和對青春的贊美。真可謂是情濃景真,意境融融。
朱自清在《山野掇拾》里評孫福熙的散文時說:“文中有畫”,“作者便是以文字作畫”;并進一步要求:“不但文中有畫,畫中還有詩,詩歌中還有哲學?!彼膶懢吧⑽挠趾螄L不是呢?他的諸多著名的寫景名篇中,都用優(yōu)美的文筆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美麗的圖景,并借以寄托內(nèi)心的情感。為了做到情濃景真、以形傳神,作者采用了工筆的方法進行描寫,把景物描寫得逼真細膩,因而他的散文具有一種繪畫的美。
朱自清抒情的特色其三是情理相融,即將抒情與議論相結(jié)合,追求一種“理趣”的美。
所謂“理趣”,就是詩的意境與議論結(jié)合產(chǎn)生的一種抒情美。朱自清有些抒情散文議論因素較多,或者竟可以說是抒情性的議論,因為這些議論是用帶強烈的感情色彩語言說出來的,而且是和形象描寫、比喻等手法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而這樣的作品非常感人,和一般說理文的議論不同。朱自清在贊揚魯迅的染感時說:“這是吸引我的,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一方面卻還有別的,就是那傳統(tǒng)的稱為‘理趣,現(xiàn)在我們可以說是‘理智的結(jié)晶的,繼續(xù)了韓柳雜說的‘理趣美,又偏受魯迅雜文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敘事中有論理的美,在論理中有抒情的美?!彼缙诘碾s感,如《生命的價格——七毛錢》,在這篇文章中,朱自清寫了一個被兄嫂以七毛錢的價格賣出的小女孩,表現(xiàn)了自己對那個小女孩的同情,控訴了社會的黑暗。作者筆下有強烈的感情,但這不在于多幾句感嘆的口號,而在于作者發(fā)揮了豐富的想象,通過抒情的議論,對這被賣的小女孩未來的悲慘命運作了一層又一層觸目驚心的推想與剖析。他痛苦地指出:“女兒本身姓‘碰,由她去碰罷了!但可知的運命決不加惠于她!”那么命運將加給她什么呢?作者議論說:首先是賣給人家“做丫頭”,拶榨她的勞力,接著是“賣給人家做小妾”,或“被賣在妓院里”,做有錢人發(fā)泄曾欲的工具,“用藤條打”,“用針刺”,“督責她承歡賣笑”,給她吃“殘羹冷飯”,逼她“打熬著不得睡覺”“終于有了一身毒瘡!”……通過以上種種推理性的議論,表現(xiàn)了舊時代千千萬萬窮苦女孩子的命運和“生命市場”上的形形色色。在作品的最后,作者發(fā)出了人道主義的呼聲:“生命太賤了!生命太賤了!”對被摧殘的生命表現(xiàn)了深刻的同情,又向社會提出了嚴正的責問:“這是誰之罪呢?”把感情引導到對社會問題更深刻的思考方面去。此外,還有《航船中的文明》《旅行雜記》《執(zhí)政府大屠殺記》等,緣事而論,將敘事和議論結(jié)合起來,把矛頭指向舊的社會制度、社會風習和反動的軍閥政府,幽默詼諧中藏有批判的鋒芒。他后期的雜感如《這一天》《文藝節(jié)引以為紀念》《論不滿現(xiàn)狀》《新中國在望中》等,滿腔的詩情常常是通過熱情的呼喚和痛快的議論表現(xiàn)出來的。
《這一天》是朱自清參加“七·七”抗戰(zhàn)兩周年的紀念之后寫的,文章寫道:“從兩周年這一天起,我們驚奇我們也能和東亞的強故抗戰(zhàn),我們也能迅速地現(xiàn)代化,迎頭趕上去。世界也刮目相看,東亞病失居然奮起了,睡獅果然醒了。從前只是一大塊沃土,一大盤散沙的中國,現(xiàn)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國了。從兩年后的這一天看,我們不但有光榮的古代,而且有光榮的現(xiàn)代;不但有光榮的現(xiàn)代,而且有光榮的將來,無窮的世代。新中國在血火中成長了?!?/p>
作者為新中國的誕生,為抗戰(zhàn)的最后勝利而引頸展望、仰嘯高歌。對祖國深沉的愛戀,對光明的熱烈憧憬,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切齒之恨,都是通過融情入理的議論來書寫的,以情馭里,情理俱美。這種抒情的“理趣“美,是作者”理智的結(jié)晶,更是作者反帝國主義的熱情噴薄和升華的結(jié)晶。
總之,朱自清的抒情是與敘事、景物描寫文化交織起來的,因作品立意和題材的不同,而顯示出多姿的抒情美、含蓄美、繪畫美、“理趣“美。偏重于敘事的抒情作品則見委婉真切,偏重于描寫景物篇章則見細致綺麗,偏重于議論的雜感則相有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