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豫 ,趙小艷 *,李艷春,王詠薇,朱婷婷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應用氣象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4;2. 耶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環(huán)境中心,江蘇 南京 210044;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蘇省農業(yè)氣象重點實驗室,江蘇 南京 210044;4. 寧夏氣象防災減災重點實驗室,寧夏 銀川 750002
濕地是自然界中生態(tài)功能最高,受破壞和威脅最嚴重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之一(Jiang et al.,2005;賈萍等,2003)。國家林業(yè)局最近的一次濕地資源普查結果顯示:近 10年,中國濕地面積減少了 339.63×104hm2,其中自然濕地占比99.4%(耿國彪,2014)。濕地具有增加局地空氣濕度、縮小晝夜溫差等氣候調節(jié)作用(Gardner et al.,2011),作為全球最重要的碳匯(Picek et al.,2007),對緩解由氣候變暖及城市擴張帶來的一系列生態(tài)問題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干旱半干旱的中國西北地區(qū),濕地即綠洲的“心臟”(馬建林等,2002),它每年調節(jié)氣候的生態(tài)服務價值占濕地總生態(tài)服務價值的32%,居各項生態(tài)價值之首(孔東升等,2015)。寧夏平原地處中國干旱半干旱地區(qū),70%濕地資源分布在平原地區(qū)(周立彪等,2009)。20世紀60年代,寧夏平原素有“七十二連湖”之稱,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fā)展,其濕地資源大量萎縮。2003年起,寧夏地區(qū)實施了大面積的濕地修復與重建工作,那么近年來寧夏平原的濕地面積是如何演變?
發(fā)達國家對濕地的研究較早、范圍廣,涉及到濕地的定義(Cowardin et al.,2005;Mitsch et al.,2007)、濕地的生態(tài)經濟及保護(Duarte et al.,2013;Webb et al.,2013)等方面。中國開展?jié)竦匮芯康臅r間較晚,目前主要集中在濕地的形成與演化(楊玉盛,2017)、濕地生態(tài)效應(楊麗萍等,2010;孟偉慶等,2011)等。地表溫度和地表能量的流通交換是影響局地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Karnieli et al.,2010),傳統(tǒng)的測量手段均是基于點位開展的,忽略了地表的不均一性和水熱流通的動態(tài)性(Ambast et al.,2002),而遙感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科學技術手段,在受地面條件限制小的情景下可實現(xiàn)大范圍同步觀測、反映土地的動態(tài)變化,反演地表熱通量,在土地利用、氣候研究等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張廣宇,2015)。在黃河長期沖擊積累下,寧夏平原具有豐富的濕地資源,這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實屬罕見(白林波等,2011)。目前,針對寧夏平原濕地的研究內容集中在濕地景觀變化、水資源利用及地質構造等方面,但對寧夏平原濕地氣候效應的定量化研究偏少。那么,在半干旱地區(qū)濕地面積的動態(tài)變化會對局地氣候產生怎樣的影響?
本研究以寧夏平原為研究對象,利用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分析研究區(qū)濕地面積動態(tài)演變,并量化濕地面積變化對局地氣候效應的影響,為寧夏平原濕地修復效果的監(jiān)測和評價以及緩解其氣候惡化問題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寧夏平原(105°56′~106°58′E,38°12′~39°17′N)深居西北內陸(圖1),北起惠農縣,南至永寧縣,東靠陶樂縣,西倚賀蘭山山脈,海拔高度在1010~1150 m(王瑞平等,2006)。屬中溫帶內陸干旱氣候,干旱少雨(平均降水量僅為262.3~363.2 mm·a-1),日照充足(年日照時間為2842 h),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及日較差均較大,7月氣溫最高,平均為 20.0~23.1 ℃,1月氣溫最低,平均為-8.2~-6.6 ℃(李媛等,2016),大陸性氣候特征十分典型(雍國正,2015)。
