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富斌 王洪乾 高 揚 蘇善寧 朱均強
(廣西玉林市紅十字會醫(yī)院放療科,玉林市 537000)
惡性腫瘤患者中有20%~40%出現(xiàn)腦轉移,一旦出現(xiàn)腦轉移,其自然生存期僅為1~2個月[1]。腦轉移瘤的治療方法包括放射治療、手術、化療等。雖然傳統(tǒng)全腦放射治療(whole brain radiotherapy,WBRT)能延長5~6個月的中位生存時間[2-3],但并不能令人滿意。隨著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tereotactic radiation therapy,SRT)的普遍應用,其依靠定位精準和高劑量適形照射而實現(xiàn)提高轉移瘤局部劑量和減輕對周圍重要結構的損傷。陀螺刀即陀螺旋轉60Co立體定向放療系統(tǒng),可以實現(xiàn)多靶點的立體定向精確放療。研究表明SRT聯(lián)合WBRT可明顯延長單發(fā)腦轉移瘤總生存期和提高局部控制率,然而在臨床中有部分患者不能耐受WBRT[4]。有研究認為全腦放療會降低神經(jīng)認知功能,或認為單獨應用SRT治療多發(fā)腦轉移瘤可避免全腦放療[5]。針對上述爭議,本文嘗試分析SRT和SRT+WBRT治療多發(fā)腦轉移瘤之間的差異?,F(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診的76例惡性腫瘤腦轉移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原發(fā)惡性腫瘤經(jīng)病理確診;②影像學CT和(或)MRI診斷為腦轉移,且轉移數(shù)目2~4個, 最大轉移灶直徑≤4 cm;③年齡18~70歲;④體力狀況評分(KSP)≥70),腦轉移瘤預后分級標準(RPA)Ⅰ類和Ⅱ類。排除標準:①原發(fā)惡性腫瘤未經(jīng)病理學證實;②年齡<18歲或>70歲;③腦轉移瘤數(shù)為1個或≥5個;④既往有顱腦放療史或合并有其他嚴重顱腦疾??;⑤臨床資料齊全者。符合納入、排除標準的76例患者中,接受SRT治療的36例為對照組,接受SRT聯(lián)合WBRT治療的40例為觀察組。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n(%)]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SRT采用上海伽瑪星公司生產(chǎn)的GMX-B型陀螺旋轉60Co立體定向放療系統(tǒng),使用面罩和真空負壓袋固定。GE模擬定位機按層厚2 mm掃描圖像,圖像三維計劃系統(tǒng)重建。參照MRI或MRI融合在CT定位圖像上勾劃出靶區(qū)大體腫瘤體積(GTV),外放2 mm形成計劃靶體積(PTV)。處方劑量參考美國放療協(xié)作組(RTOG)建議[6],50%等劑量線包括90%PTV,總劑量30~45 Gy,3~5 Gy/次,6~15次,每日或隔日照射。
1.2.2 觀察組 SRT方法同對照組,全腦放療后行SRT加量治療劑量為 12~20 Gy,分4~6次完成。WBRT采用三維適形放療技術,放療靶區(qū)為全腦。劑量30 Gy(3 Gy/次,1次/d)或40Gy(2Gy/次,1次/d)。
1.2.3 其他治療 同時對顱內高壓患者在放療期間均予甘露醇、地塞米松等對癥脫水、降顱壓等處理。
1.3 隨訪 放療結束后1個月首次復診,以后每隔3個月復查1次至1年或更長時間。如病情穩(wěn)定可每半年復查1次,每次隨訪均行頭顱增強磁共振檢查。密切隨訪,一旦發(fā)現(xiàn)顱內轉移進展,則按臨床需要進行補救治療。
1.4 療效評價 療效評價參照RECIST標準,計算客觀緩解率(ORR)即完全緩解率與部分緩解率之和(CR+PR)。毒性反應評價參照CTC 3.0標準。生存期為腦轉移瘤診斷至各種原因所致死亡的間隔時間。顱內遠處復發(fā)定義為治療結束后顱內出現(xiàn)新發(fā)病灶,無顱內遠處復發(fā)定義為末次隨訪或死亡未出現(xiàn)顱內新發(fā)病灶。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用Kaplan-Meier法進行生存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療效評價 所有患者均為完整治療結束病例,截至2017年12月15日隨訪率為100%。治療1個月后經(jīng)CT或MR評價療效,病情進展和局部新發(fā)腦轉移瘤均經(jīng)CT或MR確診。兩組客觀緩解率、轉移瘤局部控制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顱內遠處復發(fā)率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對顱內遠處復發(fā)患者進行的挽救治療措施包括重復應用SRT或補充WBRT。對照組3例拒絕再次放療,其余均進行挽救治療。
