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華 張立花 蔣迎瑞
本文通過對“二拍”中委婉詞語的用例進行分析,分別從委婉詞語文雅求美的心理性、時代話語特色和運用的普遍性等角度出發(fā),從而歸納和總結其語用特色。
一、文雅求美
中國是禮儀之邦,人與人的交際十分注重禮儀規(guī)范。中國人重視語言修養(yǎng),講究“非禮勿言”。只要有可能,人們總是選用雅言,禁用穢語。
“二拍”中文雅求美的委婉詞語的運用,我們認為大致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其一,凌濛初作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yǎng)、有文化素養(yǎng)的文人,寫作時遇到那些不潔、不雅的事物時采用委婉詞語的說法便是情理之中的了。如:
水火之事,小心謹秘,并不露一毫破綻出來。(初 卷十九 230)
“水火”是大小便的婉稱。因人內(nèi)急時,如處水火之中,故稱。因為謝小娥是女性,因此作者文雅地稱其大小便為水火之事。
此必有人家干甚緊事,帶了來用,因為登東廁,掛在壁間,失下了的,未必不關著幾條性命。(初 卷二十一 263)
“登東廁”婉言上廁所,舊時建筑,房屋多建在房屋東角,故名。人們認為大小便是不潔、不雅之事,難以啟齒,一般不直說,因為這種行為既與性器官有關,也與臟和臭有直接的聯(lián)系。這兩點在人們的審美意識中是“丑”,為了滿足對美的追求心理,就采用不會產(chǎn)生這種直接聯(lián)想的詞語與表達方法去替代,從而產(chǎn)生“美化”效果,這是委婉詞語所起的作用,同時也很具體地體現(xiàn)作者的語言審美意識。
其二,作者出于刻畫人物的需要,為表現(xiàn)不同人物的品行特征、身份地位的懸殊,其在言語交際中言語表達自然有所區(qū)別,如:
小娟垂淚道:“可惜令兄這樣好人,與妾亡姊真?zhèn)€如膠似漆的。生生的阻隔兩處,俱謝世去了?!保ǔ?卷二十五 312)
吳氏起初見打死了道士,心下也道是自己不得活了(初 卷十七 209)
在作者筆下,小娟可謂飽讀詩書、俊麗工詩、品格勝人,輕財重情,而且不隨波追狼,是一位有名氣、有氣節(jié)的奇女子,所以她說話自然文雅動聽,文中小娟在提到死亡時用有書面語色彩的“謝世”代替,很符合她在文中的形象。吳氏作為一個目不識丁、不守婦道的寡婦,在想到自己的死亡時用“不得活”這個口語化的表達,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其三,由于“二拍”是一部描寫眾多人物的小說,作者對這些人物有贊揚也有批評,因此在選用委婉詞語時感情色彩亦有不同,這在委婉詞語的運用上也體現(xiàn)的十分明顯。如:
拔出刀來望脖子上只一刀,這嬌怯怯的女子,能消得幾時功夫?可憐一朵鮮花,一旦萎于荒草。(初 卷三十六 461)
“萎”本指花草在酷熱的太陽下由于失去水分而衰弱,這里用“萎”比喻文中女子的死亡,暗含作者對女子死亡的惋惜憐憫之情。
忽見了這件打秋千的物事,吃了一驚,慌忙解放下來,早已氣絕了的。(二 卷十八 250)
對春花這樣一個淫蕩、地位低下的婢女,作者用“打秋千的物事”形容其自縊,貌似略帶調(diào)侃意味,用“氣絕”這個含貶義的詞語婉稱其死亡,可見作者對其作風行為的不齒。
“二拍”中有些委婉詞語是因為禁忌避諱而使用,而有些卻是是出于求雅美化的需要。比如婚姻類的委婉詞語,就是出于避俗求雅的目的?;橐鍪侨松念^等大事,是人生的一個轉(zhuǎn)折點,成家立業(yè),因此人們對婚姻普遍寄予最美好的愿望和祝福。如:
但肯俯通一夕之歡,必當永矢百年之好。(二 卷九 121)
此命喜事不在今年,亦不在此方。(初 卷五 60)
