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本名聞家驊,又名聞亦多,字友三、友山。1912年他考入清華后,改名“聞多”。
到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聞多主張朋友相稱,只呼其名??墒撬×藛蚊螅粋€字的“多”不方便叫,大家只好連名帶姓一起來叫他。還有在當時同學中間,有時會給他取綽號“one two”(一、二)或“widow”(寡婦),這兩個英語單詞都是“聞多”這個名字讀音的諧音。他曾對同學表示想改一個簡單的雙名,這時,潘光旦、吳澤霖等同學就同他開玩笑說:“就在前面加個‘一’字吧,這樣又簡單又好記?!彼牶蠓浅8吲d,遂決定把名字改為“聞一多”。
但學校的教務處卻不同意改。但聞一多毫不灰心,每逢外國或新的教師來上課時,在點名的時候,他就鄭重地聲稱名字掉了個“一”字。在考試的試卷上和為墻報寫稿時,他統統署名為“一多”。這樣時間一長,聞一多的名字也就為人們所接受了。最后學校在畢業(yè)證上也不得不寫上“聞一多”的名字了。
1946年7月15日,聞一多遭國民黨特務伏擊,不幸遇難。次年,郭沫若在進步刊物《人世間》發(fā)表文章,對“一多”這個名字作了深蘊哲理的解釋,以無比的革命熱情傾瀉出當時人民發(fā)自心底的吶喊:“你是一粒健全的種子,隨著中國的天亮,隨著太陽光的照射,普天四海而且萬年永劫,將有無數無數活的聞一多。由一而多,你的名字和你自己一樣便代表了真理。我現在不是紀念你的死,而是慶祝你的生。聞一多先生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