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佚 名
責任編輯:楊 青
宋代著名才子蘇軾、黃庭堅、秦觀、佛印情趣相投,經(jīng)常唱和酬答,結(jié)伴游玩。傳說有一次,四人游一寺院,見墻壁上題有杜甫的《曲江對雨》詩,因年代久遠,其中“林花著雨胭脂□”句的最后一字字跡模糊,看不清楚。四人便商議為這個字補缺。
蘇軾才思敏捷,稍加思索,率先吟道:“林花著雨胭脂潤。”黃庭堅則吟:“林花著雨胭脂老?!鼻赜^緊接著說道:“還是‘林花著雨胭脂嫩’為妙?!狈鹩⌒扌械郊遥従從畛觥傲只ㄖ觌僦洹钡脑娋?。
所補的這四個字,孰優(yōu)孰劣,四人爭得面紅耳赤,各說各的理,互不相讓。寺院老方丈見狀,急忙找到原詩查對,原來最后一字為“濕”。四人仔細玩味,覺得還是“濕”字更好。一個“濕”字,將“潤”的形表、“老”的衰情、“嫩”的色質(zhì)、“落”的姿態(tài)都包容了,融形、情、色、態(tài)于一爐,將“林花著雨”的意境準確生動、形象鮮明地表達了出來。四人無不嘆服杜甫觀察事物的細致,遣詞煉字的匠心。
由此可見,要表達一個意思,可選用的詞不止一個。我們要做的,就是要通過反復推敲、琢磨,找出表意最準確、最生動形象的那個字或詞來,這便是這則趣聞給我們的啟示。
(孫俊強薦文)
附:
曲江對雨杜甫
城上春云覆苑墻,江亭晚色靜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濕,水荇牽風翠帶長。
龍武新軍深駐輦,芙蓉別殿謾焚香。
何時詔此金錢會,暫醉佳人錦瑟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