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歷史時期徽州王氏文獻分布的可視化研究*

        2018-08-08 03:09:02
        圖書館論壇 2018年8期
        關鍵詞:氏族譜歙縣族譜

        徽文化主要載體是徽州文獻,研究徽州文獻是研究徽文化的主要途徑。作為徽州文獻組成部分,民間文獻和歷史時期徽州流傳下來的各類傳世文獻受到學界關注,產生《徽州千年契約文書》《新安文獻研究》等成果。就研究方法而言,除傳統(tǒng)歷史文獻法外,近年從數(shù)字人文視角考察徽州文獻[1-2]成為趨勢,這對徽州文獻及徽州歷史的綜合研究無疑具有重要學術意義。有鑒于此,本文結合可視化理論及歷史地理學相關理論與方法,基于《徽州文獻綜錄》記錄的徽州王氏文獻的系統(tǒng)分析,探尋其時空等分布差異及原因,以此窺見歷史時期徽州社會發(fā)展的些許概貌。

        1 《徽州文獻綜錄》對徽州文獻的記載及可視化價值

        徽州素有“文獻之邦”美稱,其文獻主要包括方志、族譜、文集、民間文書等,歷史時期徽州留下的文獻浩如煙海。以近年徽州歷史文獻的集成性目錄書《徽州文獻綜錄》(胡益民主編,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年出版)言之,其搜集歷史時期徽人的著作達1.5萬余種,作者5000多名。是書索引按照著述作者姓氏之順序,因而各姓氏之人凡可考且有著述傳世者,基本均收錄在書中[3]。書中附有作者小傳、文獻版本、館藏介紹、資料索引等信息,極大地便利了相關研究。本文主要選取其中王姓人物的文獻進行個案研究。需說明的是,王姓人物屬于徽州不同宗族,但為了研究方便,文中統(tǒng)稱為徽州王氏宗族或簡稱王氏宗族。歷史時期徽州王氏宗族出現(xiàn)了眾多名流、名宦,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該書以錄輯文獻為主,許多王氏人物或因沒有文獻傳世,而書中則不作記錄,如清末婺源人王友端,雖《清史稿》有記載,但因其著述文獻流傳不顯,《徽州文獻綜錄》沒有提及。是書錄入明確可考之王氏人物共280位,傳世文獻約有650部,數(shù)據(jù)甚為可觀,因而可以據(jù)此作為復原歷史時期徽州王氏文獻時空等分布的基本材料。

        所謂可視化,即分析材料中的數(shù)據(jù),以最具表現(xiàn)力的方式表達出來,且通過對數(shù)據(jù)的分析,揭示研究對象的時空關系,充分挖掘研究材料的價值。這種研究方法需要數(shù)量足、精確性高的大數(shù)據(jù)作為支持。在區(qū)域史尤其是徽學研究中,研究對象包括多種要素,單一要素的研究固然重要,但無法窺見歷史發(fā)展的全貌,也無法進行整體的區(qū)域史研究,凸顯出系統(tǒng)的可視化研究的必要性?!痘罩菸墨I綜錄》是截至目前最全面的徽州文獻工具書,雖然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大數(shù)據(jù),但相關歷史文獻的基本信息較全面,信息量豐富,完全可以從中提取進行可視化研究的數(shù)據(jù),為徽州歷史文獻研究乃至徽學研究提供新的途徑。以歷史人文研究的可視化言之,其價值甚高。

        2 王氏傳世文獻的時空分析

        時空分析是指將研究對象放在特定時間、空間下進行復原,還原其歷史時期的存在狀態(tài)及其演變,探求背后的原因。就徽州王氏文獻而言,復原基本的時空分布是基礎,而探求其內容分布的領域與時間、空間的聯(lián)系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2.1 王氏文獻的時空分布

        《徽州文獻綜錄》所錄文獻雖為歷史時期徽人所作,但創(chuàng)作地點不可能完全在徽州一府六縣范圍,然而因文獻作者均為徽州人,此書可視為“徽州人”的文獻目錄集合。就本文研究對象而言,歷史時期徽州王氏的文獻可依據(jù)作者籍貫確定分布地域,比如王茂蔭是歙縣人,著述歸屬于歙縣歷史文獻。在統(tǒng)計年代分布時,一般只精確到人物生活的朝代,因此還原王氏文獻的時間分布亦只能精確到某朝代。統(tǒng)計《徽州文獻綜錄》中相關數(shù)據(jù),繪制表1和圖1。

