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由眾多樣式組成,其中文學是深受學者所喜愛的方式。在文學的眾多屬性中,審美屬性是其中重點,也是前提。故,本文以卡夫卡的《變形記》為例,展開文學審美屬性探討。通過對該作品的賞析,淺談其中能夠與讀者產生共鳴、為讀者提供想象的章節(jié),以及其審美屬性。
【關鍵詞】:《變形記》;審美;文學
【前言】:文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人性自由展開的重要方式。以文學筑建人類精神家園,并解決人們的物質與精神需求?!犊ǚ蚩ā返淖冃斡浽谌宋锼茉臁⑹龅确矫婢鶠樽x者帶來不同的感受,以該作品為例,淺談文學審美屬性,將有利于大眾對該名詞的理解,并加深對《變形記》的認識。
1、藝術的審美屬性
所有能夠被感知、體驗、想象、再創(chuàng)造的藝術形象均為藝術審美屬性,借助藝術作品進而滿足人們的精神世界。在人類眾多活動中,審美活動具有高級性、特殊性的形態(tài)。簡言之,審美可以稱為感受,其是領悟事物或現象本身所呈現之狀態(tài)的過程。藝術審美與常規(guī)審美存在差異,主要因為二者審美對象不同。普通的審美過程以現實美為參照,而藝術審美則以主要以作品為對象。在藝術家創(chuàng)造作品的最初目的便是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并帶給人一種愉悅心情與審美評價。也就是說,只要在精神上能夠對人產生作用,即可稱之為藝術審美過程[1]。
2、淺談《變形記》的審美屬性
2.1想象、自由
文學具備較強感染力的主要原因便是,其能夠表現出不同凡響的想象性。因此,當人們在接觸文學作品時,就能夠獲得舒展生命的自由體驗,解脫靈魂。
當人們對記憶進行整理與復現時,便是想象,也被稱為再現性想象?;蛘撸柚薪涷炘谀X海中形成新的藍景過程,也可稱之為想象,也叫創(chuàng)造性想象。究其本質,均與現實圖景以及記憶有所差別。可以說,想象力從來都是創(chuàng)造,不是復制。在文學創(chuàng)造環(huán)節(jié)中,這種現象便屬于創(chuàng)造性想象。其主要依靠文學作家以實際生活為基礎,借助審美理想與創(chuàng)造意圖,對其作品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藝術整合。文學想象之于讀者,其是再現性想象,讀者需要對作品創(chuàng)造者的語言進行理解,再在頭腦中形成獨有的創(chuàng)造。而鑒賞活動本身便是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的便是這個道理。
當人們對文學作品開始鑒賞活動時,首先將與文學圖景所接觸,而這種連接勢必需要以想象的方式來完成。文學作品本身具有間接性的特點,讀者在接觸過程中無法直觀的了解作品中形象與圖景內的任何事物。因此文學鑒賞過程可謂是作家的,也是鑒賞者的?!蹲冃斡洝分?,不僅包含了想象性,其中也包含奇異的想象。在小說開篇部分便描寫了讓人們無法相信的事實:作者闡述其在睡夢中醒來,發(fā)現自己變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蟲。而這種說法,只有在神話與寓言中才會呈現,但在這部作品中并為察覺出任何深化與寓言的寫作態(tài)度。讀者所感受的僅僅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進而在這種具有想象性的故事中,體會閱讀的風險。其中,格里高爾雖然變身為一只巨大的甲蟲,但心靈與往常一樣,因此依舊能夠接受人們所傳達的各種信息。小說將蟲子的習性與人的心態(tài)相結合,不得不讓讀者為小說作者拍手叫好。
2.2與讀者產生共鳴與感動
所有人都具有想象能力,但藝術的想象與科學想象具有一定差異,藝術以情感為源泉,以個人豐富的情感與色彩為中心。而科學,則以冷靜與理智為基礎,其將所有情感、個性等均排斥在外。因此,蘇珊·朗格所說的:藝術,是人們情感符號所創(chuàng)造的。這句話,一點也不為過。在人們情感的驅動下,借助想象能力,使得鑒賞者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與作者產生共鳴。這種感受是讀者在于作者探討時形成,亦可能在閱讀作品時,產生了共同的情感經驗與審美情趣。共鳴是在完整的鑒賞活動中產生的,或許表現為情感的認同,或許表現為對作品中人物的認同。無論何種方面,均會因作品中的人、事、時等方面不斷變化著[2]。
《變形記》這部作品實則為敘事類型,但在閱讀時卻能夠產生抒情之感。這與小說中充滿了情緒、感受有重要的關系。人們在閱讀過程中,小說所帶來的巨大壓抑、掙扎之感包圍著閱讀者,其中情感的成份甚至超過任務與情節(jié)的變化。另外,小說的虛構性是眾多讀者所認同的,在其實際來看,幾乎從頭至尾都以虛構為主要寫作方式,創(chuàng)作者并沒有在其邏輯中走出來便結束了小說。在開端時,格里高爾便已經開始了精神與肉體的沖突,仿佛其的靈魂被某種陌生的牢籠所束縛,致使肉體與靈魂無法統一,甚至連想法都在與作者想抵抗?!斑B像往常那樣側過來身睡覺都不可能了”。語言無法形容這種超乎想象的痛苦,卻只能任由其作罷。緊接著,作者講述了格里高爾的人生處境,講述主人公的人生經歷與所接觸的人群:
“所接觸的人群總是不會變成直擊朋友...因為他需要償還父母老板的債務”。這種描述不難看出,主人公之所以變成一個無法控制的大甲蟲,實則為其真實的人生寫照。盡管如此,主人公仍舊以人的語言與他人交流,當公司秘書找到主人公家庭并向一頓數落后,格里高爾試圖便捷,得到的反應卻是“你們聽得懂哪個字嗎?”、“這不是人的聲音”??梢钥闯?,此時的主人公已失去了與人溝通的基本能力,使得其將陷入更深的孤獨、痛苦之中。這種強烈的心理反應將與讀者產生深深的共鳴,試問,哪位讀者不會為他感到心痛,甚至想伸出手向他援助?格里高爾承受著家庭的壓力,最后連甲蟲的身軀也承受了。但在變成甲蟲后,仍舊想著如何讓家人過得更快樂。這種行為是值得讀者為之驕傲的,也是值得學習的崇高道德境界。可見,卡夫卡的《變形記》具有強烈審美價值不無道理??ǚ蚩ɡ眉紫x的悲哀,引起讀者產生價值感共鳴,道德共鳴。
結論:綜上所述,卡夫卡之《變形記》以審美屬性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其以敘事形式闡述事實,卻又不失虛幻。以主人公的口吻進行描述,在字里行間透露著深深的悲哀與無奈。這種強烈的壓抑使得讀者為之悲哀,進而產生共鳴。
【參考文獻】:
[1]王確.文學的審美屬性——以卡夫卡的《變形記》為例[J].東北師大學報,2016(04):83-90.
[2]馬振宏.論意識形態(tài)的文學審美屬性[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1):91-95.
作者簡介:
陳松斌(1995.04.19) 男, 福建漳州市, 漢族
在校大學生 本科學員 學校: 空軍預警學院 湖北 武漢 郵編: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