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拂
早在我國古代,官員就有了年終獎,只是發(fā)放的范圍和方式與當下不同。
在古代,倘若相當于現(xiàn)在廳(局)級以上的高官,其年終獎一般由皇帝親自發(fā)放。比如東漢時期,一進臘月,皇帝就開始給文武百官們發(fā)年終獎了,具體發(fā)多少有定例:將軍、三公是每人發(fā)放20萬枚五銖錢、牛肉200斤、大米200斗;九卿是每人發(fā)放10萬枚五銖錢;校尉是每人發(fā)放5萬枚五銖錢;尚書是每人發(fā)放3萬枚五銖錢;侍中是每人發(fā)放2萬枚五銖錢。
和當下相當于1個月工資的年終獎相比,東漢皇帝發(fā)放的獎金的購買力如何呢?東漢后期,1枚五銖錢的購買力相當于現(xiàn)在的人民幣4角,古時的1斗大米重約16公斤,由此估算,將軍和三公每人所領到的年終獎,折合成人民幣約10萬元,而當時的將軍和三公的月薪只有17500枚五銖錢,折合人民幣7000元,由此可見,年終獎超過他們1年的工資。
當然,也不是古代所有時期官員的年終獎都像東漢時期這般豐厚,比如北宋時期,文武百官的工資很高,可年終獎卻很少,只是象征性的發(fā)放。每年冬至一過,皇帝就會給高級干部發(fā)年終獎,宰相、樞密使以及曾經(jīng)封王的大臣,是每人5只羊、5石面、2石米、2壇黃酒。宋代的1石裝米55公斤、裝面30公斤,即便加上5只羊,頂多也就值幾千錢。而清官包拯“倒坐南衙開封府”時,有工資(月料),有餐補(餐錢),有飲料補貼(茶湯錢),有取暖補貼(添支錢),全部加起來,他的年薪將近1萬貫,按當時的購買力折合成人民幣約為600萬元。所以說宋代的那點年終獎跟年薪相比不值一提。
古代官員的年終獎并非全由皇帝統(tǒng)一發(fā)放,只有高級官員的年終獎才會由皇帝或朝廷集中發(fā)放,當然是國家財政出錢,有時皇帝也會自掏腰包給寵臣們發(fā)年終獎。而那些絕大多數(shù)的縣處級以下級別較低的官員或不入流的小吏,他們的年終獎皇帝是不管的,基本上是由地方衙門自謀出路。
自謀出路中最常見的一種是放高利貸。在唐宋很長一段時期,朝廷是允許各機關單位向民間放高利貸的,高利貸的本金里有朝廷撥付的“本錢”和“公用錢”,也有基層官員們自己湊起來的集資款。上至六部,下至府縣,都專門有人負責把這些本金放出去,放貸的對象主要是各單位轄區(qū)內(nèi)的商人,月息最低為3%,且是驢打滾的利滾利,所以利率相當可觀。所獲得的利潤,國家財政抽走小頭,本地衙門留下大頭,大部分的利息都是存進了“小金庫”,供領導調(diào)劑使用,一部分用來平時吃喝玩樂,一部分留到歲尾發(fā)放年終獎。
自謀出路中的第二種就是動用公款做生意。古人喜歡做的生意主要有以下幾項:造酒、造醋、購置房產(chǎn)。酒、醋、鹽、房地產(chǎn)生意從晚唐開始興盛,到明清發(fā)展到極致。古代的軍閥、將軍、王爺里有很多人從事過房產(chǎn)開發(fā),例如名將岳飛,他就曾在江西九江和浙江杭州經(jīng)營過房產(chǎn),只是他很清廉,經(jīng)營所得的絕大部分都是拿來貼補軍用和興辦教育。但大部分文官武將就沒有他這樣的高風亮節(jié),他們賺的全部都是自個兒笑納了。
上述兩種生意一般是縣級官員才有資格做,級別更低的小吏們是怎么給自己發(fā)年終獎的呢?說出來大家肯定不會相信——賣廢品。秦、漢、魏晉時期的公文不是寫在紙上的,而是刻在竹簡上,因此一份較長的公文得用一大堆竹簡。公文寫成后從這個部門傳達到那個部門,一怕竹簡丟失,二怕有人篡改,所以都得用口袋裝起來扎緊,再糊上膠泥蓋上公章,另一個部門收到口袋后剝掉膠泥,把竹簡倒出,裝竹簡的口袋就成了廢品。那時裝竹簡的口袋有皮質(zhì)、絲質(zhì)、麻布的,都能賣錢。大點兒的部門公文往來最多,攢下的口袋也就多。年底運到市場上賣掉,一個部門就有年終獎了。南北朝以后,公文開始使用紙張,但公文往來還是只能靠驛馬運送,路上怕紙張磨損,也得用封套把公文裝起來,封套多是布做的,史稱書囊。有些窮衙門,就把舊書囊讓裁縫改成衣服或被單,過年時發(fā)給同僚,雖然微薄寒酸,也算是年終獎。
南宋詩人陸游有一首諷刺那個時代的順口溜:“吏勛封考,筆頭不倒;戶度金倉,日夜窮忙;禮祠主膳,不識判硯;兵職駕庫,典了祓褲。”這里說的吏部是管官員升遷的,戶部是管工資發(fā)放的,這兩個部門一個管人事一個管財政,都是要害機關,所以年終獎十分豐厚。而禮部主管文教,一般沒人理會;兵部在太平年代也沒人理會,所以這兩個機關的官吏就沒有年終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