        表1 徽州王氏文獻的時空分布表

        圖1 徽州王氏文獻的時空分布柱狀圖

        從表1和圖1可以看出,王氏文獻的時間演變特征,不論是徽州整體還是各縣,唐至清文獻不斷增加,清達到高峰,清代文獻總數(shù)占三分之二。民國時期王氏文獻數(shù)量急劇下降。王氏文獻數(shù)量的整體演變趨勢是:唐至清不斷增加,清之后急劇下跌。具體到各縣,祁門、歙縣的明清兩代文獻數(shù)量相差不大;績溪在明之前,祁門、黟縣、休寧三縣在元之前均沒有王氏文獻。在婺源,宋代王氏文獻數(shù)量遠高于元代,這與宋元政治變遷及婺源特殊的學術地位密不可分。王氏文獻在空間上的分布非常不均衡,較集中在婺源、歙縣,尤其是婺源占6成。歙縣雖遠高于其余四縣,但不足婺源二分之一。若從時空序列組合看,清代婺源的王氏文獻數(shù)量最多。

        形成這種分布格局的因素很多,最主要是社會環(huán)境影響。從時段看,宋、明、清社會長期相對穩(wěn)定,為學者著述、學術書籍流傳提供了良好的客觀環(huán)境;元、民國社會穩(wěn)定期較短,社會動蕩,不利于學術研究。進一步說,宋、明、清徽州社會經(jīng)濟持續(xù)發(fā)展,科教文化事業(yè)不斷進步,至清達到頂峰,標志是明后期至清后期徽州成為全國刻書業(yè)中心之一。清代距今最近,文獻傳流下來的幾率較高。具體到王氏,文獻數(shù)量清多于明、明多于宋,便不難理解。就徽州六縣來說,歙縣、休寧、婺源的社會經(jīng)濟強于其余三縣,但休寧文獻數(shù)目遠低于歙縣、婺源、祁門,這與王氏在徽州的宗族分布有關。婺源、祁門是王氏進入徽州最早的聚居地,二縣的王氏在徽州王氏宗族中處于主體和中心地位。據(jù)作于嘉靖庚申年(1560)的《休寧藤溪王氏族譜序》載,武口王氏始遷祖王希翔的十二世孫王溪遷藤溪,為休寧王氏之始,休寧的西門、金竹、河村、山背、輿夫、五城、萬安、廻溪等王氏宗族皆屬王溪一脈。休寧王氏作為婺源王氏的分支,在其后發(fā)展中遠不如婺源王氏,亦不如祁門王氏。以上兩個原因便是王氏文獻呈此空間分布態(tài)勢的主要原因。

        2.2 王氏文獻的研究領域分布

        根據(jù)《徽州文獻綜錄》中記載的王氏人物著述,依據(jù)其內容及形式可大致可劃分為族譜家訓、詩歌文學、經(jīng)學理學、史學政治、岐黃醫(yī)學、地理方志、歷法數(shù)學及其它等8個類別,其中詩歌文學除詩歌辭賦、文集外,還包括墓志銘、游記與題詞等。將研究儒家十三經(jīng)、朱子理學、湛王心學等文獻歸為經(jīng)學理學類。史學政治中,主要歸納對史書或史事的研究文獻,以及政書、奏稿集類的文獻。其它類目主要包括士子參與科舉考試留存下來的硃卷,以及《府科第名錄》等統(tǒng)計性材料。需要說明的是,有些人物著述較多,涉及領域繁雜,故將其劃分到涉及的主要領域。比如,王茂蔭不僅有后世整理的奏稿,也有“未刊稿”,但他主要從事的領域是政治,因此劃歸到“史學政治類”。是否將“史學”與“政治”劃歸一類,主要看其進行史學研究時是否與其施展的政治抱負相關。比如,王標研究《通鑒》,治史體現(xiàn)了其政治思想與抱負。還有些王氏人物著述甚多,但重點不突出,則劃分為多類。比如,王宗沐著述涵蓋經(jīng)學、文學、史學政治、地理方志等領域。某些文獻具有多重性,如研究《春秋》的文獻,需要對此類文獻作進一步研究與考釋才能作出判斷。最后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依據(jù)著述內容劃分作者主要的研究領域,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比如“經(jīng)學理學”類,除研究程朱理學的文獻,也包括研究湛王心學及用樸學研究儒家經(jīng)典的文獻,從徽州學術歷史演變看,將三類著作全歸入“經(jīng)學理學”類別雖有不妥,但從內核看也可以接受。因此,依據(jù)著述涉及的主要領域來劃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與準確性。根據(j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繪制了表2和圖2。

