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秋波
《感悟抱球樁的立身中正》(2017《健身氣功》第3期)是從練形的角度談站樁調(diào)身,《感悟抱球樁的所抱之球》是從感知氣的角度談站樁次第。筆者試圖根據(jù)自身的練功實踐,將抱球樁這個球的體驗分為兩臂之球、丹田之球、身軀之球、周身之球、球中之球和渾圓之球六個循序漸進的功程次第,與同道切磋。
一、手抱之球
也可叫兩臂之球。指兩臂內(nèi)側(cè)至腹部皮表這個空間的一個氣球。這是站樁初級階段首先覺知到的氣感之球。大家都知道抱球樁所抱的是一個氣球,可是這個氣球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因為初練時是根本體驗不到的,而且即使體驗到了手抱之球也是一個假球,因為這是一種外在的感覺而不是內(nèi)在的體驗。
抱球樁對于氣感的體驗應該遵循先外后內(nèi)的功程次第,因為覺知外在氣感要比覺知內(nèi)在氣感容易得多。體驗到外在的手抱之球,就能增強站樁的信心,提高站樁的興趣。從抱球樁所抱之球的趣味上說,沒有手抱之球的體驗,站樁屬于無趣階段;有了手抱之球的體驗,站樁就進入有趣階段;而后慢慢的形成丹田之球則興趣更濃烈,能從興趣階段提升為情趣階段,并升華到真趣階段。這樣就會越站越想站、百站不厭,通過階段性遞進的次第效應,其功夫水平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升了。
怎樣體驗到手抱之球?當調(diào)身至周身中正以后,將意念集中到兩臂內(nèi)側(cè)至腹部這個空間,體會呼吸時在這個范圍的開合狀態(tài)。通過集中精神、專心致志的體會,慢慢的就會感覺到在內(nèi)合的時候手掌有阻力(與游泳手掌劃水時的感覺相似)使之合不攏,在外開的時候手掌也有阻力使之開不出去,就像真的是抱著一個購買來的大氣球一樣富有縮脹力。這種氣感是通過隨著呼吸體會開合而得到的,因為生命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是開合,人體本身就在不間斷的開合著。站樁時并不是兩手有意在空間通過運動形成開合,而是隨著一呼一吸形成了自然的開合狀態(tài)。當手掌有了明顯的感覺以后,再將這種感覺向小臂、大臂、軀干延伸傳遞,慢慢連成一個完整的氣球,兩手所抱之球的感覺就出來了,而后這種氣感會越來越強烈。
這個所抱之球,雖然是假的,但它也是有能量的,它能把你的雙手固定在所抱的位置上而不往下掉,而且雙手還非常輕松,能明顯地感覺到雙手下面有一股上托的氣的力量存在。體驗手抱之球氣感的差異性也很大,有的人站樁不要多久就有這種氣感了,有的人站樁多年仍然沒有絲毫的感覺,但只要不氣餒、繼續(xù)練總會有氣感的。
任何一套功法都有多種練法。健身氣功首練形、次練氣、再練神,即從外到內(nèi)、由實到虛、由動到靜,這是宏觀的普遍性的次第指導規(guī)范。健身氣功特殊性的功程次第是可以直接從練氣入手的,先練六字訣就是直接從練氣入手。體會手抱之球可以從站樁感覺到形體已經(jīng)周身中正開始,也可以在一開始調(diào)形的同時就注重體驗。
在手抱之球階段,由于習練者沒有喚醒丹田,對內(nèi)在氣機沒有體驗,其氣感總是在皮膚表面。要體會內(nèi)在氣感則必須喚醒丹田,因為內(nèi)在氣機是從丹田開始生發(fā)的。
二、丹田之球
也可叫腹腔之球。指以丹田(百會與會陰和神闕與命門兩連線的交點)為中心的在腹腔內(nèi)的氣球。這是喚醒丹田后才能感知到的。丹田之球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次第,也是很多健身氣功愛好者需要突破的一個長功瓶頸。有人把手抱之球的氣感當作寶貝,不向喚醒丹田方向努力,結(jié)果可想而知——沒有真正的內(nèi)在氣機感受。任何功法(練法)都是拐棍,同樣任何氣感都是過程,兩者都要及時扔掉才能繼續(xù)前行。筆者從2008年開始,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認識和突破啟動氣機、喚醒丹田這個次第而撰寫并在《健身氣功》雜志發(fā)表了十余篇與之相關(guān)聯(lián)的文章。