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北人民醫(yī)院影像診斷科(廣東 韶關 512026)
萬志方 孟志華 黃鐘情陳振松 程 英 周新衛(wèi)
非典型性腦膜瘤(Atypical Meningioma,AM)是一種中間型腫瘤,病理學表現(xiàn)及組織學特性介于良性與惡性腦膜瘤之間,2016年WHO分級為Ⅱ級,臨床少見[1]。AM不但影像學表現(xiàn)多樣,易誤診,具有一定的侵襲性,而且在臨床治療上又與良性或惡性腦膜瘤區(qū)別較大[2],因此術前正確的定性診斷關乎治療方案及臨床預后。本文回顧性分析17例非典型性腦膜瘤(經手術病理證實)的CT/MRI表現(xiàn),總結其特征,以期提高AM的診斷準確率。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0年6月~2017年3月間17例非典型性腦膜瘤(均經手術病理證實),其中男性12例,女性5例,年齡18~76歲,平均(51.8±14.0)歲。臨床表現(xiàn)多為頭痛、頭暈15例,伴嘔吐3例,視物模糊、視力下降3例,運動感覺障礙2例。
1.2 檢查方法 10例行CT平掃及增強檢查。先行CT平掃,后行CTA及增強掃描,后處理行矢狀及冠狀位重建。CT掃描方法、造影劑使用方法、圖像后處理方法已在既往文獻[3]描述。
所有病例均行MR平掃及增強掃描,檢查儀器為西門子或GE(1.5T及3.0T)超導型磁共振儀,掃描方案為標準頭部平掃及增強掃描(軸位、矢狀位、冠狀位),層厚5mm,層間距1-1.5mm。經肘靜脈注射釓類對比劑(釓噴酸葡胺或馬根維顯),注射劑量為0.1mmol/kg。
1.3 圖像分析 觀察腫瘤的數目、位置、大小、形態(tài)、瘤界面以及瘤周水腫程度(重度為瘤周水腫帶長徑大于腫瘤長徑,小于腫瘤長徑的1/2為輕度,中度介于兩者之間[4])。分析平掃及增強后病灶的密度/信號特點及增強特征。
2.1 發(fā)病部位 17例患者中13例為原發(fā)病灶,4例為術后復發(fā)者。16例病灶位于幕上,其中額部2例,額顳部1例,額頂部1例,頂枕部7例(有3例位于大腦鐮旁,其中2例跨大腦鐮生長),頂部4例(其中3例位于大腦鐮旁,均跨大腦鐮生長),1例位于右側中顱窩底上部-鞍旁-額顳葉深部;1例橫跨天幕生長,位于右顳頂部及后顱窩。所有病例均與硬腦膜關系密切。有1例為多發(fā)病灶,前部大腦鐮見一小的腦膜瘤(未手術處理),該患者還合并有左側聽神經瘤、Chiari畸形I型伴脊髓空洞癥。
2.2 腫瘤形態(tài) 病灶多數較大,最大長徑(7.06±0.95)cm,最大寬徑(5.02±0.89)cm,最大高徑(6.16±1.38)cm。所有腫瘤均呈分葉狀,其中10例呈淺分葉,7例呈深分葉。
2.3 密度與信號特點 CT平掃所有病灶均為稍高密度,其內部密度欠均勻(圖1),8例病灶內部或邊緣可見小片低密度囊變區(qū),其中3例見多發(fā)低密度囊變區(qū)。7例病灶內見散在小斑點狀鈣化,1例病灶前部見多發(fā)沙粒樣鈣化,1例病灶內見多發(fā)斑塊、斑點、沙粒樣鈣化,鈣化發(fā)生率53%。6例伴有鄰近顱骨不同程度骨質侵蝕破壞。
MRI平掃12例T1WI呈等或稍低信號(圖2),5例呈等或稍高信號,其中1例因瘤內合并出血致信號混雜;15例T2WI多呈稍高或稍低混雜信號(圖3),1例呈稍高信號,1例呈低信號為主(鈣化較多)。12例病灶內或瘤周見大小不等囊變灶,其中5例病灶內見小囊變,2例見多發(fā)小囊變,3例瘤內及瘤周見多發(fā)囊變區(qū)(圖3、9),1例瘤周多發(fā)小囊變,1例病灶前部見囊變區(qū)。本組均行DWI序列掃描,其中15例呈稍高或稍低信號(圖4),1例呈高信號為主(瘤內出血為低信號),1例為低信號(鈣化較多)。