        表2 徽州王氏文獻研究領域及空間分布表

        圖2 徽州王氏文獻研究領域和空間分布柱狀圖

        從表2、圖2看出,王氏文獻涉及的主要領域是“詩歌文學”“經(jīng)學理學”“族譜家訓”,“詩歌文學”類占一半多。在其他類別中,醫(yī)學占比最大,地理方志、歷法數(shù)學等占比少。從各縣文獻研究領域看,以“詩歌文學”“族譜家訓”兩大類為多,表明王氏人物在學術研究中整體上具有相近的研究傾向,地域差異不明顯。只有婺源、歙縣在所有研究類別中沒有空白區(qū),說明該二縣王氏學者著述之多、涉及領域之廣遠超其余四縣,這與婺源、歙縣的傳統(tǒng)學術文化演變分不開。南宋以降,婺源、歙縣一直是徽州學術文化核心區(qū)域,學術著述、學者數(shù)量均多于其余四縣,具有影響力的學術人物層出不窮,其中亦有王氏人物。比如,開徽州學術文化風氣之先的南宋婺源人王炎,著述領域廣泛,還精通醫(yī)術。歷史時期,徽州學人積極吸收糅合佛道兩家及各學派的學術思想,更關注現(xiàn)實,諸多著述具有明顯的社會性,涵蓋領域更廣泛,這些都是包括王氏學人在內的徽州學人共性。而歙縣、婺源王氏文獻之所以涵蓋領域廣泛,究其根本是二縣的王氏人物較其余四縣學術水平較高。比如,婺源宋代除王炎外,還有王昺、王汝舟等;元代有王埜翁、王國端等;明清更多,見于正史及府級以上人物志、地方志的人物達21人。歙縣的王氏人物亦不遑多讓,唐代王氏人物中唯一有著述流傳至今的便是歙縣人王希羽;元代的王偁,字伯武,精通天文地理,學識廣博。休寧人朱升曾提到:“凡制度疑難不通者”必曰“將以問伯武”[4],可見時人對其之推崇。明清歙縣王氏見于正史及府級以上人物志、地方志的人物有13人。歙、婺王氏學者數(shù)量既多且學術氛圍較濃,加上徽州學人的特性,其著述的研究領域自然較其余四縣更加寬泛。在進行各縣區(qū)文獻研究領域的分布統(tǒng)計后,通過對其文獻研究領域及年代分布的統(tǒng)計,繪制表3和圖3。

        依據(jù)表3、圖3,其類別的時間變化趨勢與表1幾乎一致。值得注意的是,“經(jīng)學理學”類,唐、元二代空白,明代不及宋代之半,而清代則爆發(fā)式增加,這與徽州傳統(tǒng)學術文化的演變有關。宋代徽州學人受到朱熹的影響,紛紛投入理學研究,如婺源人王炎、王埜翁,歙縣人王悱,猶以王炎為甚,著述多為經(jīng)書注疏,且與朱熹“交情頗篤”。明中后期開始,理學的學術核心地位不斷下降,及至清代,徽州傳統(tǒng)學術進入成熟階段。較之于前代學人專注于理學、心學,清代諸多王氏學人對幾乎所有類別的歷史文獻的整理、考證、注釋等工作投入了大量心血,加上清代徽州發(fā)達的刻書業(yè),學術成果以井噴之勢產生。比如,清代婺源人王友亮官至刑部主事,著述雖多為詩集、文集,但刻印版本極多;再如清代黟縣人王以寬,著述既有對前代典籍的整理與考錄,也有關于地理、詩歌文學等內容;清歙縣人王仕云既有史論、詩論等著述,還為蒙學等文獻作注??傊宕跏蠈W人在社會經(jīng)濟穩(wěn)定、傳統(tǒng)學術發(fā)展到頂峰的歷史背景下,研究領域遠超前代,造就清代王氏文獻的爆發(fā)式增加。

