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海青,李志印,周立華
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湖北武漢430064
居住艙室作為船員休息的主要場所,其內部空氣環(huán)境直接影響著船員居住的舒適性。艙室空氣環(huán)境主要指空氣熱舒適性和空氣品質,合理的氣流組織分布是提高艙室環(huán)境舒適性的根本保障[1]。目前,計算流體力學(CFD)技術已成為艙室內氣流組織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2-4],而將CFD技術應用于艙室氣流組織仿真計算也受到了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Liu[5]使用Airpak軟件對船舶空調艙室的室內熱環(huán)境進行了仿真優(yōu)化。Chen等[6]分析了送風方向對艙室內空調環(huán)境的影響。郭寶坤等[7]采用CFD技術對冬季工況船用布風器的射流流場進行了研究。梁彥超[8]針對某船艙室內的高溫區(qū)域提出了通風系統(tǒng)的優(yōu)化措施。李培銘等[9]針對變風量空調系統(tǒng)的不同工況,對艙室氣流組織進行了數(shù)值分析,提出了符合變風量空調艙室舒適性氣流分布要求的送風方案。劉亞琴等[10]采用局部射流送風技術,利用CFD軟件對船舶機艙通風系統(tǒng)進行了數(shù)值優(yōu)化。張衛(wèi)東等[11]依據(jù)艙室內溫度場和速度場的分布,通過改變風量分配和風口形式等方法對艙室氣流組織進行了CFD數(shù)值優(yōu)化研究。曹紅波等[12]采用CFX軟件對某典型艦船動力艙室大氣環(huán)境進行仿真研究,通過與實船測試數(shù)據(jù)的對比表明,CFX軟件可以實現(xiàn)艦船艙室大氣環(huán)境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并對其流場分布進行優(yōu)化。李以通[13]建立了船舶居住艙室氣流分布的綜合評價體系,對采用4種布風器送風情況下艙室內的氣流分布進行綜合評價,給出了船舶居住艙室布風器選型的初步建議。上述研究工作為船舶居住艙室氣流分布的優(yōu)化設計以及提高艙室居住性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技術參考。
鑒于上述研究均側重于艙室內的空氣熱舒適性。本文擬針對艙室相對封閉、空間狹小、人員眾多、空氣污染物濃度情況,綜合考慮氣流組織熱舒適性及空氣污染物濃度等因素,采用CFD方法研究送風角度、送風溫度和送風量等參數(shù)對居住艙室空氣環(huán)境舒適性的影響,以得到較滿意的送風方案,為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提供理論依據(jù)。
本文提出了一種四人間居住艙室的三維簡化模型,如圖1所示。艙室尺寸為2.115 m×1.911 m×2.02 m(長×寬×高)。送、回風方式為上送下回,即送風裝置采用方形散流器,有效通風面積0.024 m2,模型中尺寸簡化為0.155 m×0.155 m,風口距地面1.8 m,回風口尺寸為0.2 m×0.2 m。船員簡化為長方體模型,尺寸為0.2 m×0.3 m×1.6 m,口鼻等人體呼吸口用0.02 m×0.04 m的長方形代替。
為便于求解,本文對居住艙室內的空氣流動進行如下相關合理假設:
1)居住艙室內氣體為不可壓縮,且符合Boussinesq假設,認為流體密度僅對浮升力產生影響;
2)氣流為低速、不可壓縮流;
3)流體與熱源間的換熱為對流換熱,不考慮輻射熱;
4)流動為穩(wěn)態(tài)湍流;
5)艙室除送風和回風口外,密閉性良好。
根據(jù)以上假設,本文中的湍流模型采用工程流場計算中常用的標準k-ε模型,其控制方程如下[14]:
式中:k為湍流動能;η為分子粘性;ε為湍流耗散率;u為某方向速度;ρ為密度;t為時間;c1,c2,cμ為常量,一般分別取為 1.44,1.92和 0.09;σk,σε分別為k方程和ε方程的湍流普朗特數(shù)(Prandtl number),分別取為1.0和1.3。
本文用于研究的居住艙室采用六面體非結構混合網格,根據(jù)空調領域相關CFD數(shù)值模擬軟件對模型進行網格劃分。對送風口和回風口等溫度及速度梯度變化大的區(qū)域進行局部網格加密。選取第2.3節(jié)方案中典型截面的計算結果進行網格無關性驗證,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以可看出,網格數(shù)為150×104與網格數(shù)為200×104時的計算結果相近。為提高計算效率,取網格數(shù)為150×104。具體網格劃分如圖2所示。
表1 網格無關性驗證結果Table 1 Reliability verification of grid independence
夏季工況下居住艙室總的熱負荷不變,設計溫度為27℃。當送風溫度分別取為16℃和18℃時,根據(jù)艙室內負荷平衡進行概算,得到所需送風量相應為216和267 m3/h。居住艙室模型的邊界條件設置如表2所示。
表3給出了通過改變送風角度、送風溫度和送風量形成的4種不同送風方案。根據(jù)不同送風方案對艙室內的氣流組織進行數(shù)值計算。
