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魚兒
自從《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部火了之后,就一直有人提議要拍中國人的燒烤,在三餐之外的宵夜燒烤,暗含了國人對生活的態(tài)度。但群眾的呼聲雖高,制作方們卻充耳不聞,在《舌尖3》遭遇滑鐵盧,照搬日本的中國版《深夜食堂》被怒打一星之后,終于有人看不下去,掄起粗糙的鏡頭,操起帶著顆粒感的配音,搞出了一部真正能把大家看餓了的中國燒烤紀錄片。比之那些預算充足,明星陣容強大的“貴族”作品,《人生一串》和它所表達的主題——燒烤一樣,自帶草根江湖氣息。但所有美食紀錄片的檢驗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好不好看。對此,觀眾用真實的評價將《人生一串》推上國產美食紀錄片高分陣營,六集播完,豆瓣評分8.9,你就說這樣的片子你要不要去看吧。
日本的美食劇《深夜食堂》中國觀眾也很愛看,雖然民族文化不同,但日本人這種冷感有禮的美食故事,中國人依然能get到深藏其中的精神治愈。也正因為這樣,國人一直也在嚷嚷著,我們什么時候才能拍一部屬于中國人的《深夜食堂》。但可惜,我們永遠第一時間做的都是直接copy別人的東西,不管是不是符合中國人的實際情況。如此急功近利,當然結果也不會好,大家吐槽的口水差點把中國版《深夜食堂》的主創(chuàng)團隊淹死。只是吐槽歸吐槽,大家依然嘆息,我們什么時候才會有中國人真正的《深夜食堂》???
好在我們不用等太久,一部專門講中國人各地燒烤美食文化的專題紀錄片《人生一串》橫空出世,恰逢世界杯開幕,配合著看球、啤酒,這個專講燒烤的紀錄片火了!火得太是時候!多少觀眾一邊看著紀錄片,一邊點著外賣,這個制作粗糙,卻以誠意內涵擊中國人美食G點的紀錄片,拍出了中國深夜美食的精髓——熱鬧、煙火氣。夜幕降臨,大馬路邊,幾張簡陋桌椅,坐滿食客男女,大家不顧吃相,只管大快朵頤,幾百米外,幾公里外,車水馬龍,熙熙攘攘,說到底,這才是我們中國人熟悉的深夜美食氣氛啊!
和《舌尖》系列的高大上相比,《人生一串》的“社會人”氣息濃厚。永遠昏暗的燈光,霓虹招牌閃爍在海報的黑夜里,這種活躍在香港、重慶和朋克影像中的元素,天然地就讓宏大敘事向下深潛。雖然看上去粗糙,但制作團隊的用心一絲不少,攝制組走遍全中國30多個城市,500多家傳奇燒烤攤,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精心奉上這部誠意之作,令不少人感嘆自己沒多長一個胃。
大家會覺得《人生一串》這樣的作品仿佛是跟著自己去了自家樓下的燒烤攤,這種強烈的代入感,源自于攝制組在表達形式上的親民。他們用了很多手持鏡頭,解說也是導演親自下場配的,帶著濃烈的北方大哥腔調。吃得春光滿面的食客,專心翻著烤串的老板,端著盤子快速穿梭的服務員,以第一視角跟拍,給觀眾帶來了更多親切感。日常燒烤有人烤出傳奇,不日常的燒烤,也有人烤出傳說。《人生一串》令大家爭相安利,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它選材的大膽,那些超出常人認知之外的暗黑界燒烤美食(烤腦花、烤豬眼,烤豬鞭,烤羊睪丸……),看的時候大家都目瞪口呆一直捂眼了,不知拍的時候,攝影師有沒有腸胃翻江倒海,鏡頭顫抖。有個老板特地留了兩個烤蟬蛹給攝影師,問他要不要,左右晃動的鏡頭讓我們完美get到了鏡頭后面攝影師的內心拒絕,哈哈,原來拍美食,也是很需要勇氣的。
在中國,要拍一部成功的美食紀錄片,讓各地觀眾有共鳴,而這就要求,你的內容足夠豐富地道?!度松淮吩谶@點上,也是做得非常優(yōu)秀了。各地燒烤美食,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全都被他們找到了,他們拍燒烤的過程,也拍來源,還拍了燒烤攤老板的故事,美食和人,他們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結合點,不炫技,不煽情,而且點到即止。
我們不是在看《藝術人生》,我們希望可以多來一點搞笑的、幽默的解說文案,比如講炭燒生蠔的“生來被烤”(蠔:我做錯了什么?),比如講烤毛毛蟲、烤蟬蛹、烤蟬蛾的“在燒烤攤前,蟬的一生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蟬:???),還有屠夫剝羊皮的時候,旁邊解說的那句“輕松愜意”(羊:你再說一遍?)。這種調皮有趣的文案,再結合上燒烤攤主自帶的幽默氣質,“老妹兒,你知道我為什么這么黑嗎?因為我不想白活一輩子”。諸如此類的燒烤金句想必各位在平時的燒烤攤上也沒少聽,因為卸下了白天的講究和疲累,大家說說笑笑多了,自然就金句頻出了啊?!度松淮分皇遣蹲降搅诉@份愜意,如實重現(xiàn)而已?!耙蝗詹贿^三餐六尺,人生只是手中一串”,日子你開心也是過,悲傷也是過,大家何不瀟灑盡興大步邁過?走,擼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