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
摘 要:研究生作為21世紀的高素質人才,必須重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知情意信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說服力"是實現知情意信行的基礎。研究生校園媒體在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說服力"的過程中遭遇到許多困境--"一碎"、"二推"、"三受"。
關鍵詞:研究生;校園媒體;馬克思主義理論;說服力
研究生校園媒體既包括學報、雜志、廣播和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又包括基于數字技術、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建立的網上學習平臺、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馬克思主義理論“說服力”即馬克思主義說服受眾的能力。研究生校園媒體在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說服力”的過程中遭遇到許多困境。
一、“一碎”——碎片化
習主席曾說:“理論上不徹底,就難以服人?!贝嗽捄x有二:理論本身是否徹底、理論宣傳是否徹底。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遵循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其內在是科學的、徹底的。從理論本身來說,其是有“說服力”基礎的。在理論宣傳上,研究生校園媒體做得不夠徹底,影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說服力”。很大程度上,這種不徹底性來源于研究生校園媒體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時的碎片化。研究生院的微博公眾號、微信公眾號雖然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過程中具有即時性、靈活性等優(yōu)點,但其碎片化的缺點不容小覷。例如,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宣傳,部分研究生校園媒體,對其內容抓住點皮毛就“開跑”。部分研究生校園媒體的碎片化缺點阻礙了“說服力”的提升,“引起受眾的反感和逆反心理”[1]。
二、“二推”——推廣內容權威性、推廣時效性
首先,推廣內容的權威性。權威人士對理論的熟悉性、專業(yè)性和靈活解讀性,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說服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生校園媒體對權威人士、機構、媒體的言論進行轉播、轉刊和轉載,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推廣內容的權威性,有利于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說服力”。研究生院的微博、微信、QQ等作為更新速度極快的新媒體,一方面會對權威理論進行轉播、轉刊和轉載,另一方面也會發(fā)表其管理者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解讀。雖然上述新媒體的管理者多是以團隊的形式存在,但團隊成員的主體部分是研究生。研究生如果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理解的不夠徹底,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不堅定,其發(fā)表在相關媒體上的見解就不足以說服它的受眾,不僅不能夠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說服力”,反而還會降低。
其次,推廣的時效性。該困境主要針對學報、雜志等研究生傳統(tǒng)校園媒體而言。學報、雜志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最新論斷的解讀,往往具有滯后性。在最新論斷剛出來時,研究生對其關注度是非常之高的。例如十九大提到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當前的主要矛盾”等新論斷。研究生在對其進行自學后,對內容的大部分應該有所理解和體會,可是對關鍵部分的理解還存在疑惑,例“新時代”到底是什么意思、“主要矛盾”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如何理解。如果研究生校園媒體能在學生對相關論斷具有高關注度時對其進行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說服力”會被提升到較高水平。然而,學報、雜志等研究生傳統(tǒng)校園媒體具有的滯后性,使其解讀呈現出來時,研究生對相關論斷的關注度已有所下降,知識的渴求度也降低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說服力”間接地被降低。
三、“三受”——受眾度、受眾針對性、受眾排斥性
首先,研究生校園媒體的受眾度小。受眾度小含義有二:研究生本身關注相應媒體的人數不多和關注后真正使用的人少。關于學報、雜志等傳統(tǒng)媒體,由于其權威性不高,花錢購買的人鳳毛麟角。研究生院建立的網上學習平臺、微博公眾號、微信公眾號等,其在被宣傳推廣時存在的對象范圍限定和方法不到位等問題,導致加入它的成員不多;同時,對于已經關注相應媒體的研究生來說,繁重的學業(yè)任務和海量的學習資源使得他們無暇顧及這些媒體,即關注后真正使用的人更少。雖然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具有科學性,但是研究生校園媒體受眾度小這一客觀事實,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研究生發(fā)生關系的機會就少,這大大降低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說服力”?!袄碚撝灰f服人,就能掌握群眾”[2]。馬克思主義理論如果不能說服群眾,又怎么能發(fā)揮其力量了。
其次,研究生校園媒體的受眾針對性不足。研究生校園媒體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相關解讀時,通常沒有考慮到受眾對象群體差異性。群體差異性主要體現在: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差異、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學生和非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學生的差異、碩士和博士的差異。正是由于其沒有考慮到受眾對象的群體差異性,所以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轉播、轉刊和轉載時使用同一解讀版本去面對具有差異化的學生,造成應簡卻繁、應繁卻簡、應圖卻文、應文卻圖、應圖文卻音視頻、應音視頻卻圖文的狀況,導致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有相當程度掌握和較高學習能力的研究生獲取不到新認識,造成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有較低程度掌握和較低理論理解力研究生的反感和排斥。不論是哪一種情況,都是由研究生校園媒體的受眾針對性不足所引起的,這從主觀上影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說服力”的提升。
最后,受眾的排斥性。受眾排斥性是基于受眾的“情感取向”而言的?!扒楦腥∠颉笔侵浮笆鼙娫诮邮荞R克思主義理論時建立在需要、利益、訴求等基礎上的情感、情緒、興趣等傾向”[3]。運用研究生校園媒體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宣傳時,管理者應考慮到受眾的需要、利益、訴求發(fā)生的時間,在合適的時間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研究生校園媒體高度契合,以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說服力”。當宣傳的時間把握錯誤,則會引起受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排斥情緒,降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說服力”。校園廣播這一傳統(tǒng)媒體就是最好的案例。一般而言,校園廣播的播送時間是在12:00或21:30后。這些時間段通常是學生在緊張學習后的放松時間。如果這時長篇大論地播送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的文章,可能會引起受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排斥,在無形當中斷送了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說服力”的機會。
參考文獻:
[1]楊曉平.增強理論宣傳的說服力[J].新聞采編,1997,(06):22-23.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
[3]徐家林.受眾的情感取向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影響分析[J].探索,2010,(05):119-1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