        表3 徽州王氏文獻研究領域及時間分布表

        圖3 徽州王氏文獻研究領域和時間分布柱狀圖

        綜合以上數(shù)據(jù),徽州王氏的文獻分布大致明晰:就地域看,較集中于婺源、歙縣;就時間看,主要分布在明清尤其是清代;就研究領域看,主要集中于文學類、經(jīng)學理學及族譜家訓類。

        圖4 徽州王氏文獻分布圖

        3 徽州王氏文獻分布與宗族分布的關系

        有學者將文獻、學者分布相對一致的現(xiàn)象總結為“著作地比較分散,一般仍以學者群為主”[5];學者、人才的地域分布有一定特征[6]。由于徽州是高移民區(qū)域,唐宋以后,地域社會的宗族性表現(xiàn)較明顯,徽州作為典型的宗族社會,學者群的分布一般與宗族分布密切相關[7],那么,上述徽州王氏文獻的分布與徽州王氏宗族的分布是否有關系呢?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而要厘清二者的關系,尚需對歷史時期徽州王氏宗族的時空分布進行復原。因此,依據(jù)主體文獻一致性原則,本文利用《徽州文獻綜錄》中收錄的族譜材料分析來探討歷史時期徽州王氏的大致時空分布,以印證二者之間的關系。

        徽州的修譜風氣自唐已形成,宋元對族譜的重視有增無減,正所謂:“有三世不修譜,便為小人。”朱熹亦云:“人家三代不修譜,則為不孝矣?!睂⑿拮V納入宗法孝道,修譜之風在明清達到高潮[8]。對宗族來說,修譜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明清時期,族譜不僅是宗族的歷史文獻,更是宗族血脈與文化傳承的重要憑證,還是宗族控制、約束族人、實現(xiàn)宗族有效管理的重要工具。但族譜的修編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尤其是明清宗族在接受近代集體組織的影響后,開始專門設置修譜機構——譜局。即便如此,面對修譜需要耗費的人力、物力與財力,有的宗族仍因實力不足而無法編纂族譜[9]。總之,徽州宗族的修譜行為有特定的歷史作用,修譜是宗族綜合實力的體現(xiàn),亦是宗族增加凝聚力的重要手段。王氏祖上“顯官者甚多”,族譜中記載的“制、命”便有10篇[10]?!痘罩菸墨I綜錄》收錄王氏族譜有63部,依據(jù)這些族譜的名稱及相關材料內容,族譜的分布地域可以復原。凡是編修了族譜并保存流傳至今的宗族,大致可以斷定其在歷史上或至少是在修出族譜的那一段時期,其宗族勢力是尚可的。具體到王氏族譜上,其分布大致可以反映出王氏宗族在六縣的發(fā)展情況。依據(jù)《徽州文獻綜錄》中收錄的族譜及作者信息,繪制表4。

        從表4看出,徽州王氏族譜主要是在明清時期修制,而各地方、各宗族、堂口修譜的名目、數(shù)目均有很大差異。武口王氏族譜最多,其后是祁門王氏、雙杉王氏、瑯琊王氏。不同地區(qū)的王氏人物會相互協(xié)作修撰族譜,甚至協(xié)助其它宗族修譜,比如婺源人王吉仁曾為婺源仁里明經(jīng)胡氏的支譜作了卷首一卷[11]。在以王氏族譜作者籍貫為標的的統(tǒng)計中,可以看出王氏族譜在徽州分布較廣泛,時空差異性明顯。

        表4 徽州王氏宗族族譜時空分布表

        3.1 王氏族譜的空間分布

        從空間看,王氏族譜分布最多的是婺源,占三分之一多;其次是祁門、歙縣,達到10部以上;再次是績溪、休寧等地,各有數(shù)部不等。另外,很多王氏人物的籍貫被記述為新安,而明清時期新安僅指代一個比較寬泛的地理概念,因此以新安為稱號的王氏族譜分布在六縣的概率是相對一致的,此條數(shù)據(jù)并不影響統(tǒng)計結果的客觀性[12]。

