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大黑貓
要說人類最牛的成就之一,沖出地球遨游太空肯定排得上前幾名,但更牛的不是咱們沖得出去,而是收得回來。這技術(shù)為啥更高端,有必要搞清楚。
從“天宮一號”說起
2018年4月2日8時15分左右,中國第一座空間站“天宮—號”再入大氣層,落區(qū)位于南太平洋中部,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過程中燒蝕銷毀,這座于2011年9月29日發(fā)射升空的空間站正式謝幕。自人類進入宇航時代以來,相當多航天器到達使用壽命后都這樣終結(jié)。在“天宮一號”前,報廢的蘇聯(lián)空間站“和平號”也是于2001年3月23日再入大氣層燒毀。為保障它的殘骸不落到有人區(qū),還專門發(fā)射了一艘“進步號”飛船補給燃料以調(diào)整軌道。較小的航天器,如一般衛(wèi)星,不調(diào)整也能完全燒掉,就像一場人造流星雨。如果不希望燒毀,就必須進行專門設計和操作,并安裝防熱罩等設備,簡單地說,就是采用回收技術(shù)。
高度和垂直著陸
飛行的標志是獲得高度,擁有高度就擁有勢能,消耗勢能獲得動能,因此回收飛行器就是要緩慢可控地釋放這些能量。
最早的載人飛行器是氣球。1783年,蒙特哥菲爾兄弟發(fā)明的熱氣球升空。氣球只提供高度,也就是勢能,因此放氣減少浮力就能直接返回地面。直到現(xiàn)在,正常情況下載人氣球都是這樣回收的。
為了防止意外跌落或其他故障,降落傘被作為氣球的救生器材發(fā)明出來。它依靠張開傘衣增加空氣阻力來消耗勢能,減緩自高處下落的加速,實現(xiàn)“軟”著陸。目前降落傘在多種飛行器回收和救生中被廣泛采用,是應用最廣的回收技術(shù)。
氣球不能自主飛行,添加動力后就成為飛艇。飛艇在20世紀初廣泛用于運輸,因為充裝氫氣安全性差,已基本淘汰。目前充裝氦氣,安全性較高的飛艇還有應用。輕于空氣的飛行器體積龐大,速度很難滿足現(xiàn)代交通需要。
速度、水平著陸、飛機救生
利用機翼和空氣相互作用將部分動能化為升力,可以構(gòu)成滑翔機和普通飛機,鳥類也是這種飛行原理。直升機的旋翼相對空氣轉(zhuǎn)動,即使機身不前進,也同樣可以產(chǎn)生升力。這些統(tǒng)稱為重于空氣的飛行器。這類飛行器的升力與流經(jīng)翼面的空氣速度有關,不能像氣球、飛艇那樣靜止懸浮。所以,它們的回收不能只減少升力,還要減少翼面水平運動速度。
直升機的兩種減速過程可通過減少旋翼轉(zhuǎn)速同步完成,所以能垂直起降。固定翼飛機需要一定長度的跑道來加減速,從而完成起降,這個過程中一般用輪子支撐。如果在冰雪地,滑橇可以代替輪子,還有些輕型飛機像鳥一樣靠駕駛員雙腳起降。飛機的這個部分統(tǒng)稱“起落架”。
因此,起落架和跑道也是—種應用十分廣泛的飛行器回收技術(shù)。
現(xiàn)代飛機飛行高度和速度逐步增加,大型飛機重達數(shù)百噸,對跑道要求高,如果不能抵達指定機場,就很難成功著陸。因此,除了通常的起落架外,在戰(zhàn)斗機等乘員較少的飛機上還備有跳傘救生設備,必要時可彈射跳傘,犧牲飛機來保證飛行員安全。遺憾的是,由于技術(shù)要求太高,大型客機目前還不能采用這種手段。
更高、更快:火箭和飛船回收
1957年,人類發(fā)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從那時起,針對偵察和載人飛行等需要,人們開始研究火箭和飛船的回收技術(shù)。這一技術(shù)包括兩方面:首先,是減速脫離環(huán)繞軌道,再入大氣層,由于和越來越稠密的空氣劇烈摩擦,在減速同時會放出大量熱,必須安裝防熱罩并把再入部分設計成合適形狀。之后,要進一步減速并吸收由高空下落轉(zhuǎn)化的機械能,可以采用降落傘或滑翔等手段,甚至安裝航空發(fā)動機,像普通飛機一樣飛行。
因此,航天器回收綜合了現(xiàn)有多種飛行器回收技術(shù),成本和技術(shù)水平很高。大型空間站因為體積重量太大,通常不進行整體回收。
最早的可回收航天器是返回式衛(wèi)星和載人飛船,二者技術(shù)基本相同,主要采用鈍頭拋物線形外殼加表面燒蝕防熱罩,最終降落傘減速。為了進一步減少降落速度,一些飛船在返回艙安裝減速火箭,接近地面時點火緩沖。
稍后,美蘇相繼開發(fā)了水平著陸的可回收航天器,即航天飛機。航天飛機外形類型固定翼飛機,表面覆蓋防熱瓦,再入大氣層減速后利用機翼滑翔,在機場降落。美國航天飛機的火箭助推器也可回收,它的前錐段里有降落傘,燃燒完后與主體分離,降落在海上,打撈修理后可重復利用。但美國航天飛機的燃料箱只能一次性使用,所以是部分可回收,蘇聯(lián)航天飛機也是靠不可回收的火箭發(fā)射。
進入新世紀后,一種完全可回收火箭,“獵鷹9號”(Falcon 9)被開發(fā)出來。它的一級火箭采用垂直降落回收。為保證火箭“站”到回收區(qū),對著陸支架、姿態(tài)控制和發(fā)動機有很高要求,通過3次點火,可把下落速度由每秒1300米減速到每秒2米。這是飛行器回收技術(shù)的一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