圖1 研究區(qū)域Fig. 1 The study area
為分析濕地修復前(1999—2003年)與修復后(2003—2016年),寧夏平原濕地面積變化對局地氣候效應的影響,從地理空間數(shù)據云下載了寧夏平原1999—2016年不同時期冷暖兩季共7景云量少于1%的Landsat/TM(ETM+,OLI,TRIS)遙感數(shù)據,其中暖季豐水期影像用于面積變化分析,冷、暖季影像用于氣候效應分析。數(shù)據應用前均進行了圖像地圖投影轉換、輻射定標、圖像間配準、大氣校正、圖像裁剪等預處理工作,部分 ETM+數(shù)據進行了條帶修復。
1.3.1 濕地提取
研究區(qū)的黃河、湖泊、人工池塘等都屬于水體,光譜特征相似,容易混淆,為保證濕地信息提取的精確性,結合使用監(jiān)督分類法中的最大似然法(沙占江等,2005)和決策樹分類法(徐涵秋,2005),并根據《全國濕地資源調查與監(jiān)測技術規(guī)程》對濕地的分類標準,將研究區(qū)土地利用類型分為河流濕地(包括永久性河流、季節(jié)性或間歇性河流,主要是黃河及其支流)、非河流濕地(包括永久性或季節(jié)性淡水湖及咸水湖泊濕地、池塘、水庫、水渠、水產養(yǎng)殖地)、植被/耕地、鄉(xiāng)村/裸地、城市建筑地等5種類型,并于Google Earth中驗證分類結果,其空間分布見圖2。
1.3.2 地表溫度反演
地表溫度(ts)是控制地表-大氣相互作用的重要變量(Wang et al.,2011),在局地小氣候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不同傳感器地表溫度的反演算法存在一定差異,選用覃志豪等(2003)提出的地表溫度單窗反演算法對TM(ETM+)數(shù)據進行反演,公式:
式中,ts為像元地表溫度(℃);a、b為常量,據文獻分別取值為-67.355351、0.458608(徐涵秋,2005);ε為地表比輻射率,根據ASTER光譜庫,對各典型地物分別進行賦值:濕地為 0.99、植被/耕地為0.981、城市建筑地與鄉(xiāng)村裸地為0.9697;τ為大氣透過率,據文獻由2 m氣溫和相對濕度估算得到;Ta為大氣平均作用溫度(K),由2 m氣溫的估算方程計算得到;TB為地面亮度溫度(K),由普朗克公式計算得到。
采用分裂窗算法(Rozenstein et al.,2014)對TIRS數(shù)據進行反演,公式如下:
式中,ts是像元地表溫度(℃);A0、A1、A2是簡化參數(shù),據文獻由TIRS第10和11通道的大氣透過率(Rozenstein et al.,2014)及地表比輻射率(楊槐,2014)計算得到;T10、T11是第10、11通道的亮度溫度(K),由普朗克公式得到。
圖2 寧夏平原1999年和2016年土地利用分類Fig. 2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of Ningxia Plain in 1999 and 2016Ⅰ:河流濕地river wetland;Ⅱ:非河流濕地non river wetland;Ⅲ:植被/耕地plant/farm land;Ⅳ:鄉(xiāng)村/裸地rural/bare land;Ⅴ:城市建筑地urban built-up land
1.3.3 SEBAL模型估算熱通量
地表熱通量通過基于陸面能量平衡方程SEBAL模型估算,首先選取影像中冷熱像元,建立像元地表溫度和溫度梯度差之間的線性關系,利用Monin-Obukhov相似理論多次迭代獲得穩(wěn)定的感熱通量(H),結合地面觀測資料計算凈輻射通量(Rn)、土壤熱通量(G)及潛熱通量(LE)(李根,2014)。
1.3.4 地表熱通量及熱場等級劃分
為使不同時相遙感影像的熱環(huán)境及熱通量具有可比性,消除季節(jié)對陸面溫度的影響,采用均值-標準差分類法(陳松林等,2009)對地表溫度、感熱通量及潛熱通量進行分類,結果如表1所示。
1.3.5 波文比倒數(shù)的計算
波文比倒數(shù)(β-1)即自由水面向空氣中蒸發(fā)水汽的耗熱(LE)與水面與空氣間的亂流交換熱量(H)之比,可用于實現(xiàn)下墊面的蒸散發(fā)的高精度測定。公式如下:
由圖2可知,寧夏平原的非河流濕地在修復前呈零散狀分布,而修復后河流濕地面積減小,存在斷流現(xiàn)象;非河流濕地分布呈由零散狀演變?yōu)檎w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與張榮群等(2015)指出的1989—2010年寧夏平原土地利用方式對濕地景觀變化影響顯著,人工濕地面積大幅增加,濕地總面積呈增長趨勢的結論一致。銀川市的鳴翠湖、閱海、寶湖,石嘴山市的星海湖,賀蘭縣的沙湖等水域面積呈明顯擴張,一系列零星的非河流濕地明顯被連通,初步形成了以寧夏平原各主要縣市(銀川、石嘴山、平羅等)為主體的水環(huán)境生態(tài)圈,與白林波等(2011)指出的 1991—2006年寧夏平原人工濕地比例上升、斑駁面積增加,濕地類型破碎化指數(shù)降低的結論一致。
表1 地表熱場/熱通量等級劃分Table 1 Surface thermal/heat flux grade deviation
由表2可知,近17年來,研究區(qū)河流濕地面積呈減少的趨勢,非河流濕地面積呈增加的趨勢,總濕地面積呈增加趨勢,此結果與卜曉燕等(2016)分析銀川平原 2000—2014年濕地面積的變化趨勢一致。河流濕地面積 1999—2016年減少了 20.48 km2,總減幅為19.13%,減幅在2005年以后降低了4.82%。研究區(qū)自2003年進行大面積的濕地修復及重建工作后,1999—2016年非河流濕地面積增加了73.88 km2,其中1999—2013年累積增幅最大,可達18.38%;1999—2016年總濕地面積增加了53.4 km2。
表2 寧夏平原1999—2016年濕地面積及變化Table 2 The area of wetland in Ningxia Plain and it’s change in 1999—2016
2.2.1 地表熱環(huán)境的時空變化特征
圖3 寧夏平原地表濕地修復前(左)濕地修復后(右)熱環(huán)境空間分布Fig. 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thermal grade in Ningxia Plain in four period before wetland restoration (left) and after wetland restoration (right)Ⅰ:低溫Low temperature;Ⅱ:次低溫Sub-low temperature;Ⅲ:中低溫Mid-low temperature;Ⅳ:中溫Mid-temperature;Ⅴ:中高溫Mid-high temperature;Ⅵ:次高溫Sub-high temperature;Ⅶ:高溫High temperature
由圖3可知,濕地修復前后暖季次高溫及高溫區(qū)均主要分布在平羅、銀川、石嘴山等城市集中區(qū)以及賀蘭山向陽面,次低溫區(qū)主要分布于植被/耕地區(qū),低溫區(qū) 85%集中在沙湖、星海湖、黃河流域及其支流等濕地周圍。研究區(qū)暖季熱環(huán)境強度呈城市建筑地>鄉(xiāng)村/裸地>植被/耕地>濕地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
濕地修復后,研究區(qū)冷季整體溫區(qū)分布提升一個等級,修復后的溫區(qū) 71%集中分布在中溫及中高溫區(qū),而修復前,56%集中分布在中溫及中高溫區(qū),濕地及其周圍均處于低溫,植被/耕地及其周圍均處于次低溫區(qū),城市建筑地及裸地周圍均處于中溫區(qū)。
由圖4可知,在暖季,濕地修復后整個寧夏平原的中溫以上等級的熱場面積低于修復前,修復后中溫區(qū)面積變化最大,占比為16.23%,高溫區(qū)、次高溫區(qū)、中高溫區(qū)面積累計減少745.45 km2,占比達7.82%,中低溫、次低溫、低溫區(qū)面積累計增加2291.68 km2,增加比例高達24.05%。這與全區(qū)內加強濕地管理,進行一系列濕地保護規(guī)劃和保護恢復等工作密不可分,說明濕地對研究區(qū)的局地氣候起到明顯的降溫作用。冷季同暖季有一定的類似,冷季較高溫度區(qū)域的面積在濕地修復后有一定的下降,中溫區(qū)面積變化仍最大,增加比例為9.02%,高溫區(qū)、次高溫區(qū)、中高溫區(qū)累積面積減少855.92 km2,占比為8.9%,而中低溫、次低溫、低溫區(qū)累積面積減少3.33 km2。分析冷、暖季的差異,主要原因是研究區(qū)冷季采取供暖措施,造成研究區(qū)冷季城市熱島效應高于暖季,溫度等級整體呈現(xiàn)“冷季>暖季”。
圖4 寧夏平原熱場等級面積統(tǒng)計Fig. 4 Thermal grade area of Ningxia Plain in four period
2.2.2 沙湖濕地降溫范圍變化
為確定濕地對地表溫度的影響范圍,考慮沙湖濕地的修復面積最大,故選取沙湖作為典型濕地,以沙湖中心點為質心構成半徑為300 m的圓域,圍繞此中心圓建立緩沖區(qū),緩沖區(qū)間隔為300 m,形成10個緩沖區(qū),以距離中心圓第i個緩沖區(qū)域內的平均地表溫度(ti,℃)與中心圓內平均地表溫度(t0,℃)的差值(Δt,℃)作為衡量研究區(qū)濕地降溫效應貢獻源區(qū)的標準:
由圖5可知,濕地修復前,暖季沙湖的降溫效應至 1200 m以后趨于平穩(wěn),最大降溫可達到4.1 ℃;冷季沙湖對周圍地表溫度產生顯著影響的范圍為600 m,降溫幅度為0.5 ℃。這主要是由于半干旱地區(qū)冷季平均風速較小,湖面結冰,蒸發(fā)能力弱,導致冷季沙湖對局地溫度的影響小于暖季。進行濕地修復工程后,濕地降溫效應顯著提高,暖季沙湖的降溫效應可延伸至 1500 m,最大降溫可達 4.8 ℃;冷季降溫范圍為 600 m,降溫幅度約0.6 ℃。
圖5 沙湖濕地降溫范圍Fig. 5 The cooling range of Shahu wetland in four period
2.2.3 感熱通量的時空變化特征
由圖6可知,在平羅縣、銀川市等快速城市化地區(qū),其暖季的感熱通量值由濕地修復前的中高值區(qū)(90~178 W·m-2)變?yōu)樾迯秃蟮闹兄祬^(qū)(48~153 W·m-2),冷季的感熱通量由修復前的次低值區(qū)(-13~28 W·m-2)變?yōu)樾迯秃蟮牡椭祬^(qū)(≤-7 W·m-2);在惠農、永寧等農業(yè)發(fā)達地區(qū),其暖季的感熱通量由修復前的中值區(qū)(2~90 W·m-2)變?yōu)樾迯秃蟮拇蔚椭祬^(qū)(-60~48 W·m-2),冷季的潛熱通量由修復前的低值區(qū)(≤-13 W·m-2)變?yōu)樾迯秃蟮拇蔚椭祬^(qū)(-7~43 W·m-2)??傮w上,研究區(qū)感熱通量值呈“暖季>冷季”的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不同地物類型的感熱通量呈“建筑地、裸地>植被/耕地>濕地”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濕地修復后冷、暖季的感熱通量值均呈降低趨勢,表明濕地具有降溫效應。
2.2.4 潛熱通量的時空變化特征
圖6 寧夏平原濕地修復前(左)濕地修復后(右)感熱通量空間分布Fig. 6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nsible heat flux(H) in Ningxia Plain before wetland restoration (left) and after wetland restoration (right)Ⅰ:低感熱通量Low H;Ⅱ:次低感熱通量Sub~low H;Ⅲ:中低感熱通量Mid~low H;Ⅳ:中感熱通量Mid H;Ⅴ:中高感熱通量Mid~high H;Ⅵ:次高感熱通量Sub~high H;Ⅶ:高感熱通量High H
由圖7可知,在平羅縣、銀川市等快速城市化地區(qū),其暖季的潛熱通量由修復前的低值區(qū)(-158~18 W·m-2)變?yōu)樾迯秃蟮拇蔚椭祬^(qū)(-44~65 W·m-2),冷季的潛熱通量由修復前的中值區(qū)(18~106 W·m-2)變?yōu)樾迯秃蟮拇蔚椭祬^(qū)(65~174 W·m-2);河流濕地暖季的潛熱通量由修復前的次高值區(qū)(284~391 W·m-2)變?yōu)樾迯秃蟮母咧祬^(qū)(282~372 W·m-2),河流和非河流濕地冷季的潛熱通量均由修復前的中高值區(qū)(198~248 W·m-2)變?yōu)樾迯秃蟮拇胃咧祬^(qū)(147~198 W·m-2)??傮w上,研究區(qū)潛熱通量呈“暖季>冷季”的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不同地物類型的潛熱通量呈“濕地>植被/耕地>建筑地、裸地”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濕地修復后,研究區(qū)冷、暖季潛熱通量值總體上均呈上升趨勢,暖季整體潛熱值提高 94 W·m-2,冷季整體提高 28 W·m-2,濕地潛熱值明顯高于其他地物類型,表明濕地具有增濕效應。
2.2.5 波文比倒數(shù)對局地氣候的影響分析
波文比倒數(shù)是潛熱通量與感熱通量之比,是表示能量分配的重要指標。由圖8可知,非河流濕地和河流濕地的波文比倒數(shù)值遠大于研究區(qū)其他土地利用類型的平均值且4個典型日的波文比倒數(shù)平均值均大于5,非河流濕地該值高達8.26。其他土地利用類型,波文比倒數(shù)值均低于 2,建筑地和裸地區(qū)域主要分布在 0.2以下,植被和耕地區(qū)域主要分布在 1.5~3之間。濕地區(qū)域的波文比倒數(shù)呈現(xiàn)出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暖季>冷季,且水體對改善城市熱環(huán)境的作用優(yōu)于具有相同面積的植被。
