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少平
一張張發(fā)黃、粘連、破損的老照片變得完美清晰,甚至黑白老照片變成彩色照片,這不是魔術(shù),也不是依靠電腦合成技術(shù)實現(xiàn)的,而是一位老人用精湛的技藝,手工修補完成的。這位老人就是莊乾濱,國內(nèi)“人工照片修補”和“人工照片著色”的大師。
莊乾濱,1941年出生于遼寧省大連市的一個普通家庭。他自幼酷愛繪畫,從小就夢想當一名畫家。在家人的指導下,他從畫簡單的線條到練工筆素描,再到學習彩繪,打下了扎實的美術(shù)基礎(chǔ)。
18歲那年,家人安排莊乾濱到春華照相館做學徒,他從此和攝影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開始跟著師傅學習攝影的流程和技藝。在學習過程中,他常把自己掌握的美術(shù)技能與照相技藝相結(jié)合,效果出奇的好。莊乾濱還開創(chuàng)了一條修補和著色技術(shù)的新路,經(jīng)他著色的黑白照片屢獲大獎。
2001年,莊乾濱正式退休。退休后,他依然舍不得放下手里的活,在家附近一間30平方米的小屋子內(nèi)搭起暗室、影棚,置辦了設(shè)備,繼續(xù)從事老本行。因為有一手老照片修補和著色的絕活兒,很多喜歡收藏老照片的人甚至從北京、上海等地專門跑來找他修復照片。
工作中,莊乾濱凝神聚氣,非常謹慎,因為在照片上一筆畫錯,整個照片就完了。洗、修照片的試劑都是莊乾濱親自配制的。藥液的配比不同,沖洗出來的照片效果就不同。沖洗照片需要控制藥液的溫度,每一步他都力圖做到盡善盡美。
莊乾濱給老照片著色的工具包括12種色彩的調(diào)色板,各種各樣的油畫筆、水彩筆、狼毫筆以及尖頭裹著棉花的竹扦。照片細微的地方要用竹扦挑上棉花一下一下地點,嘴唇和瞳孔的反光點要用刻刀在相紙上刮。不夸張地說,修補照片絕對比畫普通的油畫和水彩畫要復雜。
有人說,如今用電腦軟件合成、修復照片方便快捷,為什么還需要人工修補?但莊乾濱表示,不懂面部骨骼組織結(jié)構(gòu)的人,用電腦也很難修復出完美的照片。
3年前,曾有一位老人想給在戰(zhàn)爭中犧牲的弟弟立碑,可弟弟僅存的一張照片是上學時的黑白集體照,照片中他的頭像只有米粒兒大小。老人找了很多家照相館,做出來的效果都不盡如人意。最后,經(jīng)人指點,老人找到了莊乾濱。
莊乾濱在對照片分析研究后,調(diào)整了藥液配方,花了一周的時間把那張集體照剪貼、修整、翻拍、再放大,讓那張米粒兒大的黑白頭像變成了紅嘴唇、綠軍裝的彩色清晰照片。望著弟弟穿著軍裝的彩色英俊照片,那位老人感動得直流淚。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莊乾濱由青蔥年華到白發(fā)蒼蒼。如今,已經(jīng)77歲的他依然是這塊陣地的守望者,也記不清到底為多少老照片進行過修補和著色。每一張破損的老照片都是一段殘缺的舊時光,而他則是幫人們修補記憶的大師。
(摘自《老年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