        令人驚奇的是,黟縣沒有王氏族譜分布。在《徽州文獻綜錄》中,共有14位黟縣王氏人物被收錄,他們沒有參加過修譜活動。同樣,黟縣王氏在歷史上修譜的可能性還是有的,但根據(jù)所統(tǒng)計到的材料,已經(jīng)充分說明黟縣王氏實力不如其余五縣,這在黟縣王氏人物的小傳中可以得到佐證。自宋以降,徽州風氣由“慕武”轉向“崇文”,諸多社會風氣及習俗發(fā)生變化[13],這一點在對程靈洗、汪華的崇拜轉變上最為明顯。程靈洗作為徽州歷史上載入正史的第一人,是徽州武功興起的開端,而汪華則是徽州武功達到頂峰的標志,二人均被徽州人視為保護神并被廣泛的祭祀,也不斷得到歷朝的追封。但在宋朝之后,二人由徽州民間自發(fā)的崇拜對象逐漸發(fā)展為被政府當局確認的神祇,并被賦予“忠義”等儒學內涵[14]。這種地方崇拜體系的建構主要是由士人完成,是徽州整體社會風氣轉變的明顯體現(xiàn)[15]。崇文對宗族的影響是比較重視文化教育與科舉考試,宗族的興盛與否,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科舉考試。而根據(jù)黟縣王氏人物小傳,中舉至多官至知縣,多數(shù)隱居教授,可見其實力較弱。此外,黟縣王氏來源于祁門王氏,遷居時間、地點不一,譜系繁雜,并未形成獨立的“黟縣王氏”[16]。從清道光年間修撰的《瑯琊王氏合修宗譜》看,祁門苦竹港一脈之王氏雖號稱“江東巨族”,分布廣泛[17],但從徽州內部看,祁門王氏影響力較大的地區(qū)是黟縣、績溪,也有部分居住在歙縣、休寧[18],但整體影響力遠不如婺源王氏。這一點很容易得到論證,這是因為祁門雖是王氏族譜的三大集中地之一,但從文獻數(shù)量看均遠遜于婺源,甚至不如黟縣。另外,休寧王氏來源于婺源,是武口王氏支脈,并且歙縣王氏也在武口之后。

        依據(jù)以上族譜的時空分布,可以看出婺源、祁門與歙縣是王氏在徽州較集中的分布區(qū),而婺源和歙縣王氏宗族的實力顯然處于一個相對領先的位置,尤其是婺源不僅是徽州王氏宗族的一個主要聚集地,更是徽州王氏宗族最為興盛的地區(qū)。

        3.2 王氏族譜的時間分布

        從上述統(tǒng)計看,王氏族譜集中于明清:明18部,清43部,民國1部。細究各時期族譜,發(fā)現(xiàn)明代修撰的族譜有很多是統(tǒng)宗世譜,如徽州王氏影響力最大的武口王氏和祁門瑯琊王氏都曾修撰統(tǒng)宗世譜。為何統(tǒng)宗?就是宗族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因為宗族龐大、遷徙分居帶來的世系混亂,以及各宗獨立發(fā)展使得宗族分離傾向不斷加強,最后大宗變?yōu)楠毩⒌男∽冢罱K導致宗族實力衰弱,這便需要通過采取統(tǒng)宗法來修譜,讓大宗族重新凝聚,增加宗族的向心力及凝聚力,統(tǒng)宗應運而生。而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本身就說明宗族的發(fā)展已經(jīng)到了相對成熟的階段。明清鼎革時期,由于徽州受到戰(zhàn)亂影響較少,徽州宗族在明中后期以降的發(fā)展勢頭沒有中斷。清代的族譜數(shù)量更多,分布亦更加廣泛,這就說明:一方面清代族譜數(shù)量超過明代,表明王氏宗族整體實力清代強于明代;另一方面明代族譜集中于婺源,但清代族譜分布更廣泛,績溪三部族譜均為清代所修,其余各縣族譜清代數(shù)目也都超過明代。值得注意的是,清后期王氏宗族仍修撰了三部族譜,表明王氏宗族發(fā)展在清代有一個持續(xù)的過程。而進入民國后,婺源僅有一部王氏族譜纂修,表明在社會大環(huán)境凋敝的情況下,王氏宗族普遍衰落。

