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海燕
“鼓鐺——鼓鐺——啪,一個銅元仨?!碑斘抑蒙碛诹鹆ш惲写髲d,色彩斑斕無比驚艷的琉璃制品琳瑯滿目,一眼看到在眾多陳品中晶瑩剔透的鼓鐺,這首小小的兒歌便從我記憶深處響起。對琉璃的最初印象,就是源于這個小小的“鼓鐺”。
我的家鄉(xiāng)萊蕪和博山緊鄰,記憶中小時候最大的樂趣,就是在每隔一段時間的清晨或傍晚,聽到撥浪鼓的聲音。一聽就知道,貨郎來了。小伙伴們會一窩蜂地圍攏過去,挑選或只是眼巴巴看著自己喜歡的東西。貨郎的擔子,在那時的孩子眼里,就是一個百寶箱,無比神秘而珍貴,因為里面裝著的,都是大家魂牽夢縈的東西,所有的夢想和牽掛,就在這一聲聲的撥浪鼓里得到慰藉。大人們會在貨郎那里兌換或者買一些生活必需品,而孩子們最關注的,無非是玩具。在這些玩具里,來自博山的鼓鐺和彈珠,一定是最好的選擇。
鼓鐺,主體形似圓錐,空心,底部極其輕薄。吹這個玩具需要對氣流有相當的控制,在吹的時候底部鼓起,會發(fā)出較為沉悶的“鼓”聲,然后再吸氣,在鼓起的底部彈回來的時候,會發(fā)出“鐺”的聲音,一吹一吸,就會“鼓鐺鼓鐺”。但是因為琉璃制品極其易碎,所以掌握吹的力度就非常重要,若是稍微用力大些,鼓鐺就會“啪”的一聲碎掉了,所以又有“鼓鐺泡、鼓鐺泡,走不到家就打泡”的兒歌。會吹鼓鐺的,一個鼓鐺可以玩好久。所以,學會吹鼓鐺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不然,不會吹鼓鐺,幾下就“啪”的孩子,只能眼睜睜看著那些會吹的孩子,一鼓一鐺吹得歡了。我小時候吹鼓鐺的水平一般,往往是吹幾下就“啪”掉了,如此幾次,還是在每次哭完鼻子后,繼續(xù)滿心歡喜地撲向撥浪鼓響起的方向。
除了鼓鐺,小時候每個人都會玩的另一件玩具,就是彈珠了,各種花色和形狀的彈珠收集了無數,把它們裝在好看的點心盒子里,沒事就和伙伴們拿出來賽一賽。時隔多年,再次看到鼓鐺和彈珠,兒時那點點滴滴的快樂,因為琉璃的美麗,更加熠熠生輝。
借采風的機會,真正地親近了琉璃、了解了琉璃。徜徉在琉璃展廳,如同游曳在藝術的海洋。美輪美奐的色彩,逼真的藝術造型,所有溢美的詞匯用在琉璃身上都不為過。有一組琉璃作品——《等待》,我想這輩子也不會忘記。
在“西冶工坊”展廳里,晶瑩剔透的12個琉璃球宛如母親子宮里的羊水包,包里是一個生命從最初的一顆細胞成長為一個鮮活生命的形象過程。只見第一顆琉璃球里是一顆卵子,第二顆里是一顆卵子和一顆精子的結合,第三顆里是一顆受精卵的形象,第四顆里是胎兒第二個月開始發(fā)育的樣子,第五顆是胎兒第三個月的樣子,以此類推,最終到了第十二個琉璃球里母親懷胎十月時,胎兒將要呱呱墜地的樣子。整個造型堪稱完美,尤其是那些胎兒的形象,實在是太逼真了!那種效果,只能用震撼來形容!甚至一個同行的女伴看著看著下意識喃喃地說:“太不可思議了,這是真孩子嗎?他們是怎么把這些孩子放進去的?”琉璃球里的形象實在太逼真了,整個過程完整而連貫,細胞發(fā)育的漸變,成型后小胳膊小腿的完整,就連將要出生時胎兒腦袋上長出的細細胎發(fā)都纖毫畢現。任誰,都會有真實的生命綻放在琉璃里的瞬間錯覺。
走在琉璃制作的工作間,室外雖已是初夏但仍算涼爽,室內的工人們卻已汗流浹背。琉璃的制作要求非常高,除了要忍受爐前高溫外,還要在制作過程中極具耐心和技巧,這絕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由于材料制作的特殊性,琉璃分為“熱工”和“冷工”兩大類。熱工的琉璃只能在高溫狀態(tài)下成型,并且只能是一次成型,不管是大的器具還是小的造型,都要在制作者手里歷經高溫錘煉。即便是一個小小的“鼓鐺”,也需要制作者具有相當熟練的技巧。
熱工初步完成后,還要進入退熱階段,一件作品能否成為成品、成為精品,還要等溫度退卻后才知道,能成為精品的概率只有十分之一,這只是普通琉璃的概率,若是像“雞油黃”“雞肝石”“松石綠”這樣難度很大的琉璃作品,那更不知道有多艱難了!據說雞油黃的配料,目前只有幾個人掌握,并且還有“十缸九不成”之說,足見一件琉璃精品的問世有多么的不容易。
晚上漫步在琉璃街,在爐神廟前,遇到了一位老人,他曾是博山琉璃廠的工人,從事琉璃制作一輩子,退休后只要天氣允許,每晚都會在琉璃街上坐一會。他告訴我們,原先的琉璃制作工藝一直是如此的不易,現在已經有了很多改進。不知有多少像他這樣的工人,一輩子在博山,一輩子只做琉璃這一份工作。琉璃創(chuàng)造了他們生存生活的條件,他們也創(chuàng)造了琉璃的生命,使一塊簡單的料條,在被用心塑造之后,升華為一件藝術品,在欣賞者的認可和時光的流轉中,獲得一個屬于琉璃的流光溢彩的生命。
站在爐神廟前,俯瞰腳下博山城的萬家燈火,心中久久不能平靜。博山因為琉璃在世界綻放奪目光彩,琉璃因為博山的手工藝人而得以百世傳承?!端帋熈鹆V本愿經》曰:“愿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凈無瑕穢?!?/p>
琉璃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