2.4 增強表現(xiàn) 增強掃描14例呈明顯欠均勻強化(圖5-7),其中3例表現(xiàn)為“條紋狀”(圖8);1例呈不均勻輕到中度強化;2例呈較明顯欠均勻強化、局部強化高于血管(圖8)。15例瘤內見流空血管影(圖9)。
2.5 瘤周水腫 7例呈輕度瘤周水腫,其中4例伴顱骨侵蝕破壞,2例伴上矢狀竇侵犯,1例伴下矢狀竇侵犯;5例呈中度瘤周水腫,其中有4例伴上矢狀竇侵犯,3例同時合并顱骨侵蝕改變;5例呈重度瘤周水腫,其中2例伴上矢狀竇侵犯,2例伴顱骨侵蝕。
2.6 骨質侵蝕破壞及腦膜尾征 17例中有12例出現(xiàn)骨質侵蝕、破壞改變。其中9例可見較明顯骨質破壞,MR發(fā)現(xiàn)6例,表現(xiàn)為顱骨正常骨質信號被取代異常腫瘤信號取代,有3例同時行CT檢查時發(fā)現(xiàn),表現(xiàn)為顱骨骨質的變薄或部分缺損(圖11-12);另外3例為顱骨部分侵蝕破壞,CT表現(xiàn)為鄰近顱骨反應性增生,MR檢查未發(fā)現(xiàn)骨質改變。有13例出現(xiàn)腦膜尾征,其中7例為粗短腦膜尾征(圖7-8),另外6例為條狀腦膜尾征。
3.1 臨床表現(xiàn)與病理特征Ko等[5]報道AM多見于男性,平均發(fā)病年齡為55歲。本組男性12例(占71%),平均(51.8±14.0)歲,與文獻報道相符。臨床表現(xiàn)多為頭痛、頭暈,占88%。依據中樞神經系統(tǒng)腫瘤分類WHO 2016版,非典型性腦膜瘤生物學行為介于良性與惡性腦膜瘤之間,病理組織學上腫瘤細胞中度異型性和多形性、腫瘤細胞豐富密集、核分裂像≥4/10HPF是診斷AM的三個指標[1,6],另外加入腦侵犯這一診斷標準。
3.2 CT與MR表現(xiàn)特征 本組15例位于大腦凸面及大腦鐮旁,占88%,其中5例跨大腦鐮生長,與王宏琢等[4]的研究結果相似,AM在發(fā)病部位上與良性腦膜瘤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但本組病例易好發(fā)于頂部及頂枕部大腦鐮旁,更易跨大腦鐮生長,這是否是非典型腦膜瘤的特征之一還有待多中心大樣本證明。
本組病例徑線均較大(≥5cm),國內郭慧等[7]認為這是由于腫瘤倍增時間短,在相同病程就診時腫瘤多數較大。本組病例均呈分葉狀或形態(tài)不規(guī)則,筆者認為AM的生長速度不均衡且部分呈浸潤性生長,致腫瘤形態(tài)不規(guī)則或呈分葉狀。
本組病灶T1WI多呈等或稍低信號(占71%),T2WI多呈稍高或稍低混雜信號(占88%),與良性腦膜瘤相比T1WI上信號有減低,T2WI上信號有增高,與王宏琢等[4]研究一致,認為T1WI上信號減低和T2WI上信號增高,往往提示病變更傾向于診斷AM。本組12例病灶內或瘤周見大小不等、多寡不一囊變灶,在MRI T2WI上表現(xiàn)為高信號,在CT上表現(xiàn)為小片狀或多個小囊樣低密度區(qū),增強后囊變區(qū)無強化,實性部分大部分強化程度較高(82%呈明顯強化),但強化程度不一致(2例局部強化程度高于血管),致腫瘤密度/信號不均勻。Matsushima N等[8]認為:由于AM具有一定的侵襲性,因此生長速度較快,腫瘤新生血管無法供應過快增殖的腫瘤組織,腫瘤組織進一步發(fā)生缺血、變性、壞死,進而液化、囊變,因此會在CT及MR上表現(xiàn)為密度/信號不均勻,在增強掃描時顯得尤為清楚。故腫瘤發(fā)生在典型部分且內部信號/密度不均勻時,提示病變更傾向于診斷非典型性腦膜瘤,增強后診斷準確性比平掃更高。