        王氏宗族興盛對王氏人物的影響很大。首先,王氏宗族能夠為族人提供更好的教育環(huán)境,使更多的族人有機會接受教育,增加了王氏人物成才的可能性。歷史時期,徽州王氏宗族教育取得顯著成就,唐至明共產生19位進士,在徽州望族中居于核心地位[19]。在清代,王氏在各時段都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清初歙縣人王仕云所著《鑒略四字書》被視為與《三字經(jīng)》《千字文》一般的啟蒙讀物[20],歷代翻刻極多。清中期婺源王友亮、王鳳生父子都有很大成就,王友亮官至通政司副使,其詩廣受推崇[21];王鳳生為官期間“四方大吏爭相疏調”[22]。他的兩個女兒王瑤芬、王玉芬均有詩集傳世,可謂書香世家。清末歙縣人王茂蔭更是名噪天下。還有黟縣的王俊德、王繼寧父子以及清中后期集中出現(xiàn)的婺源王少華、休寧王淑辰等8位女性均有文集或詩集傳世。其次,王氏人物的學術活動,如刻印書籍等需要宗族的財力支持。清代刻書業(yè)的發(fā)達及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加上宗族對文教事業(yè)的支持,使他們的著作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刻印版本多,流傳中佚失較少,因而傳世數(shù)量亦可觀。

        總之,從徽州王氏族譜的數(shù)量看,明清是王氏宗族的興盛時期,尤其是清代。及至清后期,王氏宗族雖在部分地區(qū)持續(xù)發(fā)展,但總體上衰落,這與王氏文獻在時間上的演變是一致的。

        圖5 王氏宗族在徽州地區(qū)的分布

        4 余論

        歷史時期徽州王氏文獻分布特征鮮明:從時間看,明清文獻數(shù)量最多,尤其是清代。從空間看,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婺源、歙縣;第二層次為祁門、黟縣、休寧;第三層次為績溪。從涉及的主要領域看,詩歌文學類遠超出其余類別,經(jīng)學理學類、族譜家訓類等數(shù)量亦不在少數(shù)。在各縣中,詩歌文學類、經(jīng)學理學類、族譜家訓類均占前三甲,說明歷史時期徽州王氏文獻涉及的主要領域具有一致性。王氏文獻呈現(xiàn)此分布特征的原因,既有社會環(huán)境等客觀因素影響,又與王氏宗族在徽州地區(qū)的不均衡分布分不開。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依據(jù)的數(shù)據(jù)主要來源于《徽州文獻綜錄》,由于該書并未囊括歷史時期徽州王氏的全部文獻,因而樣本意義仍有待驗證。此外,與其他姓氏的對比分析可能會加深對相關問題的認識,這些有待于下一步研究。

        猜你喜歡
        氏族譜歙縣族譜
        安徽歙縣:看這場宣傳性別平等的超級辯論賽
        半張族譜:臺灣三兄妹的尋根之路
        蘇州大學藏《吳中葉氏族譜》考述
        尋根(2022年2期)2022-04-17 11:01:38
        徽港
        攝影世界(2022年2期)2022-02-22 06:18:10
        《書畫世界》改刊題賀作品選登
        書畫世界(2017年5期)2017-07-12 14:51:20
        吳有春
        海峽旅游(2016年5期)2016-06-01 22:34:08
        歙縣找尋王茂蔭
        >> 聊城市東昌府區(qū)檔案館舉行清代李氏族譜捐贈儀式
        山東檔案(2016年2期)2016-02-04 05:58:29
        族譜撰修與宗祧承繼——以祁門高塘王氏為中心
        二戰(zhàn)后新加坡華人族譜編纂研究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中文| 色欲网天天无码av| 国产精品狼人久久久久影院 | 日本黄网站三级三级三级|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午夜亚洲国产精品福利| 久久免费看视频少妇高潮| 色大全全免费网站久久| 久久香蕉国产线熟妇人妻| 男女真实有遮挡xx00动态图| 韩国三级大全久久网站| 国产成人av三级三级三级在线| 综合偷自拍亚洲乱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男人天堂免费视频| av在线网站手机播放| 国产一区白浆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v欧洲精品v日韩精品| 天美麻花果冻视频大全英文版 | 蜜桃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蜜臀av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久久| 大胸少妇午夜三级| 色爱区综合激情五月综合小说| 国产美女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毛片极品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国产第19页精品| av无码特黄一级| 五月开心六月开心婷婷网| 国产又色又爽无遮挡免费软件| 少妇对白露脸打电话系列| 人妻少妇人人丰满视频网站| 亚洲av少妇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色婷|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片|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98| 99精品久久精品一区| 熟女少妇内射日韩亚洲| 麻豆成人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