這些文章中所有的觀點都具有自洽性、一貫性,尤其是《如何啟動氣機之我見》(2011年第5期),對于喚醒丹田、體驗丹田之球應該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章。這篇文章發(fā)表7年了,它在突破啟動氣機的認識和實踐方面,仍被筆者所推崇。練功首先必須從理上懂得:沒有喚醒丹田就體驗不到內(nèi)在氣機的運行,就始終在練呼吸之氣和身體表皮的感受,而不是在練內(nèi)在的氣機,也始終體驗不到丹田之球;如果體驗到了內(nèi)在氣機的運行,則已經(jīng)喚醒了丹田。只有喚醒丹田,才能真正理解抱球樁抱的是一個什么樣的內(nèi)在之球,它是意識可以感知到的真真切切的內(nèi)在氣機運行的動態(tài)之球,是意識活動產(chǎn)生對氣機反應的一種圓球形的動態(tài)感覺。
為什么都崇尚站樁,因為內(nèi)功比外功重要。喚醒丹田是內(nèi)功基礎(chǔ),抱球樁是喚醒丹田的極好功法,若將其成為喚醒丹田的主功,則一定能夠自然而然的將丹田喚醒。所謂“摟草打兔子——捎帶的”,在這里就是既取得強健身體的功效,又喚醒了丹田。
當手抱之球的氣感非常明顯,幾乎是一開始站樁就完全可以體驗到的情況下,就應該將此氣感拋開,開始體驗以丹田為中心的丹田之球。這是一個通過呼吸開合丹田部位的以假成真的過程。喚醒丹田前只是理悟,喚醒丹田后才是證悟,即從假到真。練功有了內(nèi)在氣機的真實體驗,才能真正明白丹田才是呼吸換氣的場所。如果專心于丹田氣機,就會自然的忘卻口鼻呼吸(不是沒有口鼻呼吸),而只知丹田的開合翕張(斂縮舒張)。丹田之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次第。它成為很多人的一個練功瓶頸,必須下功夫加以突破。
作為練功次第,當已經(jīng)體驗到丹田之球以后,就沒有必要再專門體驗手抱之球了?!缎我馊姆ā酚小暗ぬ锉猓瑲獠煌馍ⅰ敝f。專心體驗丹田之球而不再專門體會手抱之球,這就是次第、階段性、循序漸進的重要性,也是遵循了“過了河就不要把船背著”的這句練功術(shù)語。當體驗到丹田之球以后,如果再來試著體驗手抱之球,那感覺就大不同了,氣感更強了。因為功夫水平提升了,對氣的敏感度提高了。
三、軀干之球
也可叫三腔之球。指上至胸腔頂部、下至盆腔底部范圍內(nèi)的胸、腹、盆三腔合為一體的氣球。
隨著練功的深入,隨著氣機的開合聚散,內(nèi)在氣機在身體內(nèi)不斷的充足擴散而充滿整個軀干,則稱為軀干之球。其中要經(jīng)過形成中丹田和二田合一的功程次第,具體內(nèi)容詳見《健身氣功》 2013年第2期《調(diào)攝周身氣機之我見》中的“二田合一”。這個時候的內(nèi)在氣機運行的感覺更大、更清晰。也可以試著體驗所抱之球仍然是手抱之球,即兩臂內(nèi)的氣球與軀干之球內(nèi)外合二為一的感覺。需要明確的是這只是體驗一下,因為此文的所抱之球既是兩手在抱,更是心意在抱。練功一定是一個不斷扔掉其感覺的遞進過程,從體驗到丹田之球開始就要扔掉手抱的概念和境界,兩手與兩腳一樣,只是整個身體的一部分而已,練功要慢慢地進入整體性。
練功要漸入整體性,必須強調(diào)覺知氣感。氣功前輩馬濟人對練功感覺非常重視。他說:“應該把種種感覺作為練功中機體現(xiàn)象、機體變化的研究課題來處理?!眰鹘y(tǒng)氣功的“征候”指的就是氣感?!叭腴T先站三年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意識對氣的敏感度。抱球樁雖然不刻意追求氣感,但在樁架中正的前提下“覺知體驗氣感就是在練功”,這種覺知體驗是從手掌開始的。提高意識對氣的敏感度其實就是練氣感,對手抱之球和丹田之球的體驗,都是依賴于氣感的。氣感從手掌及兩臂再到丹田及軀干,由外而內(nèi),由小而大,這個功程次第是通過察覺氣感而實現(xiàn)的。察覺氣感有利于集中精神、專一心念,有利于松靜自然、循序漸進,有利于增益興趣、提高效果,實質(zhì)上就是練功夫。察覺氣感從手掌開始,手掌又從勞宮穴開始,所以抱球樁的初始階段,意念在勞宮和手掌是一個體驗氣感的重點內(nèi)容。如果長期沒有氣感,顯得站樁枯燥乏味,增強練功信心就很渺茫。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