圖1-6 為1例患者,男性,46歲。CT平掃示頂枕部分葉狀稍高密度腫塊,跨大腦鐮生長,瘤內見小斑點狀鈣化,MR平掃T1WI呈等/稍低信號,T2WI呈稍高/低混雜信號,內見與CT范圍一致的囊變灶,DWI呈稍高/低信號,增強后呈明顯不均勻強化、囊變灶無強化,病灶跨大腦鐮,冠狀位呈“啞鈴狀”。
圖7-8 2例分別顯示粗短腦膜尾征,圖8病灶侵犯上矢狀竇,增強后明顯不均勻強化呈“條紋狀”。
圖9-10 病灶位于右側中顱窩底上部-鞍旁-額顳葉深部,呈分葉狀,部分跨大腦鐮,瘤內及瘤周圍見多發(fā)小囊變,增強后實性成分明顯不均勻強化、局部強化高于血管。圖9示瘤內見較多流空血管影。
圖11-12 2例分別顯示瘤內斑塊、斑點、沙粒樣鈣化,同時鄰近顱骨侵蝕破壞。
腦膜瘤瘤周水腫原因及機制至今尚無統(tǒng)一定論。一般認為原因如下:腫瘤的血管、靜脈的阻塞、與軟腦膜的吻合、局部的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毛細血管通透性以及腫瘤的分泌[9-10]。本組17例均見不同程度瘤周水腫,水腫程度與有無侵犯上矢狀竇及程度、有無顱骨侵蝕破壞有一定關系,但尚未發(fā)現(xiàn)一定規(guī)律。也有學者研究認為AM與良性腦膜瘤的瘤周水腫沒有顯著差異[4,7]。
MRI在顯示顱骨骨質增生及局部侵蝕破壞方面對比CT有其局限性。本組9例較明顯骨質破壞,MR發(fā)現(xiàn)6例,3例顱骨部分侵蝕破壞MR未能發(fā)現(xiàn)。顱骨骨質侵蝕破壞為AM的診斷提供了重要參考信息,MR結合CT能夠更準確發(fā)現(xiàn)病變,明顯提高AM的診斷準確率。
本組病例中,有76%出現(xiàn)腦膜尾征,其中41%表現(xiàn)為短粗腦膜尾征。筆者認為粗短腦膜尾征往往提示腫瘤的侵襲性,也有利于AM的診斷,與部分學者[4,7,11]觀點一致。腫瘤內流空血管影提示腫瘤血供豐富,有助于AM診斷,本組15例見腫瘤內流空血管影。
多數學者[4,7,11]認為非典型腦膜瘤出現(xiàn)鈣化較少見/罕見,但本組病例鈣化發(fā)生率較高,CT檢查有9例出現(xiàn)鈣化,鈣化發(fā)生率53%,國內許蕾等[12]也有類似報道。出現(xiàn)這種偏差有以下2個原因:既往文獻多運用MR研究非典型性腦膜瘤的影像表現(xiàn),且AM瘤內鈣化多為散在斑點狀鈣化,MR檢出敏感性有限;既往文獻及本報道病例數均相對較少,這與AM發(fā)病率偏低有關,今后還需要大樣本多中心進一步研究。
AM需與以下腦腫瘤相鑒別。①良性腦膜瘤:多呈圓形,邊界清晰,信號均勻,多呈等T1等T2信號(與腦組織接近),硬膜尾征細長,囊變、壞死不多見,增強后呈明顯、均勻強化。②膠質瘤:為腦內腫瘤,增強后腫瘤呈花環(huán)狀強化,對相鄰顱骨破壞較少。③血管外皮細胞瘤:起源于毛細血管周圍的外皮細胞,其臨床、影像學表現(xiàn)與AM相似,不易鑒別。④顱內孤立性纖維瘤:梭形細胞腫瘤,起源于樹突狀間充質細胞,T2WI多呈等信號,其內可見低信號區(qū),增強后低信號區(qū)明顯強化,具有一定特征性[13]。
綜上所述,當腦膜瘤體積較大(各徑線≥5cm),跨大腦鐮生長且形態(tài)不規(guī)則、瘤腦界面不清、瘤內或瘤周見多發(fā)大小不等囊變區(qū)、增強前后密度/信號不均勻等征象時,應考慮AM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