圖7 寧夏平原濕地修復前(左)濕地修復后(右)潛熱通量空間分布Fig. 7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tent heat flux(LE) in Ningxia Plain in four period before wetland restoration (left) and after wetland restoration (right)Ⅰ:低潛熱通量Low LE;Ⅱ:次低潛熱通量Sub-low LE;Ⅲ:中低潛熱通量Mid-low LE;Ⅳ:中潛熱通量Mid LE;Ⅴ:中高潛熱通量Mid-high LE;Ⅱ:次高潛熱通量Sub-high LE;Ⅲ:高潛熱通量High LE
圖8 寧夏平原四個時期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平均波文比倒數(shù)Fig. 8 Inverse of bowen~ratio from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in Ningxia Plain in four period
近 17年來,寧夏平原河流濕地面積總趨勢呈減少態(tài),主要是由黃河徑流量減小、氣候變暖和研究區(qū)對河流濕地資源過度開發(fā)利用造成的;研究區(qū)成功實施大面積的濕地保護和修復工作后,非河流濕地面積呈增加態(tài)勢,使得研究區(qū)濕地總面積呈增加趨勢。自2003年研究區(qū)修復湖泊等濕地資源后,非河流濕地呈大面積連通狀,以群帶狀存在,植被/耕地類型所占比例明顯增加,這一結論與侯瑞萍(2015)對近20年來寧夏濕地動態(tài)與植被特征研究的結論基本一致。
地表熱通量對氣候的調節(jié)功能主要表現(xiàn)在熱量交換及水汽循環(huán)方面,濕地和附近的土壤表面通過水汽蒸發(fā)、植被蒸騰和水陸間湍流運動等過程,間接或直接影響到周圍局地氣候。2005年以來,寧夏施行了“加快推進城鎮(zhèn)化建設”等一系列政策,銀川、平羅等城市地區(qū)工業(yè)發(fā)展迅速,北部的惠農,南部的永寧等地區(qū)農業(yè)種植面積大,植被覆蓋度高,全區(qū)范圍內濕地區(qū)的感熱通量值均處于低值區(qū),與王煜東等(2016)對南京不同下墊面的感熱通量的時空變化規(guī)律一致,這主要是由于水體本身感熱值低,蒸散發(fā)作用強,且水-陸間湍流運動強,可降低周圍氣溫,說明濕地群對周圍大氣有降溫作用。濕地修復后,冷季典型濕地可使周圍氣溫最大降低0.6 ℃,暖季典型濕地可使周圍氣溫最大降低4.8 ℃,與崔麗娟等(2015)對北京典型城市濕地小氣候的研究結論“濕地最大降溫效果為4.4 ℃”較接近。修復后,冷季降溫范圍為600 m,暖季降溫范圍可延伸到1500 m,Hou et al.(2013)研究北京典型濕地的降溫范圍為300 m,與本研究結果存在差異的原因是沙湖的面積大于Hou et al.(2013)選取的幾個北京典型濕地。
城市下墊面與大氣水汽交換弱、蒸發(fā)能力小,而濕地及植被等下墊面具有水汽蒸發(fā)充分和熱容量大的特點,研究區(qū)快速城市化發(fā)展的同時潛熱值仍呈上升趨勢,說明研究區(qū)近 17年來進行濕地及綠化帶的修復擴張等工作使得研究區(qū)整體空氣濕度提高,這對提高半干旱地區(qū)的人體舒適度、改善農作物生長環(huán)境均有重要生態(tài)意義。
(1)近 17年來,寧夏平原河流濕地面積減少了20.48 km2,非河流濕地面積增加了73.88 km2,濕地總面積增加了 53.4 km2,總濕地面積增加了1.86%。
(2)寧夏平原濕地總面積的增加對局地氣候有明顯的降溫作用。濕地修復后,地表熱環(huán)境降溫作用顯著增強,典型濕地沙湖在暖季的降溫效應可延伸至1500 m,最大降溫可達4.8 ℃;冷季其降溫范圍為600 m,降溫幅度約0.6 ℃。
(3)寧夏平原感熱通量呈“暖季>冷季”的時間變化規(guī)律,呈“建筑地、裸地>植被/耕地>濕地”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總濕地面積的增加使研究區(qū)冷、暖季的感熱通量值均呈降低趨勢,整體感熱值暖季下降了 25~62 W·m-2,冷季下降了 6~43 W·m-2。潛熱通量的時間變化規(guī)律與感熱通量一致,而空間分布規(guī)律與感熱通量相反;總濕地面積的增加使研究區(qū)暖季和冷季整體潛熱通量分別提高了 47~114 、21~68 W·m-2。
(4)寧夏平原的波文比倒數(shù)呈“暖季>冷季”的時間變化規(guī)律。對于城區(qū)而言,濕地對城市熱環(huán)境的改善作用優(yōu)于具有相同面積的其他地物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