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
歷史上有許多花樣百出、離奇萬分的案件,今天拿出來說說,很值得引以為戒。從古至今,商人牟利的案例不勝枚舉,就拿古老的鹽業(yè)來說吧,鹽商們挖空心思地套用各種作弊手段,其中有—樁發(fā)生在清代嘉慶年間的鹽政案,那作弊手段可謂“創(chuàng)意滿分”。
時間:清代嘉慶年間
案發(fā)地點:長蘆鹽場(中國四大鹽場之一,原來歸滄州長蘆鹽運使管轄,后來改成了天津)
背景
清代的鹽政和明代一樣,商人需要購買鹽引(即銷售許可證)去鹽場換取等量鹽貨,再運去全國各地按規(guī)定價格銷售。從雍正年間開始,每一張鹽引可以換取300斤基本鹽,再加上鹽引所屬區(qū)域的鹽耗。比如說,直隸鹽引,要加10斤鹽耗;河南鹽引,要加15斤。鹽商手持鹽引,從鹽場換回生鹽之后,需要在鹽坨(此處是地名,在東浮橋南到季家樓村的灘地上存放鹽坨,故而得名)雇傭人手,分割打包,謂之“筑包”。每一包鹽,要和一張鹽引+鹽耗相當。比如你手里有一張直隸發(fā)的鹽引,那你筑一包就是310斤,可以少,不能多。筑完包,鹽商把這些運到長蘆批驗所,交由官府檢驗。
從鹽商的角度來說,筑包當然是越重越好,能多夾帶一斤,自己就多賺一斤的利潤。他們一定會無所不用其極地鉆空子。因此官府對筑包的重量監(jiān)督很嚴,筑完之后,要進行“秤掣”。
一般鹽商的作弊手段,無外乎鹽包夾帶,賄賂掣簽官吏等,很少有人對大鹽秤有什么想法。因為批驗所的秤,用的是工部制作的標準砝碼,精銅質地,上面還刻著年代和重量。這些砝碼分為100斤一個,20斤一個,10斤一個,5斤—個。
案件詳情
嘉慶十二年,長蘆鹽政重新檢驗了舊砝碼,發(fā)現(xiàn)問題很大。官方標準是16兩為1斤,而這些砝碼卻是以17兩3錢為1斤。這可麻煩了,因為鹽商是按16兩1斤去賣鹽的,從長蘆買鹽卻按17兩3錢為1斤買。大秤進,小秤出,利潤巨大,這不挖朝廷墻腳嘛。于是長蘆鹽政申請重新鑄一套標準砝碼,是一套九塊的:50斤砝碼6塊,10斤砝碼1塊,5斤砝碼1塊,13斤11兩砝碼1塊。
可鹽商們覺得這個方案太虧了。其中兩個有力鹽商樊宗清、查有圻,他們從天津運司衙門的靳書紳一路聯(lián)絡,把銀錢送到了工部書吏韓詠昌手里。韓詠昌找到負責鑄造砝碼的工匠高文瑞,要他設法在砝碼重量上造假,事成送他百兩紋銀。高文瑞覺得這事很簡單,鑄造時直接給每一個砝碼增加了幾斤。沒想到工部檢驗細心,檢查50斤砝碼時發(fā)覺過重,索性全數(shù)退回,讓他重新磨準。高文瑞沒辦法,只好老老實實按照訂單標準,重新把九塊砝碼磨準。與此同時,他自己弄了點銅料,偷偷鑄了10斤、5斤、13斤11兩三個假砝碼,增重合計6斤4兩。工部這次檢查九塊砝碼無誤,由官員王朝蘭裝箱發(fā)運。王朝蘭到碼頭時,夜色已深,便把砝碼寄存在碼頭,準備一早出發(fā)。當時長蘆鹽政派來交接的人正是靳書紳。他伙同高文瑞偷梁換柱,把三塊真砝碼換成增重砝碼。
這件事做得神不知鬼不覺。新砝碼從嘉慶十二年九月二十日啟用,一直用到嘉慶十七年八月,前后共五年。這五年里,凡是在長蘆鹽政過秤的鹽包,每一包都多出13斤11兩的法定便宜和6斤4兩的非法便宜。加在一起,和原來的24斤其實所差無幾了。
案件告破
砝碼的問題,鹽商們都心知肚明,誰也不去說破,大家開開心心運著鹽包發(fā)財。一直到嘉慶十七年,才有一位叫李仲昭的御史揭破了此事,要求朝廷徹查。朝廷聞之震怒,一路查到底,所有涉事人員都捉拿深究。而對于鹽商們知情不報的舉動,朝廷也決定嚴懲,派出專業(yè)官吏仔細計算:使用偽碼期間,一共運出去4843201份鹽引,這些都能查到經手鹽商,各家按份額交罰款。比如查有圻一家就占了571885份鹽引,獲利75620兩銀子,加罰五倍……你們自己算算吧。其他鹽商繳納的罰款,平均也有十幾萬兩。僅此一案的罰款數(shù)額,也夠嘉慶再吃飽一回了。
查有圻家也真是豪奢,兩年內就把罰款交清了,查有圻的老母親還額外交了三萬兩,給兒子贖罪,免于流放。不過在道光四年,查有圻又被查積欠鹽課二百萬兩,革去鹽商資格,從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