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曼云 桂 春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心內科,南寧市 530021)
心力衰竭(簡稱心衰)是各種心臟疾病的終末階段,是由于心臟結構和/或功能異常導致心室射血或充盈能力受損,是一種慢性、自發(fā)進展性疾病。如何在分子水平對慢性心衰進行早期防治,是現代心衰防治研究的趨勢。血管生成是指在原有毛細血管或微靜脈基礎上形成新生血管的過程,能動態(tài)調節(jié)促血管形成因子和抑制因子的作用。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及其受體Tie2是新近研究的熱點[1]。研究發(fā)現,心衰患者血清中Ang-2濃度及VEGF表達較正常人明顯升高,且與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密切相關[2]。但Ang-2濃度表達與心力衰竭的程度及相關報道尚少。本研究通過觀察擴張型心肌病患者血清Ang-2與BNP濃度、左心室收縮末期、舒張末期容積以及左室射血分數之間的關系,揭示Ang-2在心衰診斷中的價值。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心血管內科住院的慢性心衰患者16例作為心衰組。入選標準: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典型臨床表現,經心臟多普勒彩超確診為擴張型心肌病,經冠脈造影檢查排除冠心病。排除標準:(1)外周血管病變腎衰竭;(2)肝臟疾?。?3)惡性腫瘤;(4)結締組織疾?。?5)近期新近感染;(6)嚴重心臟瓣膜病、嚴重的心律失常等;(7)其他不符合科學實驗的人群。另選取同期健康體檢人群16例為對照組。研究方案向患者及家屬本人說明,獲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經皮冠狀動脈造影術 術前常規(guī)行雙側腹股溝區(qū)和右上肢備皮。消毒右手及前臂皮膚至肘上10 cm。選腕橫紋上1~2 cm,橈動脈搏動最強處為穿刺點,1%利多卡因局麻,按seldinger法穿刺橈動脈,置入6F橈動脈鞘管,經鞘管內給予硝酸甘油0.2 mg防止血管痙攣,肝素3 000 U抗凝,選用5F多功能造影導管行左、右冠脈多部位投照,觀察和分析冠狀動脈的病變情況。冠狀動脈狹窄程度以狹窄最明顯處管腔直徑與相鄰正常節(jié)段管腔直徑之比的百分數表示,狹窄程度<50%排除冠心病。
1.3 標本的采集與保存 在肘前正中靜脈抽取3 mL全血,室溫下靜置2 h后以5 000 rpm速度,4℃離心5 min。用微量加樣槍吸取上層血清液移入無菌干燥的EP管內,放至超低溫冰箱內-80℃保存?zhèn)錂z測。避免反復凍融。血樣標本于檢測前1日置于2~8℃冰箱中緩慢融化,備檢測當日使用。
1.4 臨床及化驗資料收集 包括入選者姓名、性別、年齡、體重、身高、吸煙史、糖尿病史及入院時血壓等。心臟多普勒彩超測量舒張早期前向血流峰值速度(E)、舒張晚期前向血流速度(A),計算E/A。測量二尖瓣環(huán)舒張早期峰值速度(E′),計算E/E′。測量左房前后徑、左房容積、左心室收縮末期、舒張末期容積、LVEF等。所用試劑盒為:Ang-2 Immunoassay Kit 檢測試劑盒,BNP測定的ELISA試劑盒。檢測所采集血清標本中的Ang-2、BNP水平。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相關性使用Pearson相關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年齡、性別、體重、身高、血壓、血脂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衰組BNP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衰組射血分數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x±s)
續(xù)表1
項目對照組(n=16)心衰組(n=16)t值P值肺動脈內徑(mm)28.69±5.0728.13±4.330.3360.739左房內徑(mm)42.94±7.6943.88±7.920.3410.736右室內徑(mm)22.38±4.1623.69±4.470.8580.398左室舒張末徑(mm)54.94±8.9960.06±9.321.5810.124左室收縮末徑(mm)51.69±7.9655.94±8.361.4730.151 射血分數(%)50.25±7.8342.13±5.173.4630.002
2.2 Ang-2濃度改變及相關性分析 心衰組血清Ang-2濃度為(3.890±3.600)ng/mL,對照組為(2.180±1.810)ng/mL。兩組血清Ang-2濃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衰組患者血清Ang-2表達水平與左室收縮末期內徑呈正相關關系(r=0.281,P=0.026),與左室舒張末期內徑(r=0.256,P=0.003)呈正相關,與左室射血分數呈負相關關系(r=-0.280,P=0.030),與血清BNP濃度呈正相關(r=0.194,P=0.028)。
慢性心力衰竭作為各種心臟疾患的終末階段,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如何早期識別慢性心衰,改善和提高心衰患者的生存質量,意義重大。內皮功能不全、炎癥、氧化應等被認為是慢性心衰發(fā)生的可能機制。內皮功能不全可能與外周血管重塑等有關。Ang是特異性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的促血管生成的因子。研究發(fā)現,Ang-2的升高與腫瘤、動脈粥樣硬化以及腎臟疾病等密切相關[3],是病理性新生血管生成的一個重要標志。Ang-2能調節(jié)內皮細胞的生理功能,而利于血管生成。本研究比較慢性心衰患者和正常對照組血清Ang-2濃度的變化,結果顯示,慢性心衰患者血清Ang-2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心衰組患者血清Ang-2水平與左室收縮末期內徑、左室舒張末期內徑、血清BNP濃度呈正相關,與左室射血分數呈負相關。
血管生成是指在原有毛細血管基礎上形成新生血管的過程,能動態(tài)調節(jié)促血管形成因子和抑制因子的作用,需要內皮細胞、細胞外基質及許多生長因子相互作用。VEGF、Ang-1和Ang-2在正常生理和病理情況下是血管形成所必需的。其中Ang-2與內皮細胞功能維護、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調控血管完整性都具有重要意義。Ang-2主要刺激新生血管的形成,能調節(jié)內皮細胞生理功能,有利于新生血管的形成。研究發(fā)現心衰患者Ang-2較正常人增高[4],但其研究并沒排除冠心病引起心衰這一病因,不能明確心衰患者體內Ang-2濃度增高的原因。本研究選取的是經冠脈造影檢查排除冠心病的擴張型心肌病患者。Ohtsuka等[5]發(fā)現左室舒張末期及收縮末期內徑大的患者Ang-2濃度較高。心衰患者血清Ang-2濃度變化的原因可能與微血管再生及心室重構有關。Ang-2也是一種強力的促血管生成因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體內Ang-2水平增高并且與LVEF、LVESD、LVEDD等關系密切[6-8]。
本研究從分子水平揭示了Ang-2與慢性心衰的關系。今后進一步研究Ang-2與心功能不全的作用以及調控機制,不僅有助于提高對心衰發(fā)病機制的認識,也可為預防與治療心衰提供新的方法與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