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軍
小時候,老師告訴我們,作文就是“用你的手寫你的口”。那時不是很明白,還是不會作文。后來自己做了老師,聽語文教育專家在作文講座上講到同樣的話,于是對這句話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結合自己多年的寫作和教學實踐,我認為這句話雖然有道理,在現(xiàn)實中卻并不容易實現(xiàn)。
能說未必會寫。我所教的初中生中,有一個叫江秋華的同學,他上課發(fā)言積極,課間在別人面前也滔滔不絕,但寫起作文來,就搔頭抓耳,無從下筆了。他常常說:“老師,我沒有什么可寫的?!被騿栁遥骸袄蠋煟趺撮_頭?重點要表達什么?怎么過渡?怎么結尾?”最初,他的作文總是寫得很糟。能說的他,為什么就不會寫作文呢?通過了解,我得知這位同學在小學時就喜歡說,不喜歡寫,膽子夠大,頭腦反應敏捷,好表現(xiàn)自己。要他“說作文”他肯說,但他說的“作文”,都是碎片化的,沒有一個主題支撐。
與此相反的是,會寫未必能說。江秋華有個同學叫彭吉濤,膽小,言少口拙,課堂上很少發(fā)言,平常跟同學也沒有多話講,但寫作文時,老師布置的任務,他總是認認真真去完成。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練習,他的作文就很有質(zhì)量了,有幾篇甚至寫得很精彩——其中《我叫了老師一聲媽》還在《初中生》發(fā)表了,這給了他極大的信心。從此,這位同學寫作興趣大增,又有兩篇文章在雜志上發(fā)表了。
這兩個事例看似特殊,其實卻帶有普遍性——很多同學要么能說不能寫,要么能寫不能說,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罷了。那么,怎樣才能解決能說不能寫的問題呢(我們此處討論的主題是這個)?
我們的口頭語言能不能轉化為書面文字呢?答案是肯定的。其實,能說,就具備了寫作的先天要素。說話和作文都是思維活動的結果,能說而不會寫,只是缺乏一些“寫”的經(jīng)驗罷了——話你每天都在說,因為熟自然能生巧,而“寫”就稀少得多了。所以,我認為將語言表達能力轉化為寫作能力的不二法則,就是勤練多寫。如一位農(nóng)業(yè)學專家,他可能說起農(nóng)業(yè)知識來滔滔不絕,卻不一定種得好莊稼,因為種好莊稼是需要經(jīng)過長期實踐的。而一位農(nóng)民,他不一定能說出種莊稼的道理,但他經(jīng)過多年實踐,熟練掌握了生產(chǎn)技能。所以一個人再能說,也需要多實踐;只有勤練筆,才能寫出好作文。
前面提到的江秋華同學,到了初三也能寫出很好的作文了。他是怎樣跳出“能說卻不會寫”這個怪圈的呢?一是我要求他先進行1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練習,幫助他克服畏懼作文的心理。二是我鼓勵他多觀察生活,看到生活中有什么值得寫的,就立刻動筆寫下來。三是我指點了他一些寫作的小技巧,如先仿寫開頭,借鑒名家文章的結構等。經(jīng)過訓練,他的作文水平提升很快,一個學期一個臺階。初三時,他寫了篇《20年以后的我》,將他說話繪聲繪色的才能融入到了作文之中,語言風趣幽默,人物形象鮮明生動。這篇作文在班上傳閱的時候,教室里響起了同學們一陣陣的歡笑聲。
勤練多寫,不僅“熟能生巧”,而且能讓人逐漸克服畏懼心理,一點點地培養(yǎng)出自信心,從而提高對寫作的興趣。只要有了興趣,寫作就根本不是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