這里“百年之好”、“喜事”就帶有很喜慶的色彩。因為人的價值取向或者人的價值觀一般表現(xiàn)為趨美或趨好,所以在交際中往往采取“揀好聽的話說”,增加了令人愉快、美的信息成分。
二、時代話語特色
委婉詞語從來就是社會心理在語言中的反映,因此它的產(chǎn)生始終與時代緊密相關。語言存在于社會,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必然會在委婉造詞中得到反映;于是,不同時代的委婉詞語也就散發(fā)出了不同歷史時代的氣息。當原婉指事物逐漸消失,日常生活中用不上了,也就無需再婉指。只不過我們還有文字記錄,還能看到這些委婉詞語罷了。這種情況在“二拍”中很多,如:
緩步輕移,裙拖下露兩竿新筍。(初 卷三十四 427)
“新筍”婉稱小腳。古時候女子從小就要裹腳,裹過的腳又小由尖,是美女的一大標準,有著很強的性意味,因此需要婉稱?!岸摹敝型穹Q女性“小腳”的委婉詞語還有有“金蓮”、“玉筍”等。民國后廢除了這一陋習,“小腳”逐漸消失,相應的委婉詞語也逐漸地在語言中消失了。因為裹腳產(chǎn)生于宋初,興盛于明清,故“金蓮”、“玉筍”等委婉詞語具有時代性特征。
當今內(nèi)相當權,廣有私路,可以得官。(初 卷二十二 275)
古代封建社會皇宮中的太監(jiān)被婉稱為“內(nèi)相”、“中貴大人”、“中貴人”、“中貴”等。封建皇朝被推翻后,太監(jiān)也逐漸地消失了。這些委婉詞語也就和現(xiàn)實生活疏遠了,其時代性特征非常強。
元來宣徽別房雖多,惟有三夫人是他最寵愛的,家里事務都是他主持。(初 卷九 107)
“別房”是妾的婉稱。我國封建社會的婚姻制度為“一夫一妻多妾”制,一個男子有一個妻子,即“正妻”,除此以外,條件允許時,還有一個或多個妾,即“庶妻”。用“別房”婉稱既委婉得體,又不至于顯得粗魯、無禮貌,類似說法還有“側室”、“外室”、“偏房”、“后房”、“次房”、“繼房”等。但新中國建立后,我國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因此,此類委婉詞語具有明顯的時代性。
三、運用的普遍性
委婉詞語是指語言使用者考慮到社會變化、社會心理等因素,為了避免對聽者或讀者造成傷害,使聽者或讀者感到難聽、可怕、痛苦、不吉利或失禮,甚至為了達到某種效果而在言語行為中使用的一些溫和的、令人感到愉快的、吉利的間接詞語,替代了直接的、普通的甚至可能是粗俗的說法。基于這個原因,為了盡量避免直接使用那些表示令人不快的事物的詞語或讓人產(chǎn)生不安、恐懼、悲傷或厭惡等情緒的詞語,“二拍”中很多交際中都選用委婉詞語。如:
誰想貧儒命薄,到任未及一月,犯了個不起之癥。(初 卷二十 243)
此處用“不起之癥”這個較為模糊的詞語指出了舉子李克讓已是病情危重、難以治愈的事實,而且并不觸犯忌諱。疾病被人們認為是極不詳?shù)氖虑?,加之人們對疾病的恐懼,因此,人們在提及疾病時都會較為婉轉(zhuǎn)地表述出來。面對病重的患者,人們出于安慰病人或其家人的目的,往往不會直接說出病情,而是會運用較為曲折的表達方式來暗示。
自那七夕燒香,想著牛女之事,未免感傷情緒,兼冒了些風寒,一時懶起。(二 卷三 38)
“牛女之事”婉指男女間正常的愛情,徐丹桂作為尚未出閣的大家閨秀,自然要委婉含蓄地表達。究其緣由是:封建社會中,嚴守男女大防,將正常的愛情視為男女私情,認為是違背綱常倫理的大罪。尤其在宋明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的觀念影響下,明代時男女間交往的禁錮更深了??梢姺饨ǘY教對人思想禁錮之深。另外,初涉愛河的青年男女一般都存在羞怯心理。在社會文化和個人心理的影響下,人們談情說愛過程中較多使用委婉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