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正值隆冬,但一股沁人心脾的暖意已從熒屏中涌出——央視全新制作的季播節(jié)目《謝謝了,我的家》,就像一道冬日里的暖陽、寒風中的暖流,擊中了不少觀眾的心。
在這檔定位為全球華人家庭文化傳承的節(jié)目里,無論是魯迅、朱德等中國歷史如雷貫耳的名人的后代,還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故宮宮廷鐘表修復匠、高原邊防軍人,他們先后走上同一個舞臺,回歸同樣一個身份,做同樣一件事情。這個身份就是家庭人,這件事情就是回憶家風傳承。
雖然《謝謝了,我的家》不唱不跳,不吵不鬧,連煽情都極為克制,看起來是如此之“素”,但自播出以來,這檔以家風傳承為主題的節(jié)目還是取得了不俗的收視,獲得了上佳的口碑。節(jié)目播出兩期以后,反響熱烈,觀眾既看到了“大家”有活潑、生動的時刻,也看到了“小家”中質(zhì)樸、深厚的情感。而這種成功,也絕非偶然,其中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節(jié)目選準了家這個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切口,找到了溫暖人心這個關鍵。
家,在中國人的文化中具有特殊意義,在每一個人的成長中也有不可替代作用,家庭的印記每個人都會攜帶一生。因此,家這個話題總是能帶給人溫暖的,也總是能引起人們共鳴的。于是,我們可以看到,在《謝謝了,我的家》之前,以家為主題、以溫暖為基調(diào)的電視節(jié)目可以說是層出不窮。盡管節(jié)目形式和立意多有不同,但傳遞的情感內(nèi)核卻有著許多相似之處。
在尋人求助欄目《等著我》中,熒幕主角是尋找家人的求助者,找到家人之后感情的宣泄也成為節(jié)目中最為動人的場景。在讀信節(jié)目《見字如面》中,書信類型最為集中的是家信,最感人內(nèi)容也大多出自于某封家書。在一系列親子真人秀、綜藝節(jié)目中,始終最抓人的地方也是節(jié)目對家庭在孩子的成長過程到底應該發(fā)揮什么作用的聚焦和探討。
但即便是在這些同樣是家庭主題的節(jié)目中,《謝謝了,我的家》也有著其獨到之處。單從節(jié)目名稱來看,《謝謝了,我的家》把目光聚焦在“家”這個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中具有特殊意義的詞語,把情感的基點放在“謝謝”這個感恩的姿態(tài)。對于一些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來說,“家不言謝”,這樣的定位不僅能夠引起大多數(shù)人對于自己原生家庭的反觀,更重要的是它會變成家庭成員之間親情釋放和表白的“催化劑”。當觀眾對于家的回憶和節(jié)目中關于家的敘述形成共鳴之時,節(jié)目中所飽含的感情力量就會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了。
訪談原本是電視節(jié)目特別是綜藝節(jié)目的基本形式之一。但在近年來的實景綜藝熱潮中,這一形式逐漸有些邊緣化了,因為它不夠熱鬧,乍一看上去也不那么“抓人”。但事實上,訪談是熒屏上講故事的最佳形式之一。
于是,當我們看到主持人敬一丹一改《焦點訪談》和《感動中國》里的新聞主持人形象,身著一襲白衣,靜靜等待嘉賓依次走近、促膝長談時,既感到久違的親切,也在一個個或平凡或生動的故事中收獲許多感動。寓意“時光隧道”的珠簾,似家中客廳布置的訪談區(qū),閃著“萬家燈火”的背景墻,收納家庭寄語的“時光瓶”,當一位位嘉賓走進這樣的場景,娓娓道來一個個家風故事的時候,電視機前的觀眾們也不斷完成著一次次感悟之旅,一場場溫情感受。作為電視節(jié)目,講好故事一直都是核心競爭力所在。當一個個家風故事由當事人帶著感情講述出來時,其感染力、沉浸度是其他節(jié)目形式不可比擬的。在這一點上,《謝謝了,我的家》的樸素回歸所帶來的溫暖無疑更具穿透力,也為更多類似的節(jié)目提供了很好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