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鋒 黃 凱 劉岱松 魏小慧 李明剛
1.1 材料 供試寄主植物:油菜(Brassica napus)。供試蚜蟲:煙蚜(桃蚜)[Myzus periscae(Sulzer)]2015年誘捕于湖北房縣城關鎮(zhèn)郊區(qū)。供試繭蜂:煙蚜繭蜂(Aphidius gifuensis)(湖北恩施煙草科學研究院提供)。
1.2 試驗方法
1.2.1 試驗地點和設施設備 湖北房縣土城鎮(zhèn)土城村、野人谷鎮(zhèn)西坪村、上龕鄉(xiāng)范家埡村,海拔分別為800、1 000、1 200 m。各海拔高度分別設置單棚、雙棚、增溫棚(規(guī)格均為長×寬×高=3 m×3 m×3 m)。
1.2.2 寄主植物培育 2016年9月1日,培育供試寄主植物油菜200株。寄主植物的栽培管理采用當地的方法措施。12月1日選擇壯苗移栽入花盆中(高30 cm、內徑15 cm),共150盆。9月20日,將盆栽寄主按各處理10盆分別放置。
1.2.3 蚜蟲飼養(yǎng) 10月20日,采用撕片法接蚜(蚜齡選擇在3齡以上)。接種量為20頭/株,各處理接12盆。接蚜后,每隔3 d澆水1次,單株蚜量大于50頭后,每隔2 d澆水1次。煙蚜在接蜂前統(tǒng)一放置于各處理設施內隔離飼養(yǎng)(50目紗網隔離)。
1.2.4 接蜂 12月1日,單株蚜量達200頭時接蜂(蜂蚜比1∶50),按12盆四個周期使用(30 d為1個周期),每個處理單周期接種3盆。
1.2.5 循環(huán)接種 分別在2016年12月1日,2017年1月1日,2017年2月1日,2017年3月1日,將連續(xù)的上周期寄主植物上的僵蚜收集并轉移到替換盆栽寄主上。按處理分別記錄蚜蟲、僵蚜、蚜繭蜂數量。
2.1 各處理活蚜數量調查結果及分析 從圖1可以看出,海拔1 000 m和1 200 m處的單棚在2月1日時煙蚜存活數為0,其他處理在達到最低點后數量開始逐漸提升。海拔800、1 000、1 200 m的增溫棚及海拔800 m位置的雙棚,蚜蟲數量回升的速度較其他處理相比較快,3月1日煙蚜數量分別達到各自越冬前最大數量的63.29%、41.13%、37.67%、36.00%。
2.2 各處理僵蚜數量調查結果及分析 從圖2可以看出,增溫棚(海拔800 m)、增溫棚(海拔1 000 m)、增溫棚(海拔1 200 m)三個處理的增長倍數分別為3.75、3.67、3.95,均高于9個處理的平均值。隨著時間的變化,各處理的寄生率均顯著下降,且在2月16日前后下降到最低值,除雙棚(1 200 m)、單棚(800 m)兩個處理在2月16日僵蚜數量降至0,其余處理在降至最低點后數量開始增加。
圖1 不同處理的蚜蟲生長動態(tài)
圖2 不同處理的僵蚜數量變化
本試驗證明:房縣海拔在800 m的地區(qū)可以采用單棚實現煙蚜的越冬保育;海拔高度在1 000 m的地區(qū)可以采用雙棚;海拔在1 200 m的地區(qū)可以采用增溫棚;就蚜蟲越冬結束后的增長速度而言,處理增溫棚(海拔800 m)的煙蚜增長速度最快,因此,有條件的地區(qū)可以推廣使用。
越冬結束后,增溫棚三個海拔、雙棚(海拔是800 m和1 000 m)僵蚜數量分別增長至各自首次接蜂數量的80.95%、110.64%、70.0%、88.09%、87.5%。證明在房縣地區(qū)增溫棚、雙棚(800 m和1 000 m)可實現蚜繭蜂的循環(huán)飼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