表2 兩組患者療效情況比較 [n(%)]
2.2 生存分析 對照組患者中位生存時間為12個月,觀察組為13個月,兩組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91,P=0.283)。見圖1。
圖1 兩組患者生存曲線
2.3 毒副作用 放療過程中必要時行脫水降顱壓和糖皮質激素等處理,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療。兩組患者放療急性毒副反應主要有乏力、納差、脫發(fā)、腦水腫等,晚期反應表現(xiàn)為腦組織的壞死、認知障礙、記憶力下降等。反應為Ⅰ~Ⅲ級,未觀察到Ⅳ~Ⅴ級的毒副反應。
目前對于多發(fā)腦轉移瘤的治療方案尚未達成統(tǒng)一標準。WBRT或WBRT+SRT是主流的治療方法。研究[1]顯示,WBRT+SRT治療單發(fā)腦轉移瘤比WBRT可獲得更好的生存獲益(6.5個月vs 4.9個月),但在多發(fā)腦轉移瘤患者生存率方面無明顯改善,而WBRT+SRT可提高顱內多發(fā)轉移瘤(2~3個轉移瘤)的控制率,改善患者的一般狀態(tài)。建議WBRT+SRT作為不可切除單發(fā)腦轉移患者的標準治療,推薦WBRT+SRT可以應用于多發(fā)的(個數(shù)<5,直徑<4 cm)患者,能夠提高局部控制率及全腦控制率。Sanghavi等[7]認為腦轉移瘤>1個,伴有其他部位病變和KPS<70的患者仍然能從WBRT+SRT中得到生存獲益。然而WBRT治療周期長,可能導致晚期腦神經(jīng)損傷的風險。臨床上也在探求其他治療方式來改善目前的治療現(xiàn)狀。
SRT特別適用于放射線不敏感的原發(fā)灶的腦轉移瘤,有利于腦功能及神經(jīng)認知功能的保護,而且可在腫瘤進展時反復多次使用。一些學者嘗試在少轉移病灶患者單獨應用SRT治療。刁煥榮等[8]認為對于顱內單發(fā)轉移灶,單純SRS與SRS+全腦放療相比,雖然在局部控制率方面處于劣勢,但在生存率方面二者無顯著性差異。李祥攀等[9]回顧性分析顯示SRT對肺癌腦轉移有較好療效且單純SRT、SRT+WBRT的治療結果相似。關于單獨應用SRT對腦神經(jīng)認知功能保護,Sperduto等[10]研究SRT加WBRT治療的患者比單獨SRT治療的患者在三個月后其神經(jīng)認知功能下降得更明顯。由于SRT更加適用于有4個或更少的腦轉移瘤患者,且單用SRT在獲得同樣效果的同時避免了全腦照射所致神經(jīng)認知損害,這是本研究觀察單純陀螺刀立體定向放療治療2~4個病灶的多發(fā)腦轉移瘤床療效的初衷。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的局部控制失敗率約為15%,而且局部進展病例都是腫瘤體積較大的患者。導致復發(fā)考慮有兩個主要原因:首先,陀螺刀以50%劑量曲線包括80%以上病灶體積,雖然腫瘤中心的最大劑量可達到80 Gy以上,但周邊劑量為38~45 Gy,這可能達不到腫瘤的致死劑量;其次,直徑越大腫瘤給予處方劑量偏低,腦轉移瘤SRT治療劑量參考RTOG的推薦劑量,也是參考了單次X刀或伽馬刀推薦處方計量,然而這一標準的制定是以不良反應限制為基礎的,并非基于療效考慮。本研究中,對照組顱內遠處復發(fā)率為52.8%,明顯高于觀察組。大部分患者經(jīng)過積極挽救治療,包括進行應用SRT或補充WBRT,治療后隨訪腫瘤也獲得良好控制和相似的生存期。對照組至少約一半的患者避免了全腦放療。
兩組患者從腦轉移瘤確診到各種原因所致死亡中位生存期為12個月和13個月,與既往WBRT的3~6個月的中位生存期相比可能有所延長,與陳秀軍等[11]報道結果相似。高紅祥等[12]報道WBRT+SRT和單純SRT分別為8個月和9個月,其中多因素分析顯示KPS評分、原發(fā)灶控制、病理、前期顱內處理可影響生存率。本研究組卡氏評分均≥70分,而且原發(fā)病灶控制較好,這也是生存率略高的原因。
綜上所述,陀螺刀立體定向放療是多發(fā)腦轉移瘤患者的有效治療手段。單純SRT與WBRT+SRT治療腦轉移瘤(2~4個病灶)的局部控制率相仿,雖然顱內遠處復發(fā)率增加,但經(jīng)過積極監(jiān)測和挽救治療后兩者有相似的生存期,可使一部分患者免于全腦放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