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君
城南不遠,有條幽靜的小路,盡頭是條清澈的小河,兩岸長滿了婀娜的垂柳,柳下開著各色小花,美不勝收。沒事的時候,我常去那里散步。
在那里我常常遇見兩個人,一個慈眉善目,50歲上下的樣子;一個沉著冷靜,風華正茂。每次來,他們手里都拎著一樣的行頭——釣具。他們總是前后腳地到來,但偶爾也會有一個人缺場。
我是他們?yōu)閿?shù)不多的看客,所以十分受歡迎,每次見了,他們都會朝我笑一下,或招呼一聲,有時也閑聊幾句。
后來我漸漸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長者起竿特別勤,魚也釣得多,不大會兒功夫,水桶里就有了一群幾寸長的小魚兒。這時,看向小年輕的水桶,卻依然空著。起初,我以為是小年輕的釣技不如長者,直到有一天才發(fā)現(xiàn)其中玄機——長者的釣繩上拴有七八個小魚鉤,而年輕人的釣繩上卻只有一個大魚鉤。
問長者,為什么不像年輕人那樣在繩上拴一個大的魚鉤,那樣才可以釣到大魚?長者笑道:“還是小鉤好,起竿勤,起一次竿心里就樂一次,釣魚不就是圖個樂呵嘛。再說了,我和老伴兒都愛喝魚湯,小魚兒正好呢?!?/p>
我于是又問小年輕,為什么不像長者那樣多拴幾個小點兒的鉤子,好釣到更多的魚兒?小年輕說,大鉤釣大魚,雖然不像小魚兒那么容易釣到,可是,在河沿兒上坐著,正好可以梳理下工作上的事情,或者什么也不想,就看看藍天和白云,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氣,垂釣原本就是一件修身養(yǎng)性的事情,圖的就是靜心。
我心中突然疑惑起來。長者和小年輕對垂釣的詮釋聽起來似乎都有道理。再看他們的神態(tài),一個笑容可掬,縱橫輻輳的臉龐活脫脫一個彌勒佛;一個神清氣閑,遺世獨立的樣子猶如一尊俊美的雕像。兩個人看上去都無比快樂、幸福。于是我更加分辨不清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了。
以后,每每拿這個問題問人,給出的答案亦是半斤八兩。
一天,去朋友的花店玩兒,說起長者和小年輕釣魚的事情,問他,釣大魚好還是釣小魚好?朋友并不接我的話茬兒,反而拋來一個問題:海棠和杜鵑,買哪個好?我頓時明白過來,長者和小年輕各自聽取內(nèi)心的聲音,選擇了自己喜歡的釣魚方式,所以他們都是對的。
原來,很多事情是不可以以大小或?qū)﹀e等來衡量的,得用心去感受。心舒坦了,就是對的、好的,比如釣魚,比如快樂和夢想。