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霽軒
我懷著朝圣的心態(tài)靠近都江堰。
登上長城的時候,沒有這種心態(tài);走進故宮的時候,沒有這種心態(tài);面對兵馬俑的時候,同樣沒有這種心態(tài)。唯有面對都江堰,我真切感受到了這份虔誠。
一對父子,離去兩千年之后依舊讓無數(shù)后來人緬懷追憶;一個居于西南一隅的水利項目,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和景觀之一。
我沒有理由不虔誠。
都江堰是壯觀的。
站在伏龍館前,只見江水浩浩蕩蕩、洶涌澎湃,如脫韁野馬,勢不可擋,直到撞上江心的魚嘴分水堤,刷地分割成兩股水流直竄出去,分別與一道堅壩發(fā)生碰撞,轉身改向再次撞向另一道堅壩,才按照筑壩導流的設計要求調整方向,狂奔而下,經(jīng)飛沙堰溢洪道分洪后,直奔寶瓶引水口,而后緩緩流淌,分流到成都平原大大小小的河道水渠,滋生出了名揚天下的天府之國。
當年,卻不是這樣的。
公元前256年,李冰受命就任蜀地時,成都平原是一個水旱災害十分嚴重的地方?!靶Q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李白在《蜀道難》中描述的慘狀就是那時的真實寫照。這種狀況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的自然條件造成的。岷江出岷山山脈,從成都平原西側向南流去,對整個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懸江,落差竟達270多米。在古代,每當岷江洪水泛濫,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災,又是赤地千里,顆粒無收,成為古蜀地生存發(fā)展的一大障礙。史書記載:“漫無荒煙,洪水滔天,岷江水患,蜀地洪災,莊稼歉收,百姓困苦?!?/p>
李冰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出任蜀郡太守的,他所有的追求,似乎都濃縮在這個工程上了。日復一日,李冰以巨大的智慧、勇氣和毅力,率領蜀地百姓與兇悍的岷江鏖戰(zhàn)。整整8年,終于大功告成。從此,猛如惡蛟咆哮而下的千里岷江,被都江堰這條伏龍鎖鏈緊緊縛住,不再肆虐為害,成了蜀地百姓肥田沃土的最大倚仗。
江水轟鳴中,我仿佛看到,炎炎烈日下,衣袂飄然、手持鐵鍤的太守李冰,率領無數(shù)勤勞壯實的蜀地百姓,喊著最樸素的號子,揮舞最簡單的勞動工具,開山作堰,截河分流……蜀地有幸,迎來了李冰。一個愛民如子的地方官員,一個智慧能干的技術長官,對任何一個地方都是最寶貴的財富。因為有了李冰,災患遍地的蜀地終成天府之國。
李冰有幸,來到了蜀地。如果沒有這樣一個治理地方的機遇,沒有一個奉命于危難之際的機會,而一直侍奉于朝堂之間,也許朝廷多了一個精干的官吏,世間就少去了一項彪炳千秋的工程。
消除水患應該是每一任地方官員想解決的難題。但,為什么只有李冰成功了?他掌握了科學規(guī)律!
都江堰的整體設計,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技術精密,符合水利科學原理。都江堰建在山川與平原的咽喉要沖,主要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工程采用“無壩引水”的技術。魚嘴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飛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調節(jié)水量的作用。寶瓶口控制進水流量,內江水經(jīng)過寶瓶口流入成都平原灌溉農田。三大工程巧妙利用天然地勢和彎道水流規(guī)律協(xié)調運行,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自然的人為破壞。且不說開山鑿石的難度,僅僅水的流向、流量、落差等計算,在今天也是復雜的技術難題。李冰在這個過程中體現(xiàn)了科學精神和技術素養(yǎng),他的“深淘灘、低作堰”、“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等治堰治水經(jīng)驗迄今仍行之有效。按照設計,內江要從玉壘山山體中穿過。這是一座石山,沒有炸藥,怎么挖通?李冰的辦法是先用柴火堆在石山上燃燒,將石山燒得發(fā)燙,然后猛然澆上冷水,使石山在冷熱之中形成裂縫。民工就順著裂縫將石山分解為一塊塊石頭運走,歷時8年,終成其功。
然而,修建容易保存難。
李冰制定了對都江堰的“歲修”制度。所謂歲修,就是每年對大堰進行修理、清淘。淘挖淤積在江底的泥沙,以免內江水量過小,不夠灌溉。兩千多年的時間里,“歲修”制度一直得到了堅持。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專門調派兵丁一千兩百人守護都江堰,設專職堰官進行管理。
在伏龍觀前堰功道兩側,矗立著許多雕像:諸葛亮、高儉、盧翊、阿爾泰、丁寶楨……一任任蜀地官員,秉承了李冰的精神,他們中的每一個人,與都江堰同輝。
兩千多年來,都江堰經(jīng)歷了許多次大規(guī)模修繕。特別是近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灌區(qū)范圍的擴大,幾乎是脫胎換骨的修繕。從1936年開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漿砌卵石技術對渠首工程進行維修、加固,并增加了部分水利設施。每一次的大堤加固、河床疏通排淤,單就強度之大、勞動之艱辛而言,不亞于當年建造都江堰。
都江堰的功能也在代代傳承中遞增擴大,澆灌范圍從成都平原延伸至川西平原。1949年,都江堰灌溉農田面積280多萬畝;到21世紀初,灌區(qū)擴展到1000多萬畝。
我們最后游覽了二王廟。
二王廟是當?shù)匕傩諏iT為祭祀李冰、李二郎父子修建的。我在想,接受跪拜未必是李冰所愿,但作為一郡太守,他一生為黎民憂,為蒼生計,為百姓謀,雖然他已逝去兩千多年,但分明又沒有離去,依然守護在滔滔岷江邊……
壯哉!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