居住艙室內環(huán)境舒適性的評價指標包括2個方面:熱舒適性及空氣品質。熱舒適性主要包括室內氣流組織的溫度、風速、相對濕度和PMV指標等。其中,PMV指標考慮了人體活動程度、衣服熱阻(衣著情況)、空氣溫度、平均輻射溫度、空氣流速和空氣濕度等6個因素。綜合評價環(huán)境熱舒適性的PMV指標如表4所示[15]。
表2 邊界條件設置Table 2 Boundary condition setting
表3 不同送風方案變量參數(shù)Table 3 Variable parameter of different air supply schemes
表4 PMV指標Table 4 PMV indices
艙室空氣中的CO2濃度是評價艙室空氣品質的一項重要指標。為降低能耗,盡量減少新風量是導致艙室內空氣品質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為滿足夏季工況下居住艙室內環(huán)境舒適度的要求,表5給出了氣流組織的評價指標。GB/T 17094-1997標準規(guī)定了室內空氣中CO2濃度小于0.10%,本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該指標取為小于或等于0.08%。
表5 設計參數(shù)Table 5 Design parameters
采用ANSYS 14.0軟件對4種送風方案進行模擬計算后,分別選取距地面0.2,0.7,1.2和1.7 m處的截面中心點,即對應于人體的小腿部位、人體在下鋪躺下的位置、人體站立時的胸部以及上鋪高度附近、人體站立時的頭部位置,如圖3所示。
為驗證數(shù)值模型的準確性,根據(jù)表2所述邊界類型構建模擬艙室,其中人員負荷及滲透熱負荷利用電熱器模擬,將模擬艙室方案1試驗測試結果與數(shù)值模擬結果進行對比,試驗測點與數(shù)值計算讀取點相同,均為各截面中心點。選取溫度為典型參數(shù)進行對比,對比結果如表6所示,誤差在7%以內,滿足數(shù)值計算要求。測試值稍高于模擬值,主要是由模擬艙室墻壁及門縫漏熱引起。
表6 溫度對比Table 6 Temperature comparisons
由圖3所示截面,統(tǒng)計各截面的送風風速、送風溫度、相對濕度、PMV和CO2濃度等參數(shù)的平均值,根據(jù)各參數(shù)的評價指標,對比分析各方案的計算結果。
圖4所示為不同送風方案下各截面的風速對比結果。由圖可知,4種送風方案均滿足要求,其中前3種方案風速分布比較接近,且距地面高度分別為0.2,0.7和1.2 m的截面風速相同。這表明,當送風量相同時,改變送風溫度和角度對風速分布影響較小;減少送風量后,方案4各截面的平均風速較小。
圖5所示為不同送風方案下各截面溫度對比結果。由圖可知,方案3的平均溫度低于設計溫度,方案1,2,4的平均溫度與設計溫度較為接近。這表明,當送風量相同時,改變送風角度對溫度分布影響較小,降低送風溫度并減小送風量可滿足溫度要求。
圖6所示為不同送風方案下各截面相對濕度對比。由圖可知,方案4的相對濕度低于設計要求,方案1,2,3的相對濕度分布差異較小,略高于設計要求。這表明,當送風量相同時,改變送風溫度和角度對居住艙室相對濕度分布影響不大,降低送風溫度和送風量會導致艙室內相對濕度減小。
圖7所示為綜合分析艙室室內空氣環(huán)境熱舒適性得到的各送風方案的PMV值對比結果。由圖可知,除方案3外,其他3種送風方案均滿足設計要求;方案3的平均PMV值小于-1,空氣環(huán)境微涼;方案4的平均PMV值更接近于0,空氣環(huán)境最適中。方案4各截面的PMV值云圖如圖8所示。從云圖分布可以看出,大部分區(qū)域的PMV值在-0.75~0.75范圍內,分布比較均勻,熱舒適性適中;風口附近的PMV值較低,這是由于風口附近區(qū)域風速較大,影響了熱舒適性。綜合來看,方案4的熱舒適性最好,因此適當降低溫度和送風量可以提高室內空氣環(huán)境熱舒適性。
分析不同送風方案對艙室室內空氣品質的影響。圖9給出了CO2濃度的對比結果。由圖可知,方案4的CO2濃度最高,其他方案的CO2濃度相差不大,4種送風方案均滿足設計要求。送風角度、溫度等對CO2濃度影響較小,而降低送風量會導致CO2濃度升高,因此,送風量過小將使得艙室內CO2濃度超標。
綜合4種送風方案熱舒適性和空氣品質的對比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采用方案4時氣流組織熱舒適性最好,CO2濃度雖然增加了但滿足設計要求,因此艙室內的空氣環(huán)境舒適性更好。
本文采用CFD方法對夏季工況下四人居住艙室的空氣環(huán)境舒適性進行了數(shù)值計算。通過改變送風角度、送風溫度和送風量生成了4種送風方案。根據(jù)空氣熱舒適性及空氣質量評價指標,對比分析了4種不同方案的數(shù)值計算結果。研究結果表明:采用散流器送風,當送、回風方式為上送、下回且送風角度分別為30°和45°時,對模擬結果的影響不大,可以根據(jù)需要適當調整送風角度;適當減小送風溫度和送風量可降低體表吹風感,提高氣流組織熱舒適性。
需注意的是,送風溫度過低易導致結露,使艙室內空氣相對濕度減小,從而降低氣流組織熱舒適性,而減小送風量則會降低空氣流通性,使